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药物性肝损伤
多年前的心力衰竭让专家们束手无策,然而今天的心力衰竭却可以通过多种办法治疗,那么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慢性心衰(CHF)的治疗已从利尿、强心、扩血管等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以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为主的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
1.病因治疗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调脂药物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
2.改善症状
根据病情调整利尿剂、硝酸酯和强心剂的用法用量;
3.正确使用神经内分泌抑制剂
从小剂量增至目标剂量或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
4.监测药物反应:
(1)水钠潴留减退者,可逐渐减少利尿剂剂量或小剂量维持治疗,早期很难完全停药。每日体重变化情况是检测利尿剂效果和调整剂量的可靠指标,可早期发现体液潴留。在利尿剂治疗时,应限制钠盐摄入量(<3g/天)。
(2)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患者,出院后可改为地高辛,反复出现心衰症状者停用地高辛,易导致心衰加重。如出现厌食、恶心、呕吐时,应测地高辛浓度或试探性停药。
(3)ACEI(或ARB)每1~2周增加一次剂量,同时监测血压、血肌酐和血钾水平,若血肌酐显著升高[>265.2μmol/L(3mg/dl)]、高钾血症(>5.5mmol/L)或有症状性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时应停用ACEI(或ARB)。
(4)病情稳定、无体液潴留且心率≥60次/分钟的患者,可以逐渐增加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若心率<55次/min或伴有眩晕等症状时,应减量。
5.监测频率
患者应每天自测体重、血压、心率并登记。出院后每两周复诊一次,观察症状、体征并复查血液生化,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病情稳定3个月且药物达到最佳剂量后,每月复诊一次。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讲究整体观念,讲究辨证论治,今天寻医问药社区就给大家讲讲中医是如何治疗慢性心衰的,慢性心功能衰竭属于中医“心痹”、“心水”、“水肿”、“心悸”、“怔忡”、“痰饮”、“咳喘”等范畴。临床表现包括:水肿、尿少等全身性症状,腹胀、纳呆、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失眠、嗜睡等精神症状,心悸、怔忡、胸闷等心胸症状,以及紫绀、颈静脉怒张等体征。既往病史包括:心力衰竭发作,发热、关节痛、咳嗽咯痰、胸闷胸痛、高血压等病史。
中医认为,慢性心功能衰竭最基本的病机是真阳虚衰、元气不足、水饮停留。因此,其基本治法应是:温阳、益气与利水化饮法。
温阳
治疗心力衰竭的温阳法,需要达到温振元阳之目的,不是一般的温肺、温脾胃、暖肝,不是任何温药都能胜任,须用附子作主药。从临床经验看,还没有其他中药能代替附子温振元阳的作用。干姜、肉桂或桂枝只能对附子起到佐使作用,最好选安全、有效、无毒的孰附子,常用量为10~20克。
益气
治疗心力衰竭的益气法,需要大补元气,用药首推人参。红参、白参、党参、太子参随机运用。剂量分轻、中、重,分别为10克、15克、30克。黄芪每能益气,可以补肺气、益正气、升阳气,但没有大补元气之功,对心衰来说,其功逊于人参。但心衰病人应用黄芪机会仍多,一是水肿明显时,取黄芪有益气行水之功,二是有气虚血瘀时,取黄芪有益气行血之功。
利水
治疗心衰的利水法,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比较缓和的用通阳利水和温阳利水,比较峻猛的为泄水逐饮。心衰出现水肿的,基本病机是阳气虚衰不能利水,故通阳利水是最基本的常用的利水法。通阳利水可选桂枝,代表方为五苓散。缓解后可选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属于温阳利水法,利水最怕伤阴,二方中有白芍、泽泻缓解伤阴之弊。泄水逐饮法适用于属于水肿严重或痰涎壅盛之时,是急则治标之法。主方为已椒苈黄丸,主药当推葶苈子。防己对肾脏有毒性,应慎用。
慢性心功能衰竭基本方:熟附子10~20克,人参或太子参10~30克,黄芪10~30克,葶苈子15克,丹参12克,益母草15克,炙甘草5克。尿少加车前子30克;浮肿加炒白术12克,茯苓12克;心悸加紫石英15克,琥珀末1.5克(吞服);气喘加蛤蚧粉6克(肾虚用,分吞),桑白皮12克(肺实用);胸闷痛加降香9克(后入),阳虚明显加肉桂3克(后入)、补骨脂9克;阴虚明显去附子,加麦冬12克、五味子3克。
最后,还要提醒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应休息静养,限制体力活动,必要时绝对卧床休息,以培养心气,切忌七情之干扰。如心气逐步恢复,可起床少事庭间散步。喘急甚者,用高枕而卧,并给吸氧。饮食宜清淡,以使脾胃得以运化,忌盐饮食,避免克伐肾气。防止寒冷,以免肺部感染,加重心衰。
猜你喜欢:
5.治疗心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