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近50年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工作使肿瘤化疗取得相当的进步,那么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你了解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抗肿瘤药物分类
一、抑制核酸(DNA和RNA)生物合成的药物:如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羟基脲、甲氨蝶呤、6-巯嘌呤等。
二、直接破坏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如烷化剂、铂类制剂和抗肿瘤抗生素等;
三、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如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阿霉素等;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如长春碱类、紫杉醇;
五、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雄激素、抗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六、抗肿瘤辅助治疗药物:如昂丹司琼、亚叶酸钙等。
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在合成的过程中,从其前体形成核苷酸,此后按一定顺序聚合成核酸。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认为DNA是模板,以DNA为模板形成信使RNA(mRNA) 及各种转运RNA(tRNA) 共同在核蛋白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同时生成的某些酶又负责合成DNA和核苷酸,这一较为复杂的过程就是抗肿瘤药物作用的靶点。
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1.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如烷化剂、部分抗生素、铂类等。此类药物的作用位点是DNA,主要影响DNA的解旋和复制,同时可使DNA单链或双链断裂,使其细胞分裂无法进行,以控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2.影响核酸(DNA、RNA) 生物合成的药物如抗代谢类药物:甲氨喋呤、氟脲嘧啶、阿糖胞苷等。主要影响肿瘤细胞的酶系,使DNA或RNA的前体物合成受阻,最后达到DNA或RNA形成障碍,影响核酸生物合成,致肿瘤细胞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促使细胞凋亡。3.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如抗生素类药物:放线菌素-D、阿克拉霉素等。选择性作用于DNA模板,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影响RNA合成。4.影响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如植物类药:紫杉类、长春碱类、鬼臼碱类。主要影响有丝分裂,阻止其增殖期的进程。5.其他类药物如生物反应调节剂,可增强宿主抗肿瘤反应,增强宿主对细胞毒性物质的耐受能力,改变细胞膜结构,增强免疫原性,预防其细胞转化。靶向治疗药物是以肿瘤细胞的特性改变为作用靶点,在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反应。
抗肿瘤药物发展史
传统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DNA复制和细胞分化,虽然有严重的副作用,但它们用于治疗一些癌症还是很有效的。为了减少副作用,提高肿瘤药物的特异性,一些针对癌蛋白信号通路的药物被开发出来,由于这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而在应用上受到限制。
如今,作用于不同细胞机制的小分子抗癌药物不断涌现,它们作用的靶点包括染色体修饰、热休克蛋白、分子伴侣和蛋白激酶等,与正常细胞相比,这些靶点对于癌细胞更为重要。本文将回顾抗肿瘤药物研发历程,并比较作用于肿瘤依赖的细胞机制和信号传导分子两类靶点的抗癌药物的优点和局限性。
癌症的靶向治疗已经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靶向药物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mTOR信号通路阻断剂以及表观遗传途径干预等。靶向抗癌药对正常细胞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不能局限于靶向单一的信号传导分子,相反,应该同时靶向肿瘤细胞生长和存活所需要的且相对正常细胞更加依赖的多个机制,比如染色质修饰、蛋白质构象和折叠、翻转等。这样的药物可能使肿瘤细胞不容易出现药物诱导的单靶点的突变或者激活其他可替代的旁路途径,从而产生耐药性。
在未来肿瘤药物治疗中,不再可能使用单一药物疗法,为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最有可能成功的办法是,寻找并阐明不同肿瘤的分子特征,然后给予针对性的药物种类或药物组合进行治疗。一个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是否存在某种信号通路决定了HDACs抑制剂、HSPs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总体来说,在未来的药物研发中,需要利用生物标记物来确定候选药物的功效,以及协同优化现有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望实现肿瘤治疗的又一次飞跃。
猜你喜欢:
1.化疗药物作用机制
3.什么是化疗药物
5.药物化学复习重点
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上一篇: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下一篇:抗组胺药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