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一年级方法 > 一年级数学 >

思维导图如何培养数学思维

时间: 文琼21297 分享

  思维导图如何培养数学思维?思维导图属于视觉沟通的一种工具,主要借助视觉符号对思想以及概念进行表述,对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条件进行描述,为数学教学提供直观、可视的教具,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思维导图如何培养数学思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思维导图如何培养数学思维

  模型准备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观察和分析能力

  “模型应该来自情境,而学生则应该学习从情境中辨认模型,提出模型。”学会抽象概括数学模型是创造、识别、应用模型的前提。它能使学生理顺模型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数学模型的本质、特征,把握模型的衍生层次。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做学生抽象数学模型的“助产师”,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提炼成简约的日常生活语言,再让学生把日常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以促使学生把具体数量关系概括成一般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建立新的数学模型。

  “模型准备”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或设计情境引入,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体会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数学问题。出示问题情境后,教师可以利用下面这个思维导图,让学生从情境中收集信息,并通过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观察和分析能力。

  模型假设阶段——培养学生的猜想、整合能力

  模型假设是建立数学模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关系到模型的成败和优劣。所以,教师应该细致地分析实际问题,从大量的变量中筛选出最能表现问题本质的变量,并简化它们的关系。教学时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针对问题特点和建模目的作出合理、简化的假设。

  在这个环节,教师不应过早地对学生的假设进行评判,而应重点关注假设背后的思想,关注学生是否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引导学生在操作、证明、交流、质疑中用事实验证自己的假设,或纠正自己的错误假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2如何巧用思维导图的探讨

  实践出真知

  首先,在授课时注意课本知识点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他们见到的图形,并让他们制作出来,让他们在具体的动手过程中去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再如学习几何图形的拼接时,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拼接,让他们拼接成自己喜欢的动物、房子、树木、数字、电视等等。这样在具体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示课本的知识点,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抽象思维能力。

  其次,注重知识点与生活场景之间的联系和层次。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赋予这个知识点具体的生活情境,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但这种生活场景应该是生活中会出现的或者说它是有概率会发生的,即生活场景与知识点的联系要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唯有这样,才会有效激发学生去进行生活化的思考。而所谓的层次问题指的是这种生活场景一定要是学生尽可能会见到的,而不是小学生目前接触不到的生活场景。唯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进行合理化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这样有价值的思考也才会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思维定向走出去

  首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与渗透,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去思考一个题目为什么有这样的解法,去思考为什么会有乘法口诀。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留一些有趣的、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课后思考题,从而让学生在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与思考中逐渐养成自我思考与探究的习惯。而这样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

  其次,形成分组讨论机制。抽象思维的培养过程需要靠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分组讨论机制有助于学生在自主讨论学习中汲取别人的思维模式从而能够完善自我思维。与此同时,分组讨论机制有助于拓宽学生对于同一种问题的不同理解,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种可能性,而对于问题的不同可能性的思考有助于学生走出自我的思维定向,进而提升自我的抽象思维能力。

  3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对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行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深入,对教学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将以往将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形式进行改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并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最终使学生的价值观更具正确性。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并能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借助思维导图的作用,改变知识枯燥乏味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能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具体实施方法为:首先,教师应该将本单元的思维导图大纲进行制作,对学习进行讲解;其次,将学生分为小组形式,借助对教材以及资料的阅读,查阅网络上所搜集的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第三,对学习进行指导帮助,使其应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将所查找到的资料借助MindManager软件将思维导图描绘出来;最后,在课程上,将各个小组的思维导图结果进行展示,由教师做出最后的评价,针对作品中的不足,学习应该积极改进。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牢固的掌握知识。

  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相关学者指出,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知识的用法当中,也就是说,知识的意义体现在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积累的。在学习中,学生借助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必然会存在一定困难,此时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借助思维导图的作用,使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

  此外,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充分的进行结合,对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利用,就能够将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状态转变,使其能够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使知识能够相互融合,保证数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4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技巧

  从教学方法入手

  首先,树立以思为学的目标。正确的目标方向是教学成功的开始。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我们要树立以思为学的目标,而不是为学而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减少刻板繁重的家庭作业,多布置一些思维型的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去自主探讨,而不是将学生淹没在繁重的作业中去。 其次,以感性思维引导学生。由于小学生目前的思维状态是感性多于理性,而抽象思维的提高又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更为感性直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公式、方法。

  从而在我们有意识的引导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最后,形成奖励竞争机制。小学生的学习是以引导型为主的,这种有意识的引导需要靠一定的竞争奖励机制来完成,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正是学生自我思考与探讨需要的条件。只有在这种机制中,学生才会在我们有效的引导中可以不断地去思考、去探讨,从而提高他们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只有学生动手参与学生才能记得牢,因为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不仅是身体的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脑支配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协调的工作。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

  这时,我继续追问:“这些面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用手摸,有的学生用尺量,有的把两块长方体拼在一起进行比较,有的学生把长方体相对的边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实践探索得出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得扎实,正是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相关文章:

1.关于思维导图训练方法

2.如何培养自己的高中思维导图

3.关于思维训练方式之思维导图和知识树的区别

4.七年级下数学的思维导图

5.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学习效率

37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