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介绍
半夏,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半夏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本文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半夏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仅供参考。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地文,地星,水玉,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和姑。
来源:为天南星科多年生小草本植物,半夏搓去外皮的干燥块茎。栽培或野生。
产地: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南,此外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也有生产。
性状鉴别:块茎呈不规则的圆球形、半圆球形。直径约0.8~1.5厘米,高约0.5~1厘米。表面乳白色或淡黄白色,未去净外皮的具黄棕色斑点。上端圆平,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呈黄棕色,其周围密布棕色小凹点,下面钝圆,光滑或有多数小凸起。质坚实,断面白色,粉质,细腻。气微,有呛鼻感,味辛辣、麻舌刺喉(生半夏有毒不宜尝试)。
以个粒大,外色白净,质坚实,粉性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B-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固甾醇、微量挥发油、植物甾醇、皂甙、辛辣性物质、生物硷等。
功效与作用:和胃止呕、燥湿祛痰、散结消肿。其原理已知者为:
1、镇吐。制半夏丸剂、半夏煎剂对试验动物有镇吐作用。生半夏流浸膏、生半夏粉剂(经高温处理)也有镇吐作用。
2、催吐。生半夏及其未经高温处理的流浸膏有催吐作用,这与前人所有说的“半夏生令人吐”相符。但生半夏粉剂经济高温处理后则可除去催吐成分,而保留镇吐作用。
3、镇静。有效成分为一种生物硷。其水溶性煮沸滤过液对呼吸运动有轻度镇静作用。
4、降眼压。半夏水溶性煮沸过液内服后,能使眼压轻度下降。
此外,临床观察认为还有化痰止咳作用。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湿痰阴塞,痰饮咳嗽,胸部胀满,呕吐恶心,痰饮眩悸,妊娠呕吐。
临床应用:为治疗呕吐、痰饮的常用药。
1、用于止呕,取其有镇吐作用。如治由湿邪引起的呕吐,半夏的疗效更好,前人的经验亦认为“胃冷呕秽,以半夏为量佳”。临床多用于治疗以下各种呕吐:
急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呕吐,往往兼有心下痞满(胃部胀闷)常配茯苓、生姜、加强健胃止呕作用,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汤。
慢性胃炎引起的呕吐,往往兼有胃痛、嗳气、食欲不振,常配陈皮、木香、砂仁、益气汤等,方如香砂六君汤(方见砂仁项下)。
神经性呕吐,兼有神经官能症状者,常配旋复花、代赭石、生姜、竹茹等。
妊娠呕吐,常配生姜、川连、党参等,方如生姜泻心肠(方见生姜项下)。用健胃和胃汤也好。
2、用于祛痰,主要用于湿痰,表现为咳嗽痰多、痰白粘稠,胸脘作闷(可见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常配陈皮、茯苓等(二陈汤,方见陈皮项下),以此为基础,再随证酌加款冬、前胡、川贝等。
如为痰厥头痛,表现为咳嗽痰多,时吐清涎、头痛、畏寒,或有眩晕,常以半夏配天麻、白术、陈皮等补脾燥湿,化痰祛风,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前人的经验认为“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在这方面半夏所起的作用可能为祛痰、镇静。
附:对于急性青光眼的头痛、眼痛、恶心,有人建议可用半夏作对症治疗,因实验发现半夏有降眼压作用。
3、外用以生半夏捣烂敷疮疡肿毒,对神经末梢似有麻痹作用,能止痛。又治癣可用生半夏与醋磨汁外用。
使用注意:1、半夏性较辛燥,副作用有咽干、舌麻等。生半夏性更辛烈,刺激咽喉,并易致中毒,发生舌肿、失音声嘶,故半夏一般宜充分制透后入药。实验证明,以白矾、生姜炮炙半夏,白矾可解除半夏引致实验动物失音的作用,生姜可协助半夏止吐。虽然,有人认为半夏制后药力有所削减,不如应用生半夏好,并谓只要将生半夏打碎,以生姜汁泮渍10分钟左右,便可缓解其副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用于内服时,一般仍主张生半夏不宜用或尽量少用。如治寒痰喘逆而需要生半夏时,应多加生姜,一则以制其毒,二则以助去痰饮,降喘逆。
2、姜半夏(法夏)燥湿祛痰止呕之力较好,故治脾湿而痰涎涌盛作呕之寒痰多用姜半夏;清半夏辛燥之性大减,宜于体弱痰多,而寒湿较轻轻者用。另有一种半夏曲,由清半夏和面发酵而成,辛平微甘,能温胃化滞开郁,脾胃虚弱而腹胀作呕者适用。
3、与川贝比较,两者都能化痰,但半夏辛温,长于治湿痰,川贝苦凉,长于清热痰;又半夏(配茯苓)化胃中之痰较好,川贝(配陈皮)化肺中之痰较好。在一般情况下,川贝与半夏合用,化痰之力更全面而加强。
4、凡阴虚、有热、血证、肺燥而咳嗽不爽者,不宜用半夏;咳痰和呕逆不因寒湿而起者,不宜用半夏。孕妇慎用半夏,但如属对症,也可应用,不过以用法夏为宜,又可用紫菀、蒌壳代半夏。
5、服半夏而有毒性反应时,可服蜜饯姜片,或饮用糖姜汤缓解。
6、半夏习惯上忌乌头配伍,但现代的一些实验证明,半夏和乌头混合给药后,实验动物无严重反应。
用量:9~12g。
处方举例: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制半夏9g,茯苓9g,生姜15g,水煎,分两次温服。
半夏白术天麻汤(《李东垣》):制半夏9g,天麻9g,白术9g,麦芽9g,陈皮6g,神曲9g,苍术6g,党参9g,黄芪9g,茯苓9g,泽泻6g,黄柏(或黄芩)4.5g,干姜3g,水煎服。
炮制加工:分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四种。
1、清半夏。将择净杂质的半夏,大小分开,放于容器中,用清水浸炮,每日换水两次,浸泡三天,取出,用矾腌,一层半夏,一层白矾,层层铺匀,加清水淹泡三天后撤去白矾水,换清水浸泡一天取出,置沸水中煮2~3小时,至半夏切开内无生心,口尝稍有麻辣感,捞出,晾干,轧成颗粒状即成。(每半夏50kg用白矾面6.25kg)。
2、姜半夏:制法同清半夏。只是在煮时每50kg加入鲜姜12.5kg。
3、法半夏:取净半夏倒入缸内,放入清水浸泡三天,每日换水两次。取白矾面与泡好半夏层层铺匀加水,淹至7天,撤掉矾水,换清水泡2天。取白灰块用水发开,筛去粗渣。取泡好半夏与白灰粉层层铺匀,放入清水泡5天。去掉灰水换清水泡2天。取鲜姜、甘草同入锅内入放清水,加热熬煮4小时后,将浓液取出另放,再放入清水熬煮3小时,取出残渣压榨,榨出液与2次煮液合并,同泡好的半夏倒入缸中淹至5天,捞出呈鲜黄色,晾干即为法半夏。(每半夏50kg用白矾5kg、石灰15kg,甘草7.5kg,鲜姜5kg)。
4、半夏曲。姜半夏面25kg、白面50kg。将赤小豆2.5kg、杏仁2.5kg、青蒿0.75kg、苍耳草0.75kg、红蓼子0.75kg、共捣碎熬粥,合姜半夏、白面,发酵后做成小块即成。
注1:1、清、姜、法半夏三种制法不同。制是为了解去毒性。按照半夏总的效能,都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吐、治咳嗽痰稀、寒湿疼痛,但是制半夏各有主症,清半夏偏风痰,姜半夏偏寒痰;法半夏偏湿痰。
2、反乌头。
注2:水半夏,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水半夏的干燥块茎。效用与半夏近似但止呕作用不强。
半夏介绍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块茎。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脾、胃、肺经。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
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相关配伍
1、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2、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3、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芩三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4、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伤寒论》半夏散及汤)
用法用量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炮制
采集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
炮制方法
1、生半夏:用时捣碎。
2、法半夏:取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每lOO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lOkg。
3、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薄片,干燥。每lOOkg净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4、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lOOkg净半夏,用白矾20kg。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地下块状茎球形或扁球形。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喜生于潮湿肥沃的沙质土上,多见于房前屋后、山野溪边及林下。东北、华北以及长江流域诸地均有分布。
药材性状
1、半夏: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l~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法半夏:本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3、姜半夏:本品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成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4、清半夏:本品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2、《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3、《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看了“半夏的功效与作用”的人还看了:
3.半夏的作用与功效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介绍
上一篇:半枫荷的功效作用 半枫荷的介绍
下一篇:半枝莲的功效与作用 半枝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