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作文《宽容》读后感
《宽容》读后感
“没有宽容,便没有成长,宽容了别人,也便宽容了自己。”房龙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自东罗马帝国开始到法国大革命结束这长达千年有余的西方人类思想发展历程。作者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展示了一幕幕因为固执己见所带来的人间悲剧,勾勒了一幅幅人类因为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发展场景。
何谓宽容?《不列颠百科全书》下定义曰: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现代汉语词典》曰: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而我在阅读了房龙这部用文艺性笔法叙述了自中世纪以来人类反抗无知、偏执和暴虐的历史作品后,对宽容的理解更简单明了。宽容即宽恕和包容,就是用一颗宽大、包容的心去对待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这绝不是无原则地一味迁就,也不是懦弱无能地委屈忍让;宽容是宽而有度地恕,包而见底地容。宽容是人类至高无尚的美德,放射人性独有的光芒。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真理的探求,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是相通的,对美好品德的推崇是相通的,而人性中愚昧、偏执、残暴的一面往往也是相通的。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而被判处服毒自杀;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而被绑在火刑架上活活烧死。而在中国,从商殃变法而受“车裂之刑”,到秦始皇时400多儒生被活埋,到清朝时因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而遭致杀身之祸的文字狱。在西方有阴云密布、暗无天日的中世纪,我们则有厂卫横行、密探遍布、人人自危的历史时期,随处可见“不宽容”的影子。不宽容的不仅仅是,看看书中介绍的其他历史事实:马丁·路德,这位宗教改革者,本来宣称“烧死异教徒有违圣灵精神”,几年后,就是这同一个人,一想到那些新教徒想要回归天主教,就陷入仇恨的暴怒之中,宗教迫害又在新教徒范围内兴起;罗伯斯皮尔,这位法国革命先驱者,领导人,在推翻君主统治和宗教独裁后,宣称自己是“弥赛亚”降世,迅速处死异教徒,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腥风血雨,那些为法国革命献出生命的流血牺牲者,成为新一任独裁者的垫脚石。
正如作者在本书的末尾所分析的:不宽容,从根本上源于恐惧。一群狼不仅不能容忍一只羊,同样也不能容忍一只与他们不一样狼,因为不知道这只不一样狼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灾难。
宽容,是人类应该具有的一种修养,也是使世界充满爱的一种美德。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与宽容,那么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宽容》读后感
《宽容》是一部宗教的历史,一部宽容与不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与进步的历史。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睿智的语言讲述了漫长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以社会和人是否宽容为标尺,用轻松的方式来揭示真理,主张宽容与和平,倡导思想解放。此书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经典之作。
《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
是荷兰裔美国人,作家、历史地理学家。著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和《圣经的故事》等作品。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在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一直与“不宽容”做斗争的。
在这本书里,大多是关于“不宽容”的描述。人类因为固执、无知和利益而无法克服自身的恐惧,没办法进入一个真正多元、健康、完善的世界。这个书名恰好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一切“不宽容”的绝佳反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宽容”最有力的呼唤。
这是一本时间跨度相当长的历史类书籍。作者从蛮荒时代一直写到了20世纪20年代,从尼罗河流域跨到了冰岛,与其说这是一部西方宗教方面的简史,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与发展的思想史。在文明的进程中,宽容与不宽容始终在斗争,从未停止过。也许,恐怖是导致不宽容行为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任何一个时代,统治者出于一种害怕不安的心理,便会将这种心理转化成行动,颁布各种不宽容的政策法规,来压制他的臣民。其实政策也好,宗教也罢,我认为这都是一种手段。一种统治者希望达到自己目的所采取的行动。这种行动一旦开始,也就是“不宽容”的开始。本书的书名虽然是“宽容”,但作者的笔墨几乎都在描述“不宽容”,已宽容为题,以不宽容为主体,这大概也是本书的精彩之一吧。这个题目也极尽讽刺意味。很显然,我们需要宽容,宽容才能让文明发展,让社会进步,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却充满了不宽容。
我们期待美好,期待宽容。为了那一天,我们可能要等一万年,也可能要等十万年。但是,只要人类战胜自己的恐惧,这一天就不会遥远。
《宽容》读后感
“宽容就像自由一样。没有人能光靠祈求,就能得到它,如果不永远小心、警惕、没人能保有它。” -----房龙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年1月14日 -- 1944年3月11日),荷裔美籍历史通俗读物作家。房龙的作品多以散文的形式叙述、评论历史事件及人物,他生动诙谐的文笔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的大致脉络,因此很受普通读者欢迎。
我最早接触到《宽容》是在高中的教科书中,里面选了《宽容》的序言,我还记得那是一位手持真理的漫游者跟守旧老人的对抗,其中漫游者遭受死刑,尸体被丢下山谷,而最后遵守律法的守旧老人还是通过漫游者开拓的路投奔了新生活,被称为先驱者的只剩下了残缺不全的骨头和别人迟来的敬仰。
房龙浅显的说出了这个道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通过《宽容》,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西方,尤其是西方宗教史。其实西方宗教史上的对立与融合、迫害与反迫害,历来是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房龙以他犀利的眼光,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去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最终他看到: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义,对一切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思想创新进行残酷迫害,这种精神上的不宽容导致的恰是他们的“敌人”犯下的那些错误。借助于房龙的“宽容”之眼,我们不难对宗教史乃至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宽容》以宗教为载体来向人们阐述个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大部分人包括我觉得宽容只是一个外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一部社会发展变迁史看待,作为线索——宽容自身的在人们内心中地位的完善——完美地把整个欧洲中世纪与近现代串连在一起,使读者对当时社会境况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梳理——民众的愚昧,教士的腐朽,宗教裁判所的黑暗,先行者的悲壮【序言】以及理性先人的壮举都深深的震撼着阅读人的内心。文中最多的就是“守旧老人”(教皇、宗教裁判所等)对“先行者”(布鲁诺、伏尔泰等)的迫害,当然还有当权者互相的倾轧,宗教与科学的对抗,服从与温饱的抉择,社会与理想的碰撞……
也许本书阐述的正是一种宽容与不宽容的对立,房龙娓娓道来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就是宽容的历史,诚如书中所言阶级之间的不宽容会带来血的教训,而当代社会中的层际鸿沟,劳资关系,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不正是这种历史的延续?黑格尔说过:历史会重复两次。可也许不止两次,就像书中展现的那
五年级作文《宽容》读后感
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作文《菜根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