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学习建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时间: 晓晴1082 分享

  说到预习,我们并不陌生,从上学开始,老师就要求我们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好新课,取得优良成绩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会仓促上阵,心中无数,不得要领。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同学并没有真正理解预习的重要意义,或者没有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因此,不是缺乏预习就是所进行的预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殊不知,预习是学习跑道上的起点,起跑不抢先,后面的长途又怎能轻而易举地领先呢?

  无论什么课程,你不提前预习,上课时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为没有预习,就不能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不能知道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听讲时只能是被动接受,再怎么认真,也不可能有非常高的效率。所以说,不会预习,就谈不上上课认真听讲。

  即使有些同学确实上课听讲时很认真,但,由于你对课堂内容的陌生,我想,课堂上大概就有一半的时间你在揣摩老师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是被动接受,而不能像有预习的同学那样,是在深化。一个是刚刚接受,一个已经在深化,你想想,那你不是掉队了吗?课堂上一半时间让你来掉队,你乐意吗?

  概括而言,预习主要有这样几点作用:

  1、提高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就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内容懂了,哪些内容还不懂,因此听课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和难点,集中精力加深理解;

  2、减轻听课压力。在预习中,通过了解本节的中心内容、重点、难点与疑点,做到心中有数,增强了课堂听讲的针对性。上课时重点理解与记录老师补充的内容及自己预习中没理解的部分,这样可以提高笔记的效率,节省笔记时间;

  3、锻炼自学能力。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学,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的是独立思考,从而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会不会预习,能不能坚持预习,往往成了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前提。

  ◎预习的关键在于掌握知识结构

  ◎要选择好预习重点

  ◎要安排好预习的时间和内容

  ◎要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物

  ◎预习应在课本或笔记本上留下痕迹

  ◎预习中应自觉完成部分自选练习题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要全面铺开

  ◎要学会使用工具书

  预习的关键在于掌握知识结构

  大家都上过讨论课,或者曾经在课堂上发言吧。如果事先没有预习,这时候就只能光听别人说,自己说不出来。所谓预习,就是事先浏览下次要学习的内容。现在的课堂讨论越来越多,需要有充分的基础知识作后备。事先有准备,课堂上才能有的说。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预习呢?预习,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不必透彻地明白所有内容,只要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浏览一遍明天上课要学习的部分就可以了。只要了解明天要学什么,就算是很好地完成预习了。这看似简单,但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上课听讲时就会快速明确地领会老师讲课的重点。

  可以在上课的前一天,或者开始上课之前,阅读教科书,进行预习。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看的是教科书,而不是参考书,如果用参考书进行预习,不仅会大量增加学习内容,效果也不明显。

  在看课本的时候,不需要阅读所有内容,只要把大标题、小标题以及图表等看一遍就行。预习的重点不是学会知识,而是掌握整体结构。预习的作用就好象第二天你要去旅行,提前先看看地图。在看地图时,你要明确自己要去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在什么方位,与哪些地方相临,从什么地方出发,路上大致经过哪些地方。这些都知道了,第二天出发,就会心中有数。也可能有迷路的时候,但因为大方向不会错,所以可以逐步打听找到终点。但如果没看地图,第二天必然晕头转向。甚至连打听路都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样自然很难找到目的地。

  这样说,是指预习的首要任务是大致弄清楚即将展开学习的章节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思路、整体结构,不要求你花很多时间去抠得很细。这些弄明白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如果在某些小地方遇到了“坎”,也不是非常可怕,你完全可以暂时跳过去,先跟上教师的整体进程,保证和“大部队”在一起,这样,你的学习就永远不会比别人落下太多,不会掉队。

  预习时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标记出来。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重点听老师讲解这部分内容。

  预习,可以增强课堂上的自信和参与感,而且,也能更加享受课堂时间。

  要选择好预习重点

  一般来说,除了教师安排的具体预习任务要完成外,预习的重点,应该放在自己的弱势科目上,或者是某些课内听课任务重、非得靠课前预习来辅助完成听课任务的科目。也就是说如果不预习,听课就很困难,或者效率低,那么就一定要安排预习。反之,如果不预习,听课也能很顺利,收效高,则不安排预习也无妨。

  当然,预习的重点,也不一定全在弱势科目上。有些科目教师要求预习,或者教师教得不容易让人理解,或者教师讲课跳跃性强,或者教师讲课只拣教材内容中重点部分讲,在这些情况下都要求同学们应该预习。总之,预习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需要。

  各学科预习的重点不同,老师经常会提出具体要求。抛开这些具体预习不谈,对七年级的同学而言,在第二天新课开始之前至少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明天所上的科目是什么?每个科目该讲授什么内容了?自己可能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困难呢?

  要安排好预习的时间和内容

  要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预习的内容和时间。自学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提前一星期自学下星期要学的新课,也可以先初步学习一遍新教材,然后在上课之前(一天或一星期)再自学一下(次日或下星期)要学习的内容。预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完成当天功课之后。当然,时间的安排要服从整体计划。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来安排,不要因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了学习的整体计划。时间多时,可多预习一点,钻得深一点;时间少时,可少预习一点,钻得浅一点。有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习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学透。

  要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物

  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常常是因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突然用到了以前学过的某个旧知识,但这个知识自己印象已经很肤浅甚至想不起来了,而老师又很少就这些内容花费太多时间带同学们温习,自然会影响学习效果。

  新教材与学过的旧教材是连续的,新知识是建筑在对旧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预习的任务之一就是及时消灭这些障碍物。在预习中要有意识地想一想,学习这些新内容需要用到哪些旧知识,这些知识自己是不是存在问题。如果是,就要在预习时及时复习,加以巩固和弥补,为第二天的新课扫平道路,新课的学习自然就顺利多了。如果旧知识的缺陷过多,就应该利于课余时间,系统地进行补习。

  预习应在课本或笔记本上留下痕迹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也是一样,必须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在预习的过程中,你哪些地方明白了,哪些地方存在疑问,哪些地方有了感受,都应在课本上做出批注或在笔记本上加以整理。动笔的过程,就是掌握新知识的开始。一般来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的学习重点、整体结构、内容摘要(包括自我练习);二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包括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通过自学思考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主要心得体会,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对疑难点的初步思索等。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每次笔记都记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有同学认为,做预习笔记的话一定会延长时间。其实恰恰相反,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而把自己预习的初步成果整理成笔记,在听课、复习和完成作业时就会自如多了。这就需要我们把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思维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从而提高自己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当然,预习的初始阶段,难度会感觉稍大一些,可简单处理,要准备一支铅笔,在对要预习的章节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要用铅笔边读边写写画画。努力在课本上勾勒出重点内容,并写出自己初步学习的点滴思考。这些写在书上的痕迹是留待上课时进行验证的,它可以督促自己在听课过程中更加专注,肯定不会心不在焉。当然,用铅笔只是便于随时涂改。

  预习中应自觉完成部分自选练习题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结合课前预习,做些自选练习题,及时验证自学效果,对达到预习的目的也很重要。因为在独立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预习的实际结果凸现出来。还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而又可能做到的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以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增强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要全面铺开

  预习的好处固然很多,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保证预习的质量,我们最好先从基础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理化)或个人感到困难的学科中选出一两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对于个人的优势学科或较易掌握的内容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

  要学会使用工具书

  预习的目的是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要努力通过查阅工具书或相关的图书资料把一些模糊的问题弄清楚,无形中,自己的知识面会不断得以拓展,学习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在你的案头,摆放好常用的工具书,例如“汉语大辞典”、“英汉词典”等,以便自己需要的时候伸手就能够取到,对学习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学习建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说到预习,我们并不陌生,从上学开始,老师就要求我们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好新课,取得优良成绩的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383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