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学习心得>

读书学习心得作文:看五倍于课本的“闲书”,孩子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不少爸妈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

  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辞,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

  总之,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

  因为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不一样,所以专家认为:

  学龄前的儿童,读的书可以以图为主,字大一点,书簿一点。因为孩子小,不会选书,所以家长要帮着孩子参谋着选书。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发现孩子不爱看,就以为孩子不喜欢看课外书,诸不知有时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长选的书不适合孩子看,二是选的书难度高于孩子的阅读水平。

  替学龄前的儿童选书时要注意

  一、最好是图文并茂的,图多对开发孩子右脑有好处。可以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像,对孩子今后创造力的发展有好处。

  二、书尽量选簿一点的,最好是一本书里只有一两个故事的,这样孩子很快能读完一本,内心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下次就还会想读。如果家长为了省钱,给孩子买那种少图的、故事多的,很厚的书,孩子就会丧失读书的兴趣。

  别错过阅读关键期

  1935年,奥地利著名的生态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洛伦兹经过发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像小鸭、小鹅这类动物,总是喜欢在破壳的前两天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比如:第一次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第一次见到的是人,就追人,以为人就是自己的妈妈。并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如果在这一两天内,将它与母鹅或人分开,那么过后,母鹅或人与小鹅再怎么接触,它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这是由大脑的结构决定的。洛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印刻现象",把小鹅的这个时期,叫关键期。

  再比如小羊刚出生后的几天不在妈妈身边,以后它就不再合群而总是乱跑。如果小鸟出生后的头几周不在鸟群生活,它将永远不能唱出动听的"歌声"。

  有一个印度男孩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狼叼去哺养,8岁时才被人从狼窝中救出来。由于多年来与狼生活在一起,错过了学习语言、行走、运动等关键期,她不会走,不会用手拿东西,只会爬。她的习性是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午夜嚎叫,只会用嘴叼吃生肉。人们努力教育她去掉狼性,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一个简单的站立她学了2年时间,走路学了6年时间。17岁临死时才学会了十几个单词,智力仅相当于4岁的孩子。

  我国"猪孩"王显凤从小被继父遗弃在猪圈中吃猪奶长大。她学会了在猪槽中抢食、啃草根树皮、扒土、蹭痒。一直到8岁才被人发现,救出来后,发现她不会说话、穿衣、吃饭,跟猪的习性一样,专业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她教育、训练了3年,她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

  "狼孩""猪孩"都是从8岁被人发现、解救,再由专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施以专业的救治、矫正。但是,再好的教育条件,也没能使她们恢复"人性",她们落下了"弱智"的终身残疾,原因就是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

  经过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自然界的所有动物,包括人,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发育计划时间表:在哪一个阶段哪些技能先发育,哪些技能后发育。如果家长抓住了这个大脑发育时间表,在孩子哪些大脑技能正在发育的高峰期,对孩子适时实施教育,则效果就要好的多。反之,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再对孩子实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许多。

  与此相反还有一个例子:二战时,一名叫横井庄一的日本士兵,在东南亚大森林里迷了路。他只好独自一人,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可是获救后,他只用了82天,就完全恢复了原来的能力,原因就在于,在他的成年之前,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那些"关键期"。

  做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就应该认识关键期,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把握住了"关键期",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错失了"关键期"去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

  幼儿的识字敏感关键期则是从2岁开始,一直延续到7岁。2-7岁的孩子呈现出使用右脑图像机能进行记忆的特点,这个时候我们家的父母如果能够用在朗读中识字,不但能促进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突触和链接,大大提升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而晚识字,则白白错过了6年智力发育的黄金期,放弃了“识字”这种促进智力发育的最佳来说手段。如果等到入小学后再识字,那么大脑开发的黄金期就会在荒芜状态中错过,数以亿计的大脑细胞就会闲置甚至枯萎,这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2--7岁这个阶段,孩子会本能地产生对识字的迫切需求,识记速度快、数量多、记得牢,识记过程也特别轻松。在识字中能自然而然地寻找到快乐的感觉,这非常有助于从小就培养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

  5—8岁学会阅读,就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小学三四年级是学习分化最严重的时期,其根本原因在于阅读能力的强弱。阅读能力弱的学生作文写不好,数学应用题吃不透,英语没兴趣,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5—8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让孩子们在这一时期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及突出的阅读习惯,不仅三年级以后“作文难”、“应用题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久的注意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随之形成。

  古今中外众多伟大、名人都是在五六岁时就会读书看报了,阅读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最近美国《行列》周刊的文章《我们的美国梦》里讲到查维斯一家5个孩子都上了哈佛大学。作为孩子的父母拉蒙和查维斯都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他们在每个孩子上学以前就教会他们阅读。尽早阅读使孩子们的词汇量极大地丰富,思维的内容无限扩展,理解的东西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强,也就会产生更多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更加迫切。阅读能力形成的越早,理解能力发展得越快。孩子们边阅读边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想象、比较、分析、综合、智力得到迅速发展。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30年经常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认为儿童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早期阅读技能,而且这种技能形成得越早越好。美国最新研究表明,学习阅读是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因为那些在低年级阅读成绩不好的儿童。即使今后经过更多的教育,也不大可能赶上阅读技巧好的同学。

  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加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得语文者得高考!

  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前后第一重要的习惯, 阅读,看似平常,要培养6岁左右的孩子在阅读中学会识字,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术,8岁前达到自主阅读、博览群书,成批地培养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文理兼优的栋梁之才。


  【本文作者: 幸福家庭读书会 (微信公众号:幸福家庭读书会)】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读书学习心得作文:看五倍于课本的“闲书”,孩子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不少爸妈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8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