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小编在此整理了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结合有趣的生活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把读数、写数与数数活动紧密结合。
2、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
3、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的含义,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4、联系生活实际经历分类过程,体验分类方法。
5、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顺序。
6、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
7、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认识几时、几时半。
8、借助有趣、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9、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
2、计算与应用结合起来。
教学难点1、0的认识。2、通过操作活动,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图片,幻灯片,口算卡片
教学课时安排
周次 | 时 间 | 课 题 | 课时 |
1 | 可爱的校园、第一单元:快乐的家园 | 3 | |
2 | 第一单元:玩具、小猫钓鱼、文具 | 4 | |
3 | 第一单元:快乐的午餐、动物乐园、机动 | 3 | |
4 | 第二单元:过生日、下课啦、跷跷板 | 4 | |
5 | 第二单元:、机动 | 1 | |
6 | 第三单元:一共有多少、还剩下多少 | 4 | |
7 | 第三单元:、可爱的小猪、练习一、 | 4 | |
8 | 第三单元:猜数游戏、背土豆、跳绳 | 4 | |
9 | 第三单元:可爱的企鹅、小鸡吃食、乘车、 练习二 | 4 | |
10 | 第三单元:做个加法表、做个减法表、机动 | 4 | |
11 | 整理与复习 | 4 | |
12 | 第四单元:整理房间、机动 | 4 | |
13 | 第五单元:前后、上下、左右、教室 | 4 | |
14 | 第五单元:机动、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我说你做、机动 | 4 | |
15 | 第七单元:古人计数、搭积木、有几瓶牛奶 | 4 | |
16 | 第七单元:有几棵树、有几只小鸡、练习三 | 4 | |
17 | 第七单元:做个加法表、做个减法表、机动 | 4 | |
18 |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机动 | 4 | |
19 | 总复习 | 4 | |
20 | 期末检测 | 4 |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
1、 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和顺序。
2、能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3、能认识和理解0的产生和意义。
4、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1、数数中手口一致,渗透综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思考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倾听、提问、操作等良好学习品质。
5、教会学生美观、漂亮地书写数字。
课时安排:9课时
课题 | 可爱的校园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知识: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 能力: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1)、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 |||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数数,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 | |||
教学难点 | 有序的观察图,数数手口一致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主题图、投影仪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在我们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你们说的真好,正好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 二、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实物投影主题图,你都看到了什么?能用上数字吗? (1) 生自由说,同桌互相说。 (2) 指名说。引导学生在序地观察并一一数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数字进行有序地排列。1-10也可10-1。可适当担些小问题: (1)最小,哪个数最大。 (2)双数还有哪些,单数还有哪些? (3)你还知道什么?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引导学生数身边的物体。数字就藏在我们身边,你能找到我们的教室或你的身边藏着的数字吗? 2、实践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看一看,边看、边数、边交流,鼓励学生自主观察,积极表达。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回家以后把今天学过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 ||||
板书设计 | 可爱的校园 1头大象 2只兔子 3个蘑菇 4只松鼠 5个汉字 6只小熊 7朵花 8棵树 9只鸟 10只蝴蝶 1 2 3 4 5 6 7 8 9 10 | |||
作业设计 | 在我们的家中有很多可以用10以内的数表示的事物请你们回家去数一数,并且按一定的顺序排排队。 | |||
教学反思 | 《可爱的校园》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小学校门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学生对10以内各数在幼儿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故事情境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索,也能够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在观察情境图时,开始我没有限制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说观察方法,同时体会到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物体最简单;然后利用同座之间互相说来取长补短,给学生向别人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养成虚心向他人学习、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说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排列方法,思维得到了发散和提高。在课的最后,我们一起观察教室学生们兴奋极了,像一只只可爱的小鸟,到处去寻找数学问题,收获很大。 | |||
1.1、快乐的家园
课题 | 快乐的家园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 知识:经历从日常中抽象出的数的过程,能正确数出数量的1的物体,认识1~10各数;初步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2. 能力: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能力。 3. 情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体会交流的乐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力。 | |||
教学重点 | 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理解1可以表示单个的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 |||
教学难点 | 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二幅情景图(教材第4页主题图),1~10的数学卡片。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一个图钉,一把扫帚,一台电视,一双筷子。) 这些物品和数量用的是哪个数来表示的? 1的作用事真大。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看一看图上有什么?1可以表示什么? 生活中很多事物可以用1表示。1可以表示1个单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能表示很小的东西,也能表示很大的东西。第一名也用数字表示。“1”可以表示这么多事物,你知道生活中“1”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2、认识其它和数: 说一说,在生活中2可以表示什么?3呢?4呢?鼓励学 生多说。 3、看图: (1)图上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你喜欢踢足球吗? (2)请学生读出运动员衣服上的号码。衣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数有基数与序数之分) (3)与5号运动员相邻和有谁?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看懂题意,独立连线 2、数一数,画一画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自己试做,然后集中交流。 4、第3页3题、 引导学生先弄清题意:数出左边要求的数量,画出相应 的符号来,看谁画得快又准。 四、小结: 谁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学习了1-10各数的认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 ||||
板书设计 | 快乐的家园 表示一个人、一座山、一个箩卜......也可以表示一群 小鸟、一筐箩卜.......还可以表示1号。 表示数量的:1、2、3、4、5、6、7、8、9、10 | |||
作业设计 |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 |||
课后反思 |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小足球场”就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实际效果很好。 稍有不足的是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我设计一个游戏:让10个学生扮演10个运动员,按1,2,3,4,…的顺序来排队,然后问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学生回答后,全班同学来验证。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就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这样设计问题: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对了吗?你自己数数。这样,学生就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就会主动去探索,从中获取知识。 | |||
1.2、玩具
课题 | 玩具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进一步正确地数出5以内物体的具数;识田字格,能按要求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1~5各数;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联系与区别。(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正确、美观地写出1~5各数) | |||
教学重点 | 1~5的书写 | |||
教学难点 | 1~5的书写格式,2和3的书写。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各小组准备一些玩具、主题图、1~5数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和同桌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指名说 2、每说一种在练习本上用圆圈表示。 3、指导写1-5各数。 形象记忆:1象小棒 2象鸭子 3象耳朵 4象小旗 5象秤钩 要求学生对数1-5的书写逐步达到整齐、匀称、熟练。 三、 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写数:理解题意,第一行,仔细数一数,认真写出数; 第二行通过观察发现要写涂色的三角形的个数。 2、练一练第2题:看数画线,画的方法不唯一,但尽量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第3题:数一数,填一填 (1)一共有几节车厢/ (2)挡住的是第几节车厢? (3)用数字表示出来。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如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和3相邻的数是几?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5各数的写法,请大家要注意认真书写。比一比看谁写的好。 | ||||
板书设计 | 1——5的认识 1 2 3 4 5 | |||
作业设计 |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 |||
课后反思 | 整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数玩具是低年级小朋友所喜欢和熟悉的,我选取了这一学生感兴趣、熟悉的材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让学生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图形来表示,再对图形抽象出数字,通过“直观操作―图形符号―数字符号”的转变,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体会数的意义。 | |||
1.3、小猫钓鱼
课题 | 小猫钓鱼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知识:认识0是怎么产生的;理解0的含义;会读、写0。 2.能力: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 |||
教学重点 | 认识“0”可以表示没有 | |||
教学难点 | 认识“0”的其它含义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主题图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谁会讲小猫钓鱼和故事书中有4只小猫结伴到河边钓鱼,直到傍晚才回来,我们一起看他们的收获吧! 二、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出示小猫钓鱼图: (1)谁来介绍一下第一只小猫钓了几条鱼?用几来表示?第2只小猫呢?第三只小猫呢?第4只小猫吹胡子瞪眼睛地怎么了?一条鱼也没钓着用几表示呢? (2)指导写0。数字0占田字格的右半格,从右上角起笔向左下角运笔逆时针轨迹。回到起笔处,一笔写成。 2、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 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是做什么用的?这上面画的这些是什么?师指出0刻度以上是表示零上温度,0刻度以下是零下温度。帮助小青蛙找今天的温度。 3、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图。 (1)把自己的直尺拿出来,看直尺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直尺是由哪个数字开始的?从0开始,0是起点。它在1的前面,比1小。 4、0的含义。 通过刚才的学习,0都有哪些含义?说明:0表示没有,0表示起点,0可以表示刻度,0还有占位的作用,比如10。 5、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0,表示什么? 三、 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练一练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 2、第2题:读一读,写一写,照样子独立完成。 3、一笔画分析题意。 4、怎样数得快?鹏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有几个。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认识了0,0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 ||||
板书设计 | 0的认识 0表示没有,0表示起点,0表示刻度,0表示位置…… | |||
作业设计 |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 |||
课后反思 | 伽俐略曾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欢乐。在思维的跨越与激荡中,人能充分体味个性自由舒展的快乐。课堂教学时就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中,让学生读文思考:小猫为何钓不到鱼,这是全文的关键和重点。 | |||
1.4、文具
课题 | 文 具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知识: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 2.能力: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检查能力。 3.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渗透爱科学的德育教育。 | |||
教学重点 | 6~10各数的书写 | |||
教学难点 | 8的写法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田字格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文具,你能说一说文具里都放些什么吗? 复习1-5各数。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文具请大家观察一下:图画上画了些什么? 2、知道怎么做了吗?每一种文具各有多少/分别用数字几来表示?连线,指名说。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可以用6-10这几个数来表示? 4、6-10的写法。 形象记忆:6象哨子,7象镰刀,8象葫芦,9象“q”。 重点讲9一笔写成,8从右上角起笔,上圆稍小,下圆稍大,10是由1和0组成,0从右上角起笔向左下角运笔,回到起笔处。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练一练,第一题:看图画线,学生独立完成。 2、第二题,数一数,写出数,再画圈。 3、第三题;填数,发射火箭倒计时,从10写到0。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10各数,并会写6-10各数。 | ||||
板书设计 | 6——10的认识 6 7 8 9 10 | |||
作业设计 |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 |||
课后反思 |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学数学”在本课中没有将人民币一张一张地进行教学,而是设计一个分小组认识的活动,然后有意安排学生观察零乱的人民币,激发分类的需求,再通过分组合作、分组比赛的形式完成认识人民币的学习目标。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 |||
1.5、快乐的午餐
课题 | 快乐的午餐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在比较事物的多少的过程中,渗透对应的思想方法。 2、 能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
教学重点 | 能正确比较数量是10以内的事物的大小。 | |||
教学难点 | 理解事物的多少的相对性。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实物图片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问题导入 几只小松鼠到森林餐馆吃午餐,好客的服务员为每只小松鼠摆上了精美的餐具。快来帮助服务员数一数还缺哪几种餐具,各缺多少? 二、说一说 1、比较松鼠和餐具的数量(同样多) 说一说:比较松鼠和餐具多少的方法 (1)先数小松鼠的只数,再数餐具的个数。 (2)把小松鼠和餐具一一对应进行比较。 2、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 (1)比较松鼠和汤匙的数量 松鼠的数量比汤匙的数量多 汤匙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 (2)比较松鼠和杯子的数量 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 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 3、比较三个事物的多少 说一说,哪个最多?哪个最少?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2)用数数法比较 体验多和少的相对性 三、练一练 1、画一画 2、哪一堆正合适? 3、比一比,最多的是谁?最少的是谁? 4、猜一猜,松鼠采了多少个蘑菇? 四、总结 | ||||
作业设计 |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 | |||
课后反思 |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比多少比并不难,在入学前对此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的学生的都是凭直觉或的办法来比较,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在本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口头表达。首先能根据我提供的两种物体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两句话。再深入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自己去举例比较。学生的发散思维较好,不仅能比较多少,还拓展到比高低,比胖瘦。在这堂课里,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得以发展。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我还安排学生动手摆学具,让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它们,悟出“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认识。 | |||
1.6、动物乐园
课题 | 动物乐园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目标 | 1、借助“动物乐园”这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2、认识<、> 、=符号,并会读、写、应用。 | ||
教学重点 | 认识符号,并会读、写、应用。 | ||
教学难点 | 通过数一数、比一比、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情境图、动物卡片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动物乐园里要举行“好朋友”联欢会,小动物们都兴高采烈地赶来了。都有谁啊?每种动物都来了几只呢?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第种动物各多少只?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认识同样多认识等号= 小熊有4只,小鹿也有4只,他们是一只对一只,你发现了什么?谁也不多,谁也不少,他们的只数相同,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都是4只。可以用一个符号。“=”把两个连起来,4=4读作四等于四,“=”叫作等号。 2、建立多、少、大、小的概念,认识〈〉 (1)小兔有5只,小猴有3只,一只小兔对一只小猴,小猴都对应上了,小兔多出2只没有对应上,小兔比小猴多反过来小猴比小兔少。 (2)小兔5只,小猴3只,5比3多,5 和3之间用〉连起来,5 〉3读作五大于三。 (3)小猴与小兔比:3小于3〈 5读作三小于五 3、= 〈〉这三个符号我们叫做关系符号,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比一比,说一说:3吸只小猴与2只小鸟 2、小熊4只,小兔5只,小猴3只,谁多谁少呢?引导学生用○代表小熊,△代表小兔,□代表小猴。 (1)小熊和小兔比,小熊和小猴比,你发现了什么? (2)这三种动物中谁最少,谁最多呢?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小鹿和小兔比,谁多谁少? 3、学生独立在第13面填空,集体订正。 4、填一填:在圆圈里填上全程的符号。在方框里填上全程的数,鼓励学生找出不同的答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于号,小于号,等号,以后我们还要继续认识其他的符号。 | |||
教学反思: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只有这样理解才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这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这是充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此外,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学生分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
第二单元 比较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 让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本单元教材分析:
1、 教学重点: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认识符号<> =符号。
能正确比较多少、大少、长短、高矮、轻重、厚薄等。
2、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关于符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体会轻和重、高和矮、长和短。
课时安排:5课时
2.1 过生日
课题 | 过生日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 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大小,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 2、 理解物体大小或容器内装液体多少的比较方法。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 |||
教学重点 |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 |||
教学难点 | 比较形状不同的容器中所装液体的多少。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图片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问题导入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妈妈的前面有一个很大的蛋糕,一家人的杯子里都倒上了饮料,桌子上还放着一个大西瓜和两瓶饮料,一家人为妈妈过生日,多快乐呀! 二、新知讲授 问题1:把切好的三块蛋糕和三块西瓜分别标上序号。比一比,说一说三块蛋糕中哪块最大,哪块最小,三块西瓜中哪块最大?哪块最小? 1、比较三块蛋糕的大小 2、比较三块西瓜的大小 问题2:哪杯装的最多?哪杯装的最少? 桌上有三杯饮料,想知道哪杯装得最多,哪杯装得最少,其实就是比较三个杯中饮料的多少。 探究比较方法: 1、运用观察法进行比较:三个杯中饮料的高度是相同的,但却不能由此判断三杯饮料装得同样多,因为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杯子底部大小是不同的,那么哪个杯子的底部大,这个杯子装得饮料就多,所以第二杯装得最多,第三杯装得最少。 2、运用统一标准的方法进行比较:把三杯饮料倒入同一个较大的杯子,记下每次倒入饮料的高度,再根据三次高度判断哪个杯子装得最多,哪个杯子装得最少。 问题3:可乐瓶和果汁瓶谁装得多? 可乐瓶和果汁瓶的形状和大小都不同,都是不规则的瓶子,要比较的是两种饮料瓶谁装得多。 探究比较方法: 对于形状不同的两个瓶子,不能仅凭用眼睛观察来判断谁装得多,要实际测量一下才能得出结论。 三、练一练 1、大的画“√”小的画“⊙” 2、最大的画“√”最小的画“⊙” 3、哪个装得多?谁喝得多? 4、想一想,把方糖放进杯子后,哪杯水最甜? 四、总结 | ||||
作业设计 | 完成练一练1、2、3、4. | |||
课后反思 |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这节课我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等活动,尽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去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意识,进一步积累生活经验。在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时,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观察思考、判断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我还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们共同学习,激发了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学生能轻松自然地进入课堂,便于教学的展开,同时也会让原本呆板的数字和符号鲜活起来。 | |||
2.2下课啦
课题 | 下课啦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亲身体会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 2、使学生初步体验高矮的比较性,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比较高矮的具体方法。 | |||
教学重点 | 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 |||
教学难点 | 体会高矮、长短、厚薄的相对性,建立比较的意识。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实物、主题图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2、学生互评3、全班进行评价。 | ||||
板书设计 | 比高矮比长短 比长短:物体的一端对齐 比高矮: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 |||
作业设计 | 独立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 |||
课后反思 | 从本节课最后的练习和学生在课上对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中,以及对练习中的多种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已经可以看出,知识目标落实的清楚得当,对比高矮、比长短强化了。情感目标中,教师已经下课了学生还迫不及待的想展示自己对比高矮、比长短的所知所感,那种积极、主动的劲头已经做了最好的验证;就教师的评价而言,我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思路,挖掘他对问题的内悟,协助学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合情合理化。注重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没有让孩子轻易从我嘴中得到表扬,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同学们和老师真诚的赞誉,这样他们才会体味到真正的成功。 | |||
2.3跷跷板
课题 | 跷跷板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知道两个物体比较有了大小还有轻重之分。 2、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3、培养的情感: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 |||
教学重点 | 学会比较的方法。 | |||
教学难点 | 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主题图、图片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4)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练一练第1题、第2题、第3题。 2、第4题。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
板书设计 | 轻 重 天平的指针偏向哪边,哪边就重。 表面大的物体不一定重。 | |||
作业设计 | 独立完成练一练1.2.3再小组讨论 | |||
课后反思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的体会颇深。首先,学生的天真活泼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响了我。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轻松愉快,上课过程中,我时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其次,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知识面很宽,举出的生活实例很有创造性;语言也很丰富,如一位学生竟然会用“平衡”一词,让我很是惊讶。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 |||
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能在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单元重点:
1、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单元难点:
能根据加、减发的含义,正确列出加、减发算式。
小组合作与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17-20课时
3.1一共有多少
课题 | 一共有多少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应掌握的知识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应发展的能力 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动手操作,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 3、应培养的情感 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 |||
教学重点 | 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根据加法的意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铅笔若干支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教师拿出一些铅笔问:孩子们,看看老师手中都拿了些什么?(左手1枝,右手2枝) 看到老师手中的铅笔,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注:及时肯定并鼓励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孩子们真聪明,那谁来说说,哪只手拿的铅笔更多呢? 换句话说,也就是左手拿的铅笔比右手少,对不对? 那根据咱们前边所学的知识,你们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找学生上黑板表示,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还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吗? 孩子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提出的问题也非常棒,那到底有多少枝铅笔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加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认识加法 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表示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在一起是多少枝铅笔呢?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老师巡视,可作一些小提示 刚刚这位同学提出,可以用加法来进行计算,孩子们,你们同意吗? 那1枝铅笔和2枝铅笔和在一起到底有多少枝铅笔呢? 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用一个式子将它表示出来吗? 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个式子,你从这个式子中发现了哪些符号? 孩子们真会观察,“+”咱们学过没有? 那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 这个算式,咱们就称之为加法 咱们再一起来数一数,老师手中是不是有三枝铅笔 有多少枝? 那1+2是不是和3相等? 所以它们之间用什么符号连接? 在这个式子中1和2都是加数,3是得数 非常棒,那以后咱们再看到合在一起的问题,咱们会解决了吗?用什么方法计算?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翻到第22页,看看书中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那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加深理解 那请小朋友们拿出你们的练习本,在上面写出式子吧 注: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谁把你的式子写到黑板上去 有不同的式子吗? 可以吗?一起读一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用3+2=5来表示? 对于孩子们所说出的例子一定要给与鼓励 看着书中的摆一摆,第一幅图,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它吗? 用什么方法计算?自己列出式子 用刚刚的方法解决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中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孩子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加法的问题 | ||||
板书设计 | 认识加法 1+2=3 2+3=5 3+2=5 | |||
作业设计 | 完成练一练1、2、3、4。 | |||
课后反思 | 应该多推敲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并使每个问题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提出的问题应该多思考,该问题是否为有效问题;而对于反思,既要反思其中的不足,也要清楚原有的优点,改进缺点,继承优点,才能得到更大的进步。 | |||
3.2 还剩下多少
课题 | 还剩下多少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2、在具体情景活动种体会减法的含义,能说出减法算式,能认识减号 3、通过一系列活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
教学重点 | 根据实际情景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 | |||
教学难点 | 理解减法的含义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教材相关情境图及课件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准备练习 以游戏的形式复习新知 复习5、4的组成,如,教师说“我拍3”,学生接着说“我拍2,3和2组成5” 让学生同桌一起做游戏 二、创设情景,引出减法 出示以下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有3个苹果,刺猬驮走了2个 花园里有4只蝴蝶,飞走了2只 小平吹了3个泡泡,破了1个 三、认识减法,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小结:像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去掉一部分”的意思,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有“去掉一部分”的意思吗? 引导:那么去掉之后,剩下的部分是多少呢?该怎样求剩下部分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大家想指导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减法的认识(板书课题) 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 走,我们到小红家去看一看(出示主题图) 自学提问:树上有几个果子?小红摘走了几个?还剩几个? 2、提问:摘走了2个表示什么意思? 3、讲解:对,像这样,从5里面去掉2,我们就用数学符号减号“-”表示,就是去掉的意思 板书:5-2 引导:数一数,剩下几个果子用数字几表示?这个过程怎么表示? 板书:5—2=3 教读算式 6、发散联想:对于减法算式5—2=3,生活中还有哪些过程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 7、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5-2=3 同学们是怎么算的呢? 鼓励学生多种算法 小结:同学们的算法真多啊!大家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算法吧! 四、练一练, 指导学生完成书中的相应练习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
板书设计 | 减法的初步认识 5-2=3 读作:5减2等于3 | |||
作业设计 | 练一练的2、3、4题 | |||
课后反思 | 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和完整的提一个问题了,并且知道用减法来解决。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在说中学,玩中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在“练一练”第1题中,通过学生边说图意,边用手势比划,再写出算式的过程,在第2题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写算式的过程,既让每个孩子都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让学生充分感受、认识减法的含义和算法。 | |||
3.3可爱的小猫
课题 | 可爱的小猫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通过“小猫吃鱼”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理解得数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
教学重点 | 理解得数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 |||
教学难点 | 理解相同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5个圆片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和学生互动,做手指游戏:一只手有5根手指,老师现在伸出4根手指,你能说出减法算式吗?(一次伸出3根、2根、1根) 2、伸出拳头,问学生:这种情况该怎么列算式呢?该怎么计算? 提示:一个都没有用什么数字表示?5减5得几? 二、探索新知 出示主题图, 引导:谁能根据这四幅图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1、根据第一、二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2、根据第三、四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引导观察算式:比较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类似的算式,你还能举例说几个吗?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书试一试第1题主题图,引导学生说说从这图中看到了什么? 3、提问:算式1+3=4表示什么意思? 4、如果有几个小朋友也在做这个而游戏,他们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你会有减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5、出示试一试第2幅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完成每幅图下面的填空 三、练一练 1、第一题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独立完成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得出结果后提问:观察等号两边房子中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3、第3题 引导理解提意,提问: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你会写出几个加法算式和几个减法算式? 四、全课小结 孩子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
板书设计 | 得数是0的减法的认识 3-1=2 2-1=1 1-1=0 3-2=1 1-1=0 一个数减去它自己都得0 | |||
作业设计 | 练一练的第4题 | |||
课后反思 | 教学过程中安排“小猫吃鱼”这样一组动态的连续故事情境,让学生从中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同时,也通过一组动态情境,逐步引出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在此过程中,通过童话故事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既掌握了知识,有激发了继续探索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和他们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及对自己行为有数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性。我认为一年级的课堂关键在于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的数量变化,有利于学生写出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得数是0的计算,是学生理解计算的实际意义。 | |||
练习一
课题 | 练习一 | 课型 | 练习课 | |
教学目标 | 1 、通过本节课的巩固练习,对所学的加、减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2、结合图进行减法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渗透辩证、统一的思想。 | |||
教学重点 | 5以内的加减法 | |||
教学难点 | 5以内的加减法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教具小棒。计算卡片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指导练习 1、看图把算式填完整。 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把算式补充完整。 2、请你用4-2和3+2各编一个小故事 1)先每个同学在自己组里编,再请人在全班编。 2)评一评:谁编的最好?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3、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第32页的第5题。全班进行评价。 4、按数的顺序填数 二、数学小游戏:回家 每个同学发一个数学小卡片,在黑板上贴上数字1、2、3、4、5,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卡片的得数,把这些小卡片送回家,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三、听算 教师说算式,学生直接写得数,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能得100分。 1+42+35-25-35-43+2 2-11+1 1+3 4-2 5-1 4-3 2+1 3-2 3-1 2+2 3+14-1(全班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 ||||
板书设计 | 4-2 3+2 | |||
作业设计 | 练习一 第6、8题 | |||
3.4猜数游戏
课题 | 猜数游戏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理解加、减含义。 2、学会“6”的加减法,能够讲清每道算式含意。 3、重视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培养学生的数感。 | |||
教学重点 | 学会6的加减法 | |||
教学难点 | 熟练计算6的加减法,对6的加减法进行有序整理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教材情境图,棋子若干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游戏引入 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游戏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伸手指的游戏好吗? 老师边伸出4个手指头边说:“我出4”。 同桌之间互相做一做这个游戏好吗? 二、探究新知、自主学习 掌握得数是6的加减法。同学们刚才做得真好,看现在老师右手里有4个棋子,左手里有2个棋子,2个手里一共有几个棋子? 教师板书算式。 同学们拿出6个你们准备好的扣子,像刚才老师这样,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游戏,并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教师随机板书。 板书后教师说明:刚才咱们列出了这么多算式,是不是有点零乱呢?你能不能整理一下,给它们排队,使它们变得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1+5=6 2+4=6 3+3=6 4+2=6 5+1=6 6+0=6 让学生之间边操作,边按顺序说算式。 学生反馈,做出手指游戏,检查学生对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掌握的程度。 现在老师两个手里一共有6个棋子,其中左手里有2个,猜一猜,右手里面有几个? 随学生反馈,教师板书6-4=2 像刚才老师这样,同桌的两个同学做猜数游戏,并把你们所猜的算式记下来,准备交流。同学们在写算式的时候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交流整理:指小组说算式,说不会的其它小组补充,然后引导学生有序排列,发现规律,并进行巩固练习。 三、进一步体验感悟,加深理解 完成练习题 1、填一填 2、说一说 3、画一画、填一填 4、数学游戏 同桌两人合作做游戏 凑6游戏:两人游戏,一人先出几颗棋子(不大于6颗),另一人相应地出几颗棋子,使两个人出的棋子凑起来是6颗。四、总结 | ||||
板书设计 | 6的加减法: 加法: 减法: | |||
作业设计 | 练一练的第3、4题 | |||
课后反思 | 实践证明这个活动还是非常有效的,学生把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有的按得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规律整理、有的则按加数(或减数)的大小规律整理。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两次整理活动,从第一次加法算式整理时的犹豫不确定,到整理减法算式时的坚决而自信;从第一次的疑惑到第二次的笃定;从第一次的寥寥数人举手到第二次的抢着发言。可以说孩子们在回顾梳理知识的同时,发现了6的加减法“秘密”,既为后续学习加法表、减法表做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规律,只要细心留意观察就能够发现。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 |||
3.5背土豆
课题 | 背土豆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理解加、减含义。 2、学会“7”的加减法,能够讲清每道算式含意。 3、重视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培养学生的数感。 | |||
教学重点 | 学会7的加减法 | |||
教学难点 | 熟练计算7的加减法,对7的加减法进行有序整理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教材情境图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电脑动画:老鼠偷土豆 边放动画边配音:(老鼠说)我今天的收获真不小,背回来7个土豆。(电脑出示袋子破了,土豆掉了一个,停止放动画)糟了,小老鼠的袋子怎么拉?同学们,袋子里还有几个土豆?你怎么知道的? 二、探究新知、自主学习 掌握得数是7的加减法。 土豆只会掉一个吗?接着放动画,又掉一个,停止放。如此下去,老鼠回到家,可能剩几个土豆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列出算式。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评价。能够按一定的顺序写,写的比较全的,在评价表中打“√”,引导学生反馈,订正。 让学生拿出7个准备好的棋子或扣子,在桌子上摆一摆,看一看,都是几加几等于7呢?把算式写出来,并进行有序排列,然后交流。 学生拿出7个扣子,在桌上摆一摆,看看,都有7减几等于几呢?把算式写出来,并进行有序排列,然后交流。 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些算式如何整理排列。学生操作,列出算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填一填 2、分一分,7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可以怎么分? 3、说一说 4、画一画,填一填。 5、数学游戏 同桌两人合作做游戏 凑7游戏:两人游戏,一人先出几颗棋子(不大于7颗),另一人相应地出几颗棋子,使两个人出的棋子凑起来是7颗。 四、总结 | ||||
板书设计 | 7的加减法: 加法: 减法: | |||
教学反思 | 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如何有效的组织教学,让所有学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预设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何应对和引导才能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平时多向其他教师学习,互相交流成功经验,不足之处多多改进,这样才能够少走弯路,成长得更快。 | |||
3.6跳绳
课题 | 跳绳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学会8、9的加减法。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有序思考能力和表述能力。 | |||
教学重点 | 掌握8、9的加减法 | |||
教学难点 | 熟练计算8、9的加减法,对8、9的加减法进行有序整理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挂图,数字卡片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操场上有几位同学跳得可带劲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电脑出示跳绳图) 同学们,参加跳绳的都有什么样的同学? 二、探究新知 结合这个情境中的素材,同学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呢?你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同学们先自己试着往书上填一填,填完后小组同学先互相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反馈,说明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算式,按一定的顺序写算式。 同学们真聪明,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画画,看一位大象伯伯正在画画呢,(电脑出示图)它画的是什么呢?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三、自主探究 学习得数是9的加减法 引导学生反馈,并对照现有的图说明如何列式。(1+8=9,8+1=9,9-1=8或9-8=1) 下面请同学们接着大象画的继续画下去,涂一个小正方形,写出一个加法算式、一个减法算式。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反馈。老师适当板书。 1+8=9 9-1=8 2+7=9 9-2=7 3+6=9 9-3=6 4+5=9 9-4=5 ……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进行小结 四、自主探究 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 数学游戏:凑成“8”。并列出算式,进行小组评价,作对的在评价表中打“√”。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情趣,又有利于学生评价。 五、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的1、2题。 3、凑成9完成47页第3题。 4、讲数学故事:“八戒吃瓜”。让学生看图,先在小组内试讲并把此题完成。 | ||||
板书设计 | 8、9的加减法 8的加减法 加法: 减法 9的加减法: 加法: 减法: | |||
作业设计 | 练一练的第4、5题 | |||
课后反思 | 因为一年级马上要进行体质测试,并这些小朋友都是从幼儿园里面升上来的,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体育课是什么,还有不知道跳绳怎么跳,所以没有办法现在的体育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跳绳训练,老师让学生自己买根跳绳回家自己练练,学生当时听进去了,但是之后就忘记了,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所以,体育课主要围绕体质测试来进行训练。 | |||
3.7可爱的企鹅
课题 | 可爱的企鹅(画图解决实际问题)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巩固“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学会看图,能口述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3、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图中大括号、问号表示的含义。 4、根据图意列算式。 | |||
教学重点 | 进一步熟练8、9的加减法,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 |||
教学难点 | 能根据图示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学具小棒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看一看,填一填。 同学们看,在南极美丽的冰川上,一群可爱的企鹅正在欢快地玩呢,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二、探究新知 了解图中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巩固得数是8、9的加减法。 学生反馈,教师指导:同学们看一看,这个(指大括号)是大括号,它从冰川的左端一直括到右端,把所有的企鹅都括在里面了,它下面有个问号,这就是问我们所有的企鹅一共有多少只。以后的数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类似的大括号。 那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度着把式子写在书上。引导学生反馈,教师进行订正。 1、说一说,算一算。 电脑动画(一些企鹅走到冰川的后面)变为第二幅,再请同学们观察思考:这幅图有几个大托号?每个大托号式表示什么意思?好,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你的看法。 交流对图意的理解:(重点理解,下面的大托号表示一共有9只企鹅,上面标有“?只”的大托号是求被冰山挡住的有几只。这里要让学生说出露出半个身子的企鹅包括在冰川挡住的范围内。)被冰山挡住的一共有几只企鹅呢?你能列出一个减法算式吗? 教师引导学生反馈订正。 三、探究体验、感悟、自主解决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关8和9的两个表与图有什么关系,怎样填,小组当中会的同学可以给不会的同学讲一讲,如果小组都有困难,可以请教老师。 教师进行订正。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让学生做的手游戏。 2、完成“练一练”的2、3题 3、师生做37页的“数学游戏” | ||||
板书设计 | 画图解决实际问题 6+3=9 9-3=6 | |||
作业设计 | 练一练的第4题 | |||
课后反思 | 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认识问好,由于一年级同学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要让他们理解这个问好到底代表什么意思,需要花时间,这儿还是有点过快,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想法。教师的语言描述比较没有符合一年级同学的思维,不够通俗易懂。 主题图问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应该用8-2=6,有个别孩子认为是8-6=2,没有预设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在预设这方面教师准备的不够充分。 | |||
3.8小鸡吃食
课题 | 小鸡吃食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结合小鸡吃食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意识。 2、观察小鸡吃食的情境,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体会10的不同分法。 3、发展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 |||
教学重点 | 会计算“10”的加减法。 | |||
教学难点 | 10分成两份的多种分法。用不同的分法解决凑十的问题。 | |||
教学方法 | 讲述、练习、讨论 | |||
教具准备 | 小棒若干 | |||
教学活动设计 | ||||
一、情境引入 小鸡的午餐准备好了,小鸡们都向食盘跑来,盘子的左边跑来了9只小鸡,盘子的右边跑来了1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 二、解决问题 1、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就是把左边跑来的小鸡和右边跑来的小鸡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9+1=10(只) 2、一图两式 有8只小鸡在第一个盘子里吃,有2只小鸡在第二个盘子里吃。根据不同的理解列式: (1)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就列加法算式。 8+2=10(只) (2)求第二个盘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食,就列减法算式。 10-8=2(只) 3、探究填空方法 摆学具:摆8个圆片代表左边的小鸡,摆2个圆片代表右边的小鸡,8和2凑成10. 手指凑十法:人的一双手有10个手指头,把10个手指分开,用8个手指代表左边的小鸡,用2个手指代表右边的小鸡。 总结:如果一副图中包括两部分,能够写出两种算式,求总量就写加法算式,求其中的一部分就写减法算式。 4、拨一拨,填一填 体会10的不同分法。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 2、爬台阶 3、说一说,做一做 4、思考题 把1、2、3、4、5、6、7、8、这八个数分别填入□中。 □+□=□+□=□+□=□+□ 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 ||||
板书设计 | 10的加减法 9+1=10 10-1=9 1+9=10 10-9=1 8+2=10 10-2=8 2+8=10 10-8=2 | |||
作业设计 | 练一练的第3、4题 | |||
课后反思 |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从零开始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去,以达到边学边玩的目的。这样,不仅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