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总结
阅读散文要仔细分析研究,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掌握阅读的技巧。小编整理了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总结,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总结
1七步自读法
所谓七步自读法,就是通过写读书笔记的七个步骤,要求来达到阅读课文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传统的自读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称之为“读书笔记式的作文”。
读书笔记自读法,一般适用于课外自读课文。读书笔记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通读课文,借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正音、正形、词语注释;
(2)通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分段分层,归结大意;
(3)理解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积累词汇;
(5)语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写批语,或练习自拟小标题;
(6)分析写作特色;
(7)写读后感,读书评论或摹仿作文。
这种自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2置疑解疑自读法
这种自读法极其有用。学生不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因此,培养质疑解疑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读书,从事研究十分有用。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张载说:“于是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也说:“读书要懂。“可见读书时学会质疑解疑的重要。
学生读书时,常常自问一个“为什么”?例如,一段文字中四个句子,次序先后能颠倒吗?又如,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能去掉吗?能换成其它词语吗?再如,这个段落去掉行吗?如此等等,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提出质问,这是第一步。
自读中发现疑问,提出质问,实际上是初具自读能力的一种表现。这还不够,还要解疑,这才是真正的目的。解疑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于带有普遍性的疑问,进行集体讨论,教师讲评归纳;对于个别的疑问,或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或由教师讲解解决。总之发现疑问是重要的,解决疑问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自读笔记本上都能把质疑的问题提出来,并自己作答。
常用置疑方法,有如下几种:
1.总体性设疑
总体性设疑当在阅读课文之初提出,意在了解课文的全貌,究竟写了些什么。如读《雨中登泰山》,就可提出如下问题:哪些人雨中登泰山?为什么要写在雨中登泰山?在雨中怎样登泰山?登了泰山哪些地方?然后带着这几个疑点去读书。书读完之后,一定会有较深的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结构层次的划分,定会有帮助。
2.思考性设疑
思考性设疑,一般在课文读完之后,为了深入理解课文,探究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往往需要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就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经过进一步深入学习之后,就会发现:《荷塘月色》以作者行踪为顺序,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
3.寻根性设疑
寻根性设疑,多在探寻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背景。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绿》,同出一个作者笔下,同写于一个时代,为何情调和色调迥异?《荷塘月色》虽写出了谈谈的喜悦,却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感情低沉,情调隐曲、含蓄,色调素淡、朦胧;《绿》却透露出脉脉的温表,感情积极向上,生气勃勃,情调明朗奔放,色彩浓丽明亮。这不同在于:《绿》写于1924年,那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作者身上激起的感情波涛还没有消失;而《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作者对黑暗现实极为不满,一直处在彷徨、苦闷、烦躁、愤懑之中。他为了寻求解脱,追求美好的事物,憧憬理想的生活,写了《荷塘月色》。然而由于他的心情所限,又处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所以在《荷塘月色》中尽管得到了淡淡的喜悦,然而始终摆脱不了淡淡的哀愁。
4.赏析性设疑
对某些名篇佳作进行欣赏、品评,分析它妙在何处,巧在哪里,从而加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学习其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比如朱自清对《绿》中的“绿”的描写,读起来为什么那么有吸引力?带着这个疑问去钻研文章,便会发现:作者写“绿”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且融情于景,倾爱于“绿”,使情景交融,使感情得到了净化,使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景物显得更加妩媚多情,使梅雨潭的“绿”更加令人喜爱。
3扩展阅读七法
为了开阔视野,丰富语文知识和扩大知识范围,读课文或课外读物时,可对所读文章加以扩展。扩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作品自身去扩展
从作品自身去扩展,是指认真阅读放在作品前后的序、跋以及文中的注解说明,课后练习上的有关介绍、论述和要求。这对了解作品的写作过程、写作动机,对作品的基本评价,读作品应注意的事项,应着重钻研的问题,都有帮助;对解决文中的某些疑难、文字障碍,也是有益的。同时,它还能为进一步扩展提供线索。
2.对历史背景的扩展
任何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作者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的理解的反映。因此,根据作品的创作年代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文学史料,作者评传,无疑会对理解作品有好处,对分析作品有所帮助。
3.对有关典籍的扩展
名篇佳作,常引用一些典故。要读懂文章,就应弄清这些典故的含义。如鲁迅的《自题小像》,短短四句话,就用了《庄子》(“灵台”)、《楚辞》(“荃”)、希腊古代神话(“神矢”)、中国古代传说(“轩辕”)等典故,弄不清这些典故的含义,是无法了解全诗的。
4.从相关文章去扩展
读苏洵的《六国论》,了解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为了对文章作进一步认识,还可以读苏辙写的《六国论》和清代李桢所作的《六国论》。这三篇《六国论》都对旧中国时代的魏、韩、赵、燕、楚、齐六国被秦所灭的原因进行论证。但读过这三篇文章后,你会发现,他们所持论点并不相同。苏洵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他意在借古讽今,以此来批评北宋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贿赂契丹、西夏的政策,但说六国破灭的原因只是“略秦”,则不够全面。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它四国不助韩、魏,而招致灭亡,此论也有片面的地方。李桢却不同于“二苏”之见,他一方面说称霸天下之心六国都有,另一方面又唯心地说秦国称霸是因为“得天助”,六国的失败是因为“失天助”。由此可知,李桢之言说得更玄。
5.从自我认识去扩展
如有位同学论《六国论》,并不受苏洵观点所囿,而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六国之所以彻底覆灭,其原因先人各有所论,而古人大都只看到了事物的外因。他认为秦能统一六国,是由于它具备了客观上与主观上的必要条件。
这位同学着重议了六国变革不彻底,秦国进行了长期的彻底的改革,所以使秦国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强盛起来了,位居七国之首。这些都为秦国统一创建了有利条件。这位同学还进行了联想,把从学《六国论》得到的启示扩展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来。他认为:我们中国要振兴,要腾飞,就必须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6.对有关工具书的扩展
对作品中字、词的障碍,除了查找工具书中有关部分加以克服外,还可以对工具书中所查字、词的其它义项浏览一下,以便日后不致混淆,同时还可积累若干文字资料。
7.对作品作者扩展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课本介绍他生活于1409—1066年间,字明允,宋朝遐山人,散文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除此外,我们查寻资料,可能了解到苏洵其它的情况。比如苏洵27岁时,曾应进士考试,未考中,因此回家用功读书,后通六经百家,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文章22篇上给皇帝看。一时许多学者模仿他的文章。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文章,也认为写得好,奏于朝廷;召试舍人院,他托辞有病,未去应试。于是朝廷派他作秘书省的校书郎。后来又参与修礼书,写成《太常因草礼》一百卷。苏洵还作过霸州文安县主簿。有《嘉佑集》。
这样一扩展,就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文学史知识。
4课文自读方法
就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朗读和默读的种.种方法,而且要能够根据自读的目的和自读的内容选用不同的自读方法。
1.朗读
朗读就是出声的读书,这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不仅有利于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于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掌握朗读的方法,须经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正确清楚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韵,多音多义字等。其次是口齿清楚,在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第二阶段是准确流畅的朗读。一是正确处理重音,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不同的概念;二是停顿恰当,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都要符合文章原义;三是读准“降抑、昂上、平直、弯曲”四类语调。朗读时语速要适宜,顺利流畅,无断断续续的现象。第三阶段是传情达意的朗读。在理解文章各个部分及其衔接和过渡、掌握作品的背景和语言环境、把握作者流露的爱憎感情的基础上,准确地安排朗读基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气氛的强弱,达到既强烈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的境界。
2.默读
默读是不出声的读书。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默读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精读、略读、速读、跳读四种,分述如下:
(1)精读。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凡是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读,如教科书和一部分堪称语言运用典范的文章。
(2)略读。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总体的把握,可采用“以绕为进”、“以避为进”的办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住主干;遇到难词,要善于根据词的排列组合和上下文的联系,推断它的含义;碰到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以免影响进度,当然,如果几次碰到它,说明它常用,就应该查阅工具书,省去以后的麻烦。
(3)速读。速读即快速读书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阅读质量。速读允许略,不容许错。
研究表明:人的阅读大致有三种类型,即点式阅读、线式阅读和面式阅读。提高阅读速度的途径就是从“点式”提高到“线式”,再由“线式”提高到“面式”。因此,在速读时应注意:
①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在目光移动的同时读出声音来是点式阅读的特点,阅读时不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速度就无法提高,这是因为点式阅读思维流程长,由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速读必须眼脑直映,即由视觉中心→大脑阅读中心,文字直接作为意义的符号,在大脑中解码成为信息。
②扩大视幅,加速眼的活动。速读时,应尽量扩大视幅,采用整体辨认法,达到一行一行看的面式阅读水平。同时要自觉加速眼的活动,减少眼停次数,这样既可以加强大脑皮层上视觉神经的兴奋,又可抑制发音动觉神经的兴奋,排除下意识的发音活动。
(4)跳读。跳读就是不通读读物,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
掌握跳读方法的关键是锻炼视读的捕捉力和大脑的选择判断力。跳读时目光只反描最关键的词句,一眼望去,无关的通通抛开,只取所需。此外,掌握一些规律对跳读大有帮助。如议论文,总论点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论点一般放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也有少数例外,这往往是开头一段交代背景,最后一段说说怎么办,社论常常这样写。懂得这些常识,有助于议论文的跳读。
上述各种读书方法——朗读、粗读、略读、速读、跳读等,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用处。以精读为基础,同时学会运用其它读书方法,无疑会大大提高读书效率。
5四步课文精读法
第一步,预读来源
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回读来源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第四步,赏析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6散文阅读四要决
一、理清材料
正因为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所以,阅读散文时,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写的是哪些具体材料,懂得作者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有的散文写人和事,阅读时要注意理清它所叙述的是怎样的人和物,然后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的散文是写景的,阅读这类文章就要弄清文中写的是什么景,哪些景,然后再综合考虑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例如鲁彦的《听潮》一文,作者紧紧抓住海潮的音响和大海景物变化的特征来描述景物,形象地勾画出三幅气象万千、波涛壮阔、气势磅礴的海潮图,构成了大海独特而完整的形象,通过对大海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大海伟大力量的赞美之情。
二、找出线索
一篇散文写了许多材料,怎样才能有机地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呢?这主要靠线索。有人把材料比作珍珠,把线索比作一条红线,散文就是用红线串起珍珠,这一比喻十分恰当。阅读一篇散文,在理清材料后,就要考虑它怎样井井有条地表现文章的内容,这就要找出文章的线索。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写了五件事,从内容上看,不尽是写蜜蜂,还写到农民;从感情上看,文章开头说不喜欢蜜蜂,后来又说喜欢,乍看起来,似乎文章的前后有矛盾,中间又相隔四、五十年,五件事难以缀合,可是,读完全文之后再细细体会,就觉得珠联璧合。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作者巧用了线索。这篇文章正是以感情为线索连贯了全文。但必须注意的是,有的文章或用物、或用时间的推移、或用空间的转换作为线索,形式不一,阅读时应该加以辨别。所以,必须明确一点:散文贵“散”,但又忌“散”。
三、找到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的语句,它是散文“形不散”的具体表现。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难以把握,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但这部分中起总揽作用的第一句话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找到文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何运用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许多植物和动物,又为什么详写夏夜听故事,冬天雪地捕鸟等细物琐事,目的在于说明那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文眼”不一定都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篇末,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有的不在一处而在多处,阅读时要靠自己去体会、去归纳。
四、品味语言
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并富于音乐感;凝练是指语言简洁准确,质朴自然。优美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阅读时要善于挖掘体会,细细品味。例如朱自清的《春》中的“闹”字,用的非常传神。春天到了各种花儿竟相开放,蜜蜂也赶来“嗡嗡地闹着”。这“闹”就是作者的传神妙笔。通过蜜蜂采蜜时的“闹”声,读者自然而然地觉得春意是何等的浓郁、何等的醉人。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