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 黄水疮的治疗
黄水疮又名“传染性脓疱病”,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通过接触传染的浅表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发生水疱、脓疱,易破溃结脓痂为特征。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大疱性和非大疱性脓疱疮两种类型。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的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
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一
【药物】 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5克,苦参(或黄柏)15克。
【制法】 加水适量煎煮,去渣。
【用法】洗涤患处。如周身皆有,可将上方药量加倍,煎水洗涤。每日1-2次。洗后勿用清水或肥皂水再洗。如破渍较甚者,可加用丝瓜叶,捣烂,调金黄散,外敷患处,每日1次。用于脓疱疮(即黄水疮)、脓皮病、湿疹感染等。
【出处】《小儿外治疗法》。
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二
【药物】漏芦45克,生甘草45克,槐白皮45克,五加皮45克,白蔹45克,白芨藜120克。
【制法】 上药共研粗末,每次用150克、以水8碗,煎至5碗,去药渣。
【用法】淋洗烂疮。用于深部脓疱疮、下肢丹毒。
【出处】《医宗金鉴》。
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三
【药物】雄黄15克,防风15克、荆芥9克,苦参9克。
【制法】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沸。
【用法】 待温,洗患处,每日2—3次。用于黄水疮初起。
【出处】《华佗神方》。
黄水疮病因
非大疱性脓疱疮常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偶尔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皮肤轻微外伤后细菌粘附、侵入并导致感染。大疱性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可发生于完整的皮肤,该菌可产生并释放表皮剥脱毒素,表皮剥脱毒素与细胞表面的桥粒芯糖蛋白1结合,造成表皮细胞间粘附丧失,细胞松解,大疱形成。
黄水疮临床表现
本病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2~7岁儿童。两型的临床表现分别如下:
1.大疱性脓疱疮
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起为散在的水疱,1~2天后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清亮变浑浊,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疱壁薄而松弛,破溃后显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脓痂。有时在痂的四周发生新的水疱,排列呈环状,称为环状脓疱疮。患者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2.非大疱性脓疱疮
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郭及四肢暴露部位。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破后,脓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痂不断向四周扩张,可相互融合。自觉瘙痒,常因搔抓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的皮疹。结痂一周左右自行脱落痊愈,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可并发淋巴结炎,发热等。
黄水疮检查
脓液、脓痂中可分离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角质层与颗粒层之间有脓疱形成,疱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球菌。
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不难。必要时完善脓液细菌培养、组织病理检查等帮助确诊。应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等相鉴别。
黄水疮治疗
1.系统治疗
皮损广泛或伴有发热、淋巴结炎者,系统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来选择。
2.局部治疗
水疱或脓疱局部消毒后抽吸疱液,外涂新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软膏等。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患者应适当隔离,患者接触过的衣服、毛巾、用具等,应予消毒。
看了“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的人还看了:
3.仙人掌的药用价值
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 黄水疮的治疗
上一篇:中医治疗银屑病药方 银屑病的病因
下一篇:中医治疗喘咳药方 喘咳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