描写过年的优秀作文:新年涨馒头
进了腊月二十后,每家每户还有件大工程就是年蒸。取蒸蒸日上之意,因为面团是要发酵的,也有“新年大发”的寓意。
在我们那里,称之为“涨馒头”。涨馒头,不是随便哪一天都可以的,一定要挑个晴天。定好了日子,就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馅料,常见的馅料有萝卜丝、青菜、咸菜、豆沙。小时的我常被安排做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刨萝卜丝。取一个大木盆,再把一个满是洞眼的刨子横架在盆的边沿,右手握住萝卜来回搓动,一根根白生生的萝卜丝就刨出来了。刨子很锋利,一不小心就能刨到手,所以做起来要特别小心。要刨的萝卜实在太多了,时间久了,手就被冻麻木了。刨完一次萝卜,手总会被刨到一两次。
刨好的萝卜丝,脆生生的。这时还不能直接调制成馅料,还要把萝卜丝放在开水里汆烫,烫完后放进一个布袋子里,扎紧口。再把口袋放在一张比较宽的板凳上,用扁担或木棍用力挤压口袋,这时就会有大量的水分哗哗地流出来。被挤干水分的萝卜丝蓬松了很多,颜色也成了浅褐色。这时就可以调味了。
青菜、咸菜需要先切碎,接下来的制作方法和萝卜丝类似。豆沙则是先把红豆放在水里煮,直到把豆子完全煮烂。再把煮烂的豆子放在一个细密的滤网上,用手不停揉搓,这样就把豆皮给挑出来了。最后还需把过滤出的豆沙装进布口袋里挤干水分。
往往准备这些馅料就需要忙上一两天。
馅料准备好后,就可以和面了。父亲搬来一个大缸,倒面粉、倒水,还要放上“酵头”(一小块已发酵的面团),和面。父亲来回地翻动、揉搓整个面团,直至越来越韧,越来越光滑。这应是个极需要体力的活,每次父亲和面时都脱了外套,和完面后都能看到他额头上的汗水。和好面后,母亲还要拿一床棉被来,把整个大缸都紧紧裹住、盖好,说这样可以让面更好地“发”。
涨馒头绝对是全家总动员。母亲负责包馒头,父亲负责把蒸好的馒头搬到院子里的匾里。我和哥哥就负责一些细碎的工作,比如往灶膛添柴火,帮着往锅里加水,洗笼布,看时间……虽然灶膛里燃烧的都是前段时间父亲剁好、锯下的柴火,但要一直保持火势很旺也是需要责任心和技术的。比如要尽量让木柴互相支撑着,架起来燃烧,而不是堆叠在一起;比如柴火应放在灶膛的两侧,而不是正对着锅底。在蒸腾的雾气笼罩下,听着柴火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响,忙碌的厨房里特别暖和。
有一样工作总是我抢着去做的,就是给蒸好的馒头“点红”。刚出笼的馒头白白胖胖的,摆放在匾里后,还需用筷子蘸上红色的水在馒头中间点一下,留下了一个红色的圆点。红色的水是用一种叫“洋红”的粉末冲制的,只需一点点粉末,就能兑出半碗红色的水。有时也用一种植物的果实来替代筷子“点红”,果实是六边形的,点在馒头上会更好看。“点红”,大概就是新年里图个喜庆吧。
趁着热气,不管什么馅的馒头都是那么香。每蒸出新一批的馒头,总忍不住要吃一个。能从早上一直吃到年蒸结束为止,虽然肚子早就装不下了。我最爱吃的是青菜馅的,母亲往往还会在馅里面加上一些油渣,面香、菜香、肉香,完美融合在一起,虽烫手、烫嘴,却欲罢不能。
工作后,每年春节回家都很迟,再也没有参与到这样的忙碌里,也再也没有尝过那么滚烫、美味的馒头了。
【本文作者:田小秋 。(微信公众号:时间的流里)】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