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抗菌药物
儿童生病了有时候就需要用到儿科常用抗菌药物,那么儿科常用抗菌药物由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儿科常用抗菌药物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儿科常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多肽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和磷霉素等。
氯霉素类由于对造血系统的毒副作用,尤其口服剂型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虽其发生率仅1/24500~1/40800,但曾用过氯霉素者发生率是未用者的13倍,个别小儿白血病也可能与氯霉素有关,该药在新生儿尤早产儿可以引起灰婴综合征,因此目前这类药物在儿科使用已很有限。四环素类选择性沉积在牙和骨骼中,与钙结合引起牙釉质和骨质发育不全,牙齿变黄并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故不可用于8岁以下患儿。
多肽类抗生素包括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其抗菌谱窄、选择性强,目前在儿科全身使用的仅万古霉素,主要针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以及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应该在有明确指征下方可选用这类药物。利福霉素类的利福平、利福定、利福喷丁均有一定的肝功能损害,儿科限用于结核病、麻风病和MRSA感染时联合用药。
磷霉素是一类低毒广谱抗生素,单独使用抗菌作用不强,儿科常将此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磺胺类是人类使用抗菌药物的里程碑,由于其可能引起肝肾损害、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故在婴幼儿原则不用。氟喹诺酮,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是成人常用的抗菌药物,然而在儿科受到很大限制,因其在动物实验中对幼年动物负重关节的软骨发育有破坏性改变,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以及新一代的奈替米星、西索米星等。这类药物有明确的耳、肾毒性,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超过在其它组织中浓度的670倍,而且一旦进入内耳,半衰期比其在血清中延长15倍。耳毒性在一般剂量发生率2.8%,大剂量时达44%。且有效血清浓度和中毒浓度甚接近,例如庆大霉素有效血清浓度5~12mg/L,>12mg/L就可能致聋,丁胺卡那血清有效浓度15~25mg/L,>30mg/L就可能致聋。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及其《细则》中明确:小儿应尽量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仅在应用指征明确且又无其它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由此,氨基糖苷类不宜作为儿科轻~中度感染和门急诊的一线用药。实际上,儿科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局限在两大类: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和单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儿科使用最多的抗生素,除过敏反应外,这类抗生素毒副反应相对少,而且是快速杀菌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尤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不仅对敏感细菌,而且对非典型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结核杆菌、弓型虫等也有效。阿奇霉素静脉制剂在我国小儿感染尤其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有过度使用现象,根据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所示:<6个月小儿,阿奇霉素疗效和安全性尚无确立,应慎用。静脉使用阿奇霉素可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甚至死亡,应该严格控制。
儿科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
小儿用药必须注意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应尽可能发挥“协同”或“相加”作用,避免拮抗作用。要注意协同和相加作用并不总是对机体有利的,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利尿剂合用,可使听神经损害加重、甚至发生永久性耳聋。又如磺胺类与氨甲喋啶、水杨酸类合用,会加重骨髓抑制作用。
儿科常用抗菌药物
上一篇: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
下一篇:儿科常用药物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