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学习心得>

教育学习心得:语文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培养语感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关于语文教育的任务,以下三项似得到大家的认可:一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书面语,以逐步培养与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素养与能力。二是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并逐步养成以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来鉴赏文学艺术作品。三是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

  这三项任务最后是否完成,其衡量的标尺具体在阅读与写作两方面。阅读包括读和听,这是“输入”,要能达到不断增长新知,不断提高鉴赏力,不断接受真善美的效果。写作包括写和说,这是“输出”,文字和话语要能达到文从字顺、言之有物,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得体到位。

  怎样才能使学生具有这样“输入”“输出”的能力?

  我们考虑,其前提条件是对汉语特别是汉语书面语有丰富的语感。因为,只有掌握了书面语,孩子才能不断地接受包括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和思想品行在内的高素质教育。

  千万别小看语感。一个熟练的驾驶员在开车,特别是超车、并线时靠的是车感;20世纪60年代我国乒乓球队的“智多星”徐寅生先生曾说,一个乒乓球运动员,面对对方凶狠的来球,该如何回击,容不得你思考,靠的是球感;世界围棋冠军、我国棋手柯洁在一次关于阿尔法狗对弈问题的访谈中说,真正的高手在关键时刻靠的不是计算,而是棋感。

  在语文素养上,能自如地、高水平地“输入”与“输出”,靠的是语感——凭语感能感知说话、文字之高下好坏;能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知道如何纠错;能知道如何画龙点睛……这种语感并不是主观揣摩,而是对语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语文教育的目标,应该定在培养学生对汉语特别是对汉语书面语的丰富语感上。

  车感、球感、棋感,都不是凭空得来的,更不是天生的,都是刻苦用心练出来的。那么语感呢?也得用心练才练得出来。具体说,就是要大量阅读、大声朗读,要适量背诵,要勤于动笔,在老师指导下从模仿写作到有创意的写作。没有别的捷径。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黄庭坚的岳父孙莘老就写文章之事曾请教大文豪欧阳修,欧阳修淡淡地回答:“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红楼梦》中香菱向林黛玉请教怎么写诗,林黛玉拿了一部《王维诗集》给她,并告诉香菱,你再读一二百首杜甫的诗,一二百首李白的诗,你把这三位的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你也会写诗了。杨绛小时候向父亲杨荫杭请教写作的秘诀,她父亲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这些例子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上述想法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获得佐证:

  一是孩子学会说话,完全是在大人话语的不断熏陶下,在不断跟大人的“对话”交际中,逐渐积累母语口语的丰富语感,并逐渐准确把握了母语的发音、词语和语法。

  二是我的老师辈,因为他们进过两三年私塾,语文素养普遍较好。旧时私塾的教学模式就是朗读、背书和书写,这使私塾的孩子既集聚了丰富的汉语书面语语感,培养了较强的语文能力;又接受传承了中华文化,培养了较好的文化素养。

  遗憾的是,现代语文教学抛弃了老祖宗的做法,代之以老师用大量时间对孩子进行讲解、说教或展示视频画面,而不引导孩子大量接触母语书面语,传统的“琅琅书声”也逐渐消声。

  当然,对古代私塾的做法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落于窠臼,我们还得创新。

  古代私塾老师基本上不讲解,只说一句话:“你背得滚瓜烂熟了,就知道什么意思了。”我们不能再这样。目前有一些地方搞所谓“儿童读经班”,只让孩子死记硬背,而不引导孩子了解所读的内容。这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朗读、写作的同时,需适当讲解。但这种讲解,得少讲甚至不讲理论,少作知识性的介绍,重在对课文进行恰如其分的点拨,以帮助学生在积聚语感的基础上,能体会到好文章之妙处,能体会到如何根据文章主题和上下文情景选词炼句。总之,老师的讲解,一定要讲出文章所具有的精妙之处,起到点拨、启迪的作用,让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要让我们的孩子能有较好的语文素养、较强的语文能力,要让我们的孩子能传承中华文化,不是单靠给他们讲大道理所能达到的,就得阅读和背诵一定量的古今中外名篇,就得养成读和写的习惯。

  建议在小范围内进行语文改革试验,将小学语文课一分为二——“国文”和“写作”。国文课,就是读经典、学写字;写作课,写白话作文,看白话故事。这样既能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同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该读哪些经典文章与段落,得好好讨论。

  愿我的想法能抛砖引玉。(作者:陆俭明,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作者:陆俭明 (微信公众号:幸福家庭读书会)】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3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