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中草药之罂粟壳
罂粟壳为罂粟科植物罂粟 Papaver somniferum L. 的干燥果壳。亦名御米壳(《医学启源》)、粟壳(《易简方》)、米壳等。味酸,性平。入肺、肾、大肠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医家论药之罂粟壳
“罂子粟壳,酸主收涩,故初病不可用之,泄泻下痢既久,则气散不固而肠滑肛脱;咳嗽诸病既久,则气散不收而肺胀痛剧,故俱宜此涩之、固之、收之、敛之。……《易简方》云,粟壳治痢如神,但性紧涩,多令呕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用醋制,加以乌梅,则用得法矣。”(《本草纲目》)
“功专敛肺涩肠固肾,凡久泻、久痢脱肛、久嗽气乏,并心腹筋骨诸痛者最宜。”(《本草求真》)
“罂粟壳,古方治嗽及泻痢、脱肛、遗精多用之,今人亦效尤辄用,殊为未妥。不知咳嗽惟肺虚无火或邪尽嗽不止者,用此敛其虚耗之气;若肺家火热盛,与夫风寒外邪未散者,误用则咳愈增而难治。泻痢脱肛,由于下久滑脱肠虚不禁,遗精由于虚寒滑泄者,借其酸涩收敛之气,以固虚脱,如肠胃积滞尚多,湿热方炽,命门火盛,湿热下流为遗精者,误用之则邪气无从而泄,或腹痛不可当,或攻入手足骨节,肿痛不能动,或遍身发肿,或呕吐不下食,或头面俱肿,或精窍闭塞,水道不通,变证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本草经疏》)
“蜜炙止嗽,醋炙止痢。”(《本经逢原》)
罂粟壳的毒副作用和解毒急救方式:
应用吗啡后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便秘、尿急而又排尿困难、出汗、胆绞痛等,但最危险的是呼吸抑制。曾有因腹泻以罂粟壳水蒸服后引起中毒的报告。
急性吗啡中毒有三大症状,即昏睡、瞳孔缩小和呼吸抑制。呼吸可慢至每分钟2~4次,并可见潮式呼吸,病人发绀。吗啡对脊髓有兴奋作用,婴儿中毒时可能出现惊厥,但强直型罕见。新生儿对吗啡有很大的敏感性,主要原因是其呼吸中枢尚未稳定之故,亦可能由于其药酶系统尚未发展完全而对吗啡的解毒能力不够。一般规定出生后6个月以内禁用吗啡。甲状腺机能不足者,小量吗啡即可引起中毒,故亦禁用。
吗啡有显著的缩瞳作用,可作为吗啡中毒时的依据之一。
凡连续服用吗啡2周以上,即可成吗啡瘾者,有时连服数日即可成瘾。成瘾后,患者于每次服用后即出现欣快症(欣快症为一种情绪上的变化,患者处于一种特殊的“愉快”状态中,无忧无虑,对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痛苦听之任之,漠不关心。此种特殊的“愉快”状态为导致成瘾的重要原因。在吗啡的欣快症中正确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还存在,同时对其个人的举动和行为的批判态度亦完全保存,运动机能亦无障碍。其表现为喜孤寂,沉醉于幻想之中)。如到时得不到吗啡,则5~8小时后即出现严重戒断症状:瘾者非常萎靡,有兴奋状态,其程度可达到阵发性的哭泣和叫喊,不断乞求给予吗啡;连打哈欠与喷嚏,涕泪交流,冷汗淋漓;亦可发生呕吐和腹泻;不能睡眠。如此维持2~3天后,大部分症状始可消退。有时亦有循环虚脱与意识丧失。如给予足量吗啡,则所有戒断现象立即消失。吗啡瘾的戒断治疗比较困难,并且容易复发。
虽然大量吗啡有使支气管收缩的作用,但在治疗量时则罕有发生,且有支气管性哮喘发生期间应用吗啡致死的报告,故禁用吗啡。
可待因的“欣快”症与成瘾性均很低。可待因的毒性较吗啡少得多而且很轻,如轻度便秘、恶心与呕吐亦很罕见,一般无呼吸抑制的现象。罂粟碱与那可汀无成瘾性;罂粟碱口服毒性甚低,但静脉注射可引起心律障碍而死亡,必须稀释后缓缓注射;那可汀则无明显毒性。
罂粟壳服用过量可致急性中毒,其症状表现为:最初为烦躁不安、谵妄、呕吐、全身乏力,继而头晕、嗜睡、脉搏由开始快而逐渐减慢且弱、瞳孔极度缩小可如针尖大、呼吸浅表而不规则(一般每分8~10次,甚者每分2~4次)、伴紫绀。可有肺水肿、多汗、体温下降、手足发冷、肌肉松弛,最后死于呼吸麻痹,死亡前瞳孔散大。
罂粟壳少量长期服用可致慢性中毒,其症状表现为:成瘾。亦可见厌食、便秘、早衰、阳痿、消瘦、贫血等。
中毒救治:
急性中毒救治:
1. 尽快排出体内毒物。先用黄酒20~30滴,加入温开水中,让病人饮用;然后反复用1:4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洗胃后用20%活性炭混悬液及50%硫酸镁溶液各50ml,注入胃内。
2. 呼吸抑制时可用山梗菜碱、可拉明、苯甲酸钠咖啡因、麻黄碱等注射,直至呼吸情况好转、意识恢复为止;呼吸衰竭者可吸入含5%二氧化碳的氧气,施行人工呼吸,或用阿托品兴奋呼吸中枢,必要时用丙烯吗啡5~10mg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亦可),根据情况可间隔10~15分钟再次注射,但总量不得超过40mg。
3. 酌情输液或输入血浆。
慢性中毒救治:逐步减量戒除,同时给予镇静剂。
罂粟壳相关文章:
4.罂粟壳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