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型血的人为何容易得精神分裂症?
AB型血的人为何容易得精神分裂症?
AB型是A型和B型融合后而产生的新血型,大家想不想知道AB型血的人容易得精神分裂症?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介绍吧,希望你们喜欢。
AB型血的人会得精神分裂症吗
精神分裂症是AB血型人群极易患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它的遗传因素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有鲜明的家族遗传倾向,本病病人近亲中的患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数倍,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遗传学证明,遗传因素引起精神分裂症主要是由于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染色体或某个节段内的基因群发生数目的增减、位置转移或构成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中碱基位置发生置换、有碱基插入或丢失、或有核苷酸对的缺失或增加,都可造成蛋白质、酶合成的缺陷或其功能发生改变,从而损害了脑细胞的结构或其物质代谢过程,阻碍脑的正常发育,出现脑功能的缺陷,从而导致成年后发病。
血型基因是人类23对染色体中的一部分,专家们推测染色体的变换与血型基因有很大关联。另外,AB血型的人,个性较冷静沉着,神经反应也较敏感,患精神分裂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AB血型人的承压能力
在生理方面,AB血型的人更多的承袭了A血型人的特点。他们的胃同A血型的人一样,更容易接受植物性食物。虽然由于B型抗原的关系,AB血型的人也可以接受动物性蛋白,但是却并不像B血型人那样自然。因为动物性蛋白或多或少地会影响AB血型人的新陈代谢。
然而当压力来临时,AB血型的人却表现出不同于或A或B两种血型的丝毫特征,他们面对压力的方式,更多的像O血型的人,首先会通过生理方式对压力做出反应。
AB血型的人在面对压力时,肾上腺会自动产生更多的肾上腺激素。这些肾上腺素在本来已经肾上腺素很高的AB血型人体内很快渗透到血液中,并通过血液输送到各个人体组织。人体组织在接受了肾上腺素的刺激后,开始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并引起烦躁、爱发脾气等承受压力时的情绪。
如果AB血型人的生理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的状态,没有及时得到放松,就会迅速影响到身体。免疫系统功能会逐渐失去其阻挡病菌、病毒的能力,而且新陈代谢的速度也会变慢,更为重要的是神经系统也会变得非常敏感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从而加重了负面情绪,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AB血型的人更容易自己排解问题,这符合他们独立承担的个性特征。但由于AB血型的人体中所含的肾上腺皮质素也较少,所以他们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消除压力的影响。
得精神分裂症原因
据统计,AB型血者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比其它类型血者高出3倍多,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在缺血型心脏病人中,也以AB型血者居多.但此种血型者患结核病,妊娠贫血的几率则比其它血型的人低的多.AB型血的人遭受癌症及中风侵袭的可能性虽然小,但冠心病却易光顾其身,AB型血的女性较容易患宫颈癌.
神经生物学
①神经生化研究显示,患者存在有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主要涉及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中枢多巴胺水平增高,功能亢进,传统抗精神病药均为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的阻滞剂。中枢5-羟色胺水平异常,新型抗精神病药除了对多巴胺受体有拮抗作用外,还对5-羟色胺受体有拮抗作用。中枢谷氨酸水平低下,功能不足。②神经解剖和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患者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存在脑组织萎缩,脑室扩大和沟回增宽。③母孕期病毒感染,围产期并发症,幼年的不良应激和躯体疾病,与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有关,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有一定影响。
遗传学因素
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了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易感基因位。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基因遗传,发病是由若干基因的叠加作用所致。
社会心理学
不良的生活事件、经济状况、病前性格等社会心理学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可能起到了诱发和促进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末完全阐明,目前可以确定的一些影响因素,对疾病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易感素质和外部不良因素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精神分裂症分类
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根据占主导地位的临床表现分为:偏执型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紧张型分裂症,单纯型分裂症,末定型分裂症;根据所处疾病的病期和预后分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残留期,慢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衰退期。
精神分裂症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①早发现,早治疗;②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绝大部分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应作为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③治疗时需足量、足疗程,并积极进行全病程治疗;④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治疗,药物选择考虑症状、副反应、个体耐受性,同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可获得性;⑤药物的剂量应个体化,并随不同的治疗阶段进行调整;⑥患者会面临心理和社会问题,是疾病表现的一部分,也是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通常要进行心理社会的干预;⑦家庭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属需要了解疾病知识,支持患者治疗,帮助选择正确的治疗途径;⑧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治疗,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掌握疾病的自我管理技能,防止反复发作,维持病情的长期稳定;⑨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共同应对疾病。
药物治疗
①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绝大部分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②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作为一线治疗药物选用,副反应相对较小,具有较高的5-羟色胺受体阻断作用,同时也阻断多巴胺受体,称为多巴胺/5-羟色胺拮抗剂。包括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帕利哌酮,氨磺必利。氯氮平因其副反应大,作为二线药物使用;③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作为二线治疗药物选用,主要作用机制是脑内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目前常用种类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五氟利多,奋乃静,氟奋乃静,舒必利;④长效药物:主要用于维持治疗和服药依从性不好的患者。第一代药物长效针剂包括氟哌啶醇葵酸酯、氟奋乃静葵酸酯、哌普嗪棕榈酸酯,五氟利多为口服氟哌啶醇长效制剂。第二代药物利培酮、帕利哌酮的长效针剂已在我国应用。
治疗疗程
需要全病程治疗和全方位治疗,持续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干预。①急性期治疗:缓解主要症状,足量药物治疗,疗程至少4-6周;②恢复期(巩固期)治疗:防止已缓解的症状复发,使用原有效药物和剂量继续治疗,疗程至少3-6月;③维持期(康复期)治疗:维持病情稳定,防止疾病复发,坚持药物治疗,根据个体病情确定维持药物剂量,疗程不少于2-5年。有许多学者提出,对于停药复发者,应长期维持治疗。对于难治性、有严重自杀企图或暴力攻击行为的患者,建议持续维持治疗。总之,维持治疗的剂量和时间应个体化,与病期、复发史、疾病严重程度、缓解程度、环境、病前性格、既往用药的剂量和时间等有关,需综合考虑。 ④如停药,需密切观察病情,如有复发先兆,尽早恢复药物治疗。
心理社会
①心理治疗:帮助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干预;②技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掌握疾病的管理能力;③家庭干预:建立一个有利于患者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家庭环境;④社区服务:为患者提供各种可能的服务,使患者能够适应在社区中的正常生活,促进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精神分裂症疾病预后
如果能够积极治疗,大部分精神症状可以得到控制。尤其早发现,早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心理、康复综合治疗,防止反复发作,可以避免或减轻社会功能损害。病程发展有持续进行和间歇发作两种主要形式。持续进行者病程不断发展,逐渐出现精神衰退,社会功能的缺损。间歇发作的病程在精神症状明显减退后进入缓解期,处于缓解状态的病人,有的患者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有的患者虽然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可留下不同程度的个性改变,工作和学习能力较病前降低;有可能再次发作。一般情况下,不经积极治疗有相当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不佳。
预后良好的因素包括:病前性格开朗,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急性起病,病程短,发病前存在明显的心理社会应激或躯体疾病,发病年龄晚,精神分裂症核心症状不典型,且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获得早期治疗,治疗效果好,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好,无反复发作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反之预后不佳。
精神分裂症疾病预防
精神分裂症发病病因和机理尚未明了,本病的预防主要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和防止发展精神残疾。不良的社会应激因素可以诱发本病发病和复发,应注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适应能力。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对防止复发和再住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定期复查,坚持服用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注意社会功能锻炼,防止功能衰退和精神残疾。由于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的治疗,患者和家属需要掌握疾病的自我管理技能,尽可能长期维持病情稳定。
对于存在高危症状群的人群,对症状进行规律监测,对遇到的心理社会问题给予帮助。
有研究资料显示,母孕期病毒感染,围产期并发症,幼年时不良应激,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有一定影响。因此,注意母孕期和围产期的医学保健,注意婴幼儿心理健康发育。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