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共济失调的针灸治疗方法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大多有遗传史。根据病理损害的部位,可分为脊髓型、小脑型和脊髓小脑型。针灸对本病的症状改善具有一定作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据其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乃肝肾不足所致。精血亏损,肝阳无所制约,肝风随之内动,症见身体摇晃、步履不稳、眼球震颤等;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损则筋无所养,骨无所充,故见筋脉拘急、骨骼改变等;肝开窍于目,目无血而不视,故视力下降等。
辨证治疗
1.脊髓型共济失调
多在5-15岁发病,初起走路不稳,步态蹒跚,站立时身体摇晃,两脚分得很宽,闭目时这些症状更显著。以后出现双手动作笨拙并有意向性震颤。讲话含糊不清,肢体软弱无力,深感觉明显减退,早期膝反射减弱至消失,肌张力低下,后期呈现痉挛性截瘫,病理反射阳性。大多数有眼球震颤或视神经萎缩。骨骼改变很普通,常有弓形足、马蹄内翻足、足趾挛缩,脊柱后侧凸等。
2.小脑型共济失调
多在20-40岁发病,初起患者感躯体不平衡,走路不稳,两上肢因笨拙及意向性震颤以致不能完成精细动作,构音困难。下肢肌张力增高,形成共济失调—痉挛步态,可有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多数患者伴有眼球震颤与视神经萎缩。无骨骼畸形。
3.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
多在成年后发病,最早症状是走路不稳,呈共济失调—痉挛步态,以后上肢也出现共济失调。部分患者伴有视神经萎缩,眼睑下垂、复视等,无骨骼畸形。
治病准则
本病治宜补益肝肾,佐以熄风。手法宜补。
针灸
主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风池、率谷、阳陵泉、足三里。
配穴:1.有上肢症状加曲泽、外关、养老;2.有下肢症状加环跳、悬钟、伏兔;3.有眼部症状者加攒竹、太阳、球后。
注意事项
本组疾病大多有遗传史,治疗颇棘手。针灸治疗有时能减轻症状,而以头针较有效。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针灸治疗方法
上一篇: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针灸疗法
下一篇:股骨头坏死针灸哪些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