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范文1400字:读《给青年诗人的信》有感
读后感范文1400字:读《给青年诗人的信》有感
1902年的深秋,还在维也纳新城陆军就读的卡卜斯以读者的身份给伟大的诗人莱内·玛利亚·里尔克写了一封信,里尔克真诚热忱地回复了这封信,从此他们便书信往来频繁,直至1908年才渐渐稀疏。而冯至读后,给远方不能读德文的朋友做了翻译,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信集——《给青年诗人的信》。
非常遗憾的是书中十封信都是里尔克所写,而卡卜斯的信没有收录在里面,但通过里尔克的十封信,能看出卡卜斯信中的大致内容。信中里尔克谈到诗和艺术,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些是我们每个人都曾面临的困惑。
正如书中所说:“再没有比批评的文字那样同一件艺术品隔阂的了。”所以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评论这样一部作品,因为评论同样只是个人一厢情愿的误解。但我确实可以谈谈我在书中所有过的感动、震撼与收获。
在很早一段时间,我尝试过去写作,尝试着写简短的小说,但终究没能完成,基本是起了头便再也写不下去。题材的局限,框架的陈旧,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贫乏都令我筋疲力尽,让我坚持下去的心瞬间灰飞烟灭。之所以会轻易地放弃写作,是因为我知道就算我写不出来,也不用去死。归根结底,我有创作的冲动,但没有创作的能力。关于写作,里尔克说:“你要像一个原人似的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躲开那些普通的题材,而归依于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现给你的事物。你描写你的悲哀与愿望,流逝的思想与对于某种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写这一切,用你周围的事物、梦中的图影、回忆中的对象表现自己。”是的,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其实这一段话已经道出了写作的真谛,如何起步,如何写作。
信中还谈到我们不可避免的“寂寞”,比起寂寞,我更喜欢孤独这个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大的无法负担的孤独。我们都曾在这份孤独中随意消遣和放纵生命,参加庸俗无聊的社交,做疯狂可笑的事情,我们用尽一切好的坏的方法来逃避内心深处的孤独。里尔克劝慰青年诗人:“请走向内心,长时期不遇一人。”我想这就是与孤独和解的方式。我曾问一个朋友:“你整日一个人进出,我行我素,你不感到孤独吗?”他回答:“正因为如此我才感觉到充实与幸福。”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试着与自己的孤独相依为命,尝试着一个人做事情,周末也仅待在学校那个不足4平方的宿舍里,读书、听歌、发呆···然而结果是什么?我开始感到内心中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满足,一种不需向外奢求的满足。孤独是很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之奋斗。
此书中,作为诗人,里尔克也谈到了他对创作诗的见解。他说:“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情感人们早就很够了),诗是经验。”其实这挺颠覆我的想法,又恰到好处地解答了我内心的疑惑。不仅仅是诗,任何的文学创作不都如此吗?我以为我不能创作是因为我没有那样敏感的天赋,没有那样细腻的情感,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我没有足够丰富足够深刻的生活与情感经验,也许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经历很多事,精神世界的富足才能孕育好的情感,才能创作好的文学。
最后附一首里尔克的诗,这首诗很美,就如我们的诗人一样。虽然这本书的译者是冯至,他也翻译过里尔克的这首诗,但我本人更喜欢北岛的译本。
秋日
里尔克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本文作者:何丽慧(微信公众号:越读居)】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