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药的不良反应
抗凝药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那么抗凝药的不良反应你想知道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抗凝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抗凝药的不良反应
肝素
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一旦发生,停用肝素,注射带有阳电荷的鱼精蛋白(protamine),每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部分病人应用肝素2~14天期间可出现血小板缺乏,与肝素引起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
肝素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但妊娠妇女应用可引起早产及胎儿死亡。
连续应用肝素3~6月,可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肝素也可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素质、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孕妇都禁用。
香豆素类
剂量应根据凝血酶原时间控制在25~30秒(正常值12秒)进行调节。过量易发生出血,可用维生素K对抗,必要时输新鲜血浆或全血。禁忌证同肝素。其他不良反应有胃肠反应、过敏等。
抗凝药的分类
常用的抗凝血药分类:
1、肝素。在体内外均有很强的抗凝作用,这是通过抗凝血酶Ⅲ来实现的,对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迅速。该制剂只能静脉给药,因为使用方便(皮下注射),常用于需迅速抗凝治疗者或用作口服抗凝血剂前用药 ,当用量过多引起出血时,可用等量鱼精蛋白中和。长期使用肝素有引起的出血的危险,副作用较大。
2、香豆素类。常用的有双香豆素 、华法令和新抗凝等,通过拮抗维生素K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及因子Ⅶ、Ⅸ和Ⅹ减少而抗凝,因为用药开始体内仍有足量凝血因子,故只有当这些因子耗尽后才能发挥抗凝作用,所以其作用开始较慢,但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需较长时间抗凝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当用量不当引起出血时 ,除给维生素K外,最主要的是输新鲜血以补充凝血因子。
3、抗血小板药如阿斯匹林和潘生丁等对防止血栓形成有效。
因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环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并可防止血小板环氧化酶将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前列腺素中间体。由于血液中缺少前列腺素中间体,故无法(或难以)形成血栓。世界各国已广泛采用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血管纤维化引起的血栓性疾病。对阿司匹林使用者的大规模调整结果证实;此药确实可降低40~50%中风、心梗或其它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更主要的是,小剂量阿司匹林制剂价格十分低廉,即使经常服用也不会增加病人经济负担。
4、此外蛇毒溶栓剂如去纤酶、抗栓酶和清栓酶可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使血管再通。
5.新型口服抗凝药
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特指新研发上市的口服Ⅹa因子和Ⅱa直接抑制剂,前者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后者有达比加群。这两类药物都是针对单个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抗凝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口服起效快,相对于华法林半衰期较短,具有良好的剂效关系,与食物和药物之间很少相互作用,口服使用无需监测常规凝血指标,可以减少或者尽量避免因用药不当造成的药物疗效下降或者出血不良事件,且剂量个体差异小只需固定剂量服用,对医生及患者均极为方便。
抗凝药的研发背景
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抗凝药物在预防及治疗这一系列疾病上具有积极意义。过去60年,维生素K拮抗剂VKAs),如华法林作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剂,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抗凝药物包括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针对IIa和Xa因子的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水蛭素、重组水蛭素、阿加曲班和西美加群;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等。然而,传统抗凝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传统口服药物以华法林为例,虽然抗栓效果明确,但其代谢易受食物、药物等因素影响,药物起效、失效时间长;治疗窗口窄,需频繁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滴定剂量,以最大限度地平衡抗凝效果与出血风险,从而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 。此外,肝素也需要持续监测,有严重的出血、血栓形成、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且不能口服。低分子肝素虽然较安全,但不能口服,更没有特效解毒剂,不能用于肾衰病人。
基于血栓栓塞性疾病所造成的巨大社会经济负担以及现有口服抗凝剂的缺陷,过去10年里,研究者致力于开发出更安全、有效、使用更方便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猜你喜欢:
1.华法林的用法
4.肝素的不良反应
5.抗血凝药的副作用
抗凝药的不良反应
上一篇: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类型
下一篇:抗菌药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