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新时期共产党员思想行为规范发言稿(2)
乡镇干部新时期共产党员思想行为规范发言稿
有人逃避责任。有的党员在工作中不敢负责、不善负责、不讲原则、不分是非、患得患失、敷衍塞责;有的遇到难题绕道走,前怕狼后怕虎,缩手缩脚,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麻木不仁、置若罔闻。
有人背叛责任。有的党员动摇了对共产主义的忠诚信仰,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侵蚀,在工作中争权夺利、揽功诿过,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以致触犯了法律锒铛入狱。
责任缺失,贻害无穷。责任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要抓制度建设,将党员责任规范化,建立健全各种党员责任制,把党员的责任明晰到具体工作岗位和生活中去,让所有党员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作为执政党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放眼未来,以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无愧共产党员之身份。
乡镇干部新时期共产党员思想行为规范发言稿篇3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可是,一些党员干部在 “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前乱了方寸,在“信仰、信念、信心、信任”上出了偏差,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为此,党内外对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很多,笔者从利益多样化条件下,党员干部思想现状入手,对此做了初步探索,侧重于“用好‘基地课堂’ ,深化体验式现场效果;完善‘网络课堂’,发挥前瞻性充电作用;丰富‘网格墙院会’,拓展民主化学习空间;助建‘沙龙课堂’,延伸八小时外修炼”等,以期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两个先锋队”与“两个基础”的科学论断,明确阐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宗旨和使命。这不仅给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一种党员身份,多种服务舞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时代要求,更是新时期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一、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是利益多样化条件下的现实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一)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新环境,要求强化党员干部政治忠诚
列宁曾经说过,资本主义和平发展的岁月,是使革命意志不坚定者远离斗争、忘却革命,庸俗思想泛滥的岁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依然占有强势地位,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则在苏东剧变之后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也受到严重遮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饱含忧患意识,深刻指出党内存在有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应归结为有些干部道德的沦丧、政治忠诚的缺失。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主动化解执政风险,接招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的攻势,巩固执政基础,就必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体共产党员就必需在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面前不迷路、不气短,增强政治忠诚意识,坚守党性原则、不改公仆本色,满腔热情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面对日益觉醒的公民意识,要求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
何谓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公民通过网络,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并以多种方式及时表达自己关心国家,关心社会,更关心自己权利的政治自觉。就拿2010年两会来说,期间有5千万网民访问了13家万瑞数据全流量监测的两会专题和3.37亿的页面浏览量。在如此潮水般涌到我们面前的民智、民意前,党员领导干部必需做出抉择。诚然,社会利益关系多样化条件下,社会上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党员队伍思想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掌握权力的执政党,如果其党员干部捧住“官本位”,丢失公仆心,只想着当大官不想着干大事,就难以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也难以在渐渐觉醒的公民意识之大水中,掌好舵,驶好船。
(三)抵御物欲利诱,要求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党员思想带来的双重影响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有利于促进党员干部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影响,也可能会使一些党员价值标准混乱,是非界线不清,甚至感到坚持市场经济原则与坚持党性原则相矛盾。
市场经济原则与党性原则是属于两个不同范畴和领域的问题。市场经济原则属于社会经济范畴,不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其价值标准强调的是自我利益;而党性原则属于社会政治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其价值标准强调的是整体利益。在国家、人民和社会、个人的多层次利益格局中,党员和党的干部当然也有个人的正当利益,实现自身价值应该受到尊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她不能因为自己是社会的优秀分子,而要求成为社会中占有利益最多的群体,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不能成为社会的最高利益群体,过去没有,现在和将来也永远不能!否则,我们党就会偏离宗旨和使命,就会丧失最基本的执政基础。
二、党员干部思想出现的偏差,迫切要求强化教育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体制日渐完善,激发了财富的涌流,同时也使金钱本位、个人本位悄然成为社会大众潜在的价值标准,利益导向成为行为选择的最主要依据,中华传统的义利观日益淡化。一些党员干部也深受影响,在他们心中,为人民服务是嘴上“说”的,而“一切向钱看”才是真正“做”的;一些党员由于意志薄弱,党性不强,经受不住考验和锻炼,在政治、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在“信仰、信念、信心、信任”问题上出了偏差。
(一)信仰动摇,思想观念发生错位
人活着要有信仰,需要用某种信仰来调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排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诸多矛盾和疑难问题。现实中一些党员在各种思潮的冲击面前,对共产主义信念出现了动摇, 辨不清宗教信仰和道德说教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根本不同,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学校校长领着骨干教师为高三学子去求神拜佛的怪异;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理所当然的呼声,在一些党员干部心里发生了动摇;更有甚者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出了如同当年的“红旗到底能够打到多久”的疑问。
(二)信念淡薄,政治上表现摇摆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历史、每一代领导集体,都在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孜孜不倦,她理应成为新时期每个党员的执著信念。但是一些党员把共产主义看做是遥远的奋斗目标,是“虚无缥渺”的镜中花、水中月。有些农村支部一年过不了一次组织生活,有些农村党员从来不交党费,生怕别人知道他也是党员;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台上台下两张皮,在生活中、社交圈常常出现语言障碍,更不要说自己的“主义”。
(三)信心不足,行为准则出现偏移
有些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前,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面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怨天尤人,缺乏化解社会上各种矛盾和风险的智慧,突生千方百计装钱袋的办法,更有的私欲膨胀,走向人民的反面。仅2009年,全国纪检机关就立案 134504件,结案132808件,给与党纪政纪处分138708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366人,还对703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责,受到查处的王益、皮黔生、黄松有、陈绍基、王华元等,都是相当级别的党员领导干部,这无疑成为了历史的警钟。
(四)信任危机,生活方式变得腐朽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面前,一部分局限于传统思维的共产党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困惑和疑问,从而影响了对党的信任,工作得过且过,生活方式变得腐朽。有些党员领导干部被群众戏称为“上午跟着轮子转,中午跟着盘子转,下午跟着色子转,晚上跟着裙子转”的四转干部,也同时影响了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甚至党组织的信任。
三、党员干部精神食粮的汲取需要与时俱进的途径和方法
邓小平同志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坚定的信仰首先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用好“基地课堂”,深化体验式现场效果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理论教育,更需要注重体验式的现场效果。为什么“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有如此感召力!英雄的瞬间定格成了巨大的磁场,吸引我们关注英雄工作生活的环境、关注英雄身边的人和事、关注我们自己的内心感受!所有这一切像一个巨大的课堂,让我们的灵魂受洗。为此,我们首先是建设一批适合党员干部教育的基地课堂。其次是基地选择上,一要突出多视角,民企、社区、军营、农场等,不拘一格;二要体现层次性,上上下下,不同身份,以针对性供给增强实效性。再次是基地使用上,一要强调市场化,尊重她的主体地位,助推其不断改进,渐次完善,提高实效;二要注意开放式,全天候、开放式的基地课堂,有助于党员干部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进而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渠道。
(二)完善“网络课堂”,发挥前瞻性充电作用
2012年,中国正式迈入“5亿网民”时代。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统计数据,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约3.5亿人,微博注册用户已超3亿人。网络化,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党员干部教育的必然选择。建设“网络课堂”,利用其开放性和自主性,考量党员干部自身需求与组织要求的同步性和差异化关系。实践中要加强监测,以便发现两者的距离,做出实时调整,及时供给;同时做好向导,微调两者的差异,以满足组织要求,达到教育目的。
(三)丰富“网格墙院会”,拓展民主化学习空间
“网格墙院会”是东沙镇完善网格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的新举措。用该镇党委书记的话说,“推行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打造一个党群交流的‘俱乐部’,基层民主决策的议事厅,基层干群的连心桥,基层后备干部培养的‘练兵场’”。笔者以为,“网格墙院会”集中到一点,就是一个身份――民主。为此,我们让群众得实惠(民情在一线收集、问题在一线解决、和谐在一线构建)的同时,要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一方面,要保持“网格墙院会”的原生态民主机制,畅通民意渠道;另一方面,要让党员干部直面民意,收受工单,不做“参官”, 把“网格墙院会”建设成普通群众当先生,党员干部当学生的民主化学习课堂。
(四)助建“沙龙课堂”,延伸八小时外修炼
政坛传奇普京,之所以引得俄罗斯乃至跨国界的敬重,不仅是他的政治家风范,更有让专业人才都逊色的业余爱好所折射的个人魅力。构建“沙龙课堂”,将爱好置于阳光下,使党员干部多一份心理宁静和人格修养的提升,也为某些企图投领导所好的小人,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古人云: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八小时外”大有可为。
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除了生理需要、安全需求,更有情感的需要――友爱、归属乃至尊重。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特别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社会化,党员干部也不例外。我们要关注党员干部方方面面的需求,珍惜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望,珍惜他们精神家园的守望,并以此为切入点,把政治忠诚、宗旨意识、公仆意识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纯洁性要求“渗透”在服务中,“渗透”到具体工作各要素里,化作“当春好雨”的无声之润。充分整和社会资源,共同书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的新篇章。
看完“乡镇干部新时期共产党员思想行为规范发言稿”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