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低血糖
严格地讲,低血糖是组症候群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除了糖尿病以外,其它许多疾病同样可以引起低血糖。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很容易将躲在低血糖背后的原发病漏诊。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怎样预防低血糖呢?学习啦小编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预防低血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预防低血糖的方法
1、及早发现
年龄超过40岁并有体重超重或肥胖,尤其腹型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糖尿病高危因素者,一旦餐前出现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颤抖等表现,进食就缓解,应警惕糖尿病,及时到医院检查,尽早明确诊断。
2、饮食合理
糖尿病患者生活必须有“规矩”和规律,饮食必须合理,不仅在于吃什么,还在于吃的时间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不能随意变动,患者吃东西时间和进食量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
3、规律运动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不过,物极必反,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糖友运动要有计划,做到适量、规律运动,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4、避免诱因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心得安等,因药物的相互作用,会增强降糖效果,合用时应注意,定期监测血糖、尿糖,发现血糖偏低且尿糖阴性时,应减少降糖药用量。躯体情况出现变化,如发生了呕吐、腹泻,应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并及时就诊,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5、合理用药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有口服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两种方法,其结果都易使血糖降低。但如果运用不当,使血糖下降过多的话,就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为避免低血糖发生,应用降糖药应注意严格掌握降糖药物的适应症。对新诊断的患者,应先嘱其控制饮食、参加运动,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用降糖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避免同时使用两种降糖药;用药应个体化,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低血糖的常见病因
1、空腹低血糖
(1)内分泌性低血糖
(2)肝源性低血糖
(3)肾源性低血糖
(4)过度消耗或摄入不足
(5)其他:自身免疫性低血糖、酮症性低血糖、Reye综合征、败血症
2.反应性低血糖症
(1)特发性餐后(功能性)低血糖
(2)营养性低血糖
(3)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伴有的低血糖
3.药源性低血糖
低血糖的十大误区
误区1:高血糖比低血糖危害大
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性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小心。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智力下降,加速脑痴呆。
误区2:饥饿感=低血糖
在许多病人看来,只要是出现饥饿症状,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未必一定是低血糖。患者应该注意,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误区3:低血糖一定有伴随症状
这种观点并不正确。事实上,当血糖低于正常时,有些患者有症状,有些患者则没有症状,后一种情况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者,临床上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对存在这一问题的患者,一定要加强血糖监测。
误区4:发生低血糖时症状都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例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发现为尿床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等;而发生于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误区5:低血糖皆因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所致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除见于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以及用药后未及时进餐以外,还见于运动量过大、空腹饮酒等情况。此外,有些2型糖尿病人在病情早期可表现为进餐后期(约餐后3~5小时)低血糖,多见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原因在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与餐后血糖变化不同步,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所致。
误区6:采用“中药”治疗不会导致低血糖
许多糖尿病友对中药情有独钟,认为中药比较安全、无毒副作用。实际上,目前市面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中药许多都名不副实,往往掺杂降糖西药。如果对此不了解,过量服用的话,往往会导致严重低血糖,尤其对于老年、消瘦、病程长、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是如此。
误区7:所有低血糖皆与糖尿病有关
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却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如胰岛β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Addison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低血糖。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误区8: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阈值固定不变
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当狭小的范围。一般当空腹血糖高于3.9毫摩/升,可排除低血糖的可能。长期高血糖的患者如果血糖下降速度快,达到血糖较高时已经上调的阈值,则即使血糖正常,也可以出现低血糖的症状,此时称为“低血糖反应”。
误区9:低血糖、低血糖症、低血糖反应是一回事
这三个概念不太一样,其区别在于:①“低血糖”是一个生化指标,指患者血糖水平≤2.8 mmol/L,但不涉及症状的有无,换句话说,患者可以有症状,也可以没有症状,后者临床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②“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水平≤2.8 mmol/L,同时伴有临床症状;③“低血糖反应”是一个临床概念,指患者有与低血糖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此时血糖可以低于2.8 mmol/L,但也可以正常或略高于3.9 mmol/L。因此,低血糖症和低血糖是严格按照血糖值判断的,而低血糖反应则不然。
误区10:缓解低血糖症状吃干粮最有效
当患者由于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注射后没有按时进餐等原因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许多患者选择吃馒头等主食来缓解,但奇怪的是,有时连吃两个馒头都不能缓解心慌、出汗、大汗淋漓、饥饿等症状。正确的做法是,进食糖块、果汁、蜂蜜、甜点等,也就是什么甜吃什么。这些食物都是单糖,吃进去后可很快被肠道吸收入血,而馒头等淀粉类食品属于多糖,需要在体内经过逐级代谢分解才能变成单糖方可被人体吸收,故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
细节提醒:在对待低血糖的问题上,不要过于刻板。如果患者血糖偏低,且有低血糖的典型症状,即便血糖尚未达到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也要按照低血糖来处理。
猜你喜欢:
4.低血糖如何调理
6.怎样预防血糖波动
7.低血糖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