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作文读《寻觅中华》的感想
繁华的街景渗透着璀璨的光辉,破败的残垣亦书写着恢弘的历史。我们只需要知道,中华民族有着美丽的基因,而文化的长河淙淙流淌,引领者我们去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读后感
神话,是一种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它算得上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但许多人却都对这特色嗤之以鼻。“它只不过是先人胡编乱造骗小孩用的,而且也就古代的那些榆木脑子会相信了,搁现代,连个小孩都骗不了。”有些人是这么说的。“神话这东西毫无意义,又封建又迷信,就跟那《安徒生童话》一个样,都是假的。"有些人是这么想的。但其实神话并不是他们口中那骗小孩的无聊玩意,它可以算得上是古人的一种寄托。
中国的神话数不胜数,其中“女娲补天”丶“精卫填海”丶“夸父逐日”丶“嫦娥奔月”等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古时候的人们,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的科技,所以对于那些我们现在看起来完全正常可以解释的事物是没有办法解释出来的。于是他们只能靠神话来解释了。像打雷闪电,因为解释不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于是古人便认为天上有“雷公电母”。像巜共工怒触不周山》,从前,共工和颛顼争夺皇位,颛顼赢了,共工便发怒地去撞不周之山。于是,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就向西北边倾斜,地向东南方塌陷,所以积水和尘埃就都汇集在了这里。听起来是一个很荒谬的故事,但它其实解释了中国的地理特征:西北高,东南低。故事中的积水,也就是河流,都在东南边汇集,说明了我国的河流大多数都是由北向南流的。
再说《夸父逐日》,与太阳赛跑的男人,与太阳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渴了,想要喝水,便在黄河和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还不够他喝,于是他便想到北方去喝大河的水。但他还没有到达北方,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了。他丢掉他的手杖,手杖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很荒.唐的故事,跟太阳赛跑,还喝光了黄河和渭河的水,后来被渴死了,手杖还变成了桃林。但它塑造了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却有些不自量力的有着鲜明的人物特点的夸父,让这个形象深深地映在世人的脑海中,更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
就像书中所说的,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各种民谣、神话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与自然对话、对峙、对抗的声音,这边是中国的“人本精神”。
《寻觅中华》读后感
这无疑是一个乱世,是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你清冽如流玉之晶莹,在依依云水,渺渺帆影中,踏浪而来。你携一身傲骨,在幽怨的洛阳留下,这千古绝响。
魏晋,正处在三国这个英雄时代的后期,文人名士的生命被统治集团肆意摧残,看似不值钱的生命恰恰因太过值钱而被伤害。统治者们畏惧这些名士所怀揣的才能,既然不能为己所用,那就毁之。他们的鲜血一滴一滴渗入中华大地,渗入文明史地。这是文化的惨痛,更是历史的损失。于乱世的断瓦残垣中,迎面走来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
阮籍母亲去世时,喝酒吃肉,完全不顾及世俗礼仪,却在哭丧时口吐鲜血,这种对于母亲死亡的悲痛有谁能及?别人吊唁他的母亲,他却白眼相向,嵇康得知后备酒携琴来到灵堂,阮籍眼前一亮,两位终生的挚友至此相逢,两人是同样地真实自在。有些时候我们往往拘泥于形式而忘记了本质,“传统礼仪的叛逆者往往更注重于层层规范后的内核”,他们以一种更真实自在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意愿,超凡脱俗,返璞归真。
嵇康携一身傲骨,纵情于酒,超然物外。洛阳城外的柳树下,一位帅气挺拔的男子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打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一声声铁锤敲击的声响如你铿锵的生命韵律,回归自然,世俗无关。一壶酒,浇灌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锤,锻造了你铁样的个性。如此本色,如此个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曹魏大臣钟会因仰慕嵇康而前来拜访,嵇康却只顾和向秀打铁而不理会权贵的钟会。炉火熊熊,嵇康手起锤落,钟会只好不满地离开。嵇康这种鄙视权贵的高傲,虽不是名门望族,却比之更加高贵。“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是嵇康对钟会所说的唯一一句话,却也为自己以后的悲剧做了铺垫。
嵇康看透世俗,蔑视权贵,对朋友却是格外珍惜,一丁点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内心无比焦灼和苦痛。当山涛真挚的向司马昭推荐嵇康接任自己的职位时,嵇康却与山涛绝交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于此诞生。若是旁人被举荐做官,一定万分感激,可嵇康岂是芸芸众生之辈,他有自己的追求,不屑于投身官场,只是一心沉醉于自然之间,过一生平淡朴实的生活。嵇康很可爱,可爱在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直率的借一封绝交书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两位的友谊诀别的断丝飘飘。这种的友谊,古来少有。少有在嵇康虽与山涛绝交但仍在临死之前,将自己的儿子交给山涛照料。“ 山公尚在,汝不孤矣”这是嵇康对儿子稽绍所说。这才叫真正的朋友,这才叫真正的知己。我也许会因你不了解我而跟你绝交,但你仍然是我心中最信赖,最值得托付的人。山涛当然不负嵇康所托,把稽绍当做自己亲生儿子一般照料,尽了朋友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便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
且说你之为人,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若发现谁是小人,就会马上与之决裂,绝不含糊。因过于看重友谊,嵇康陷入吕安的混乱遭遇。吕安的哥哥霸占了吕安的妻子,却恶人先告状,以不孝之名将吕安告上朝廷。“面对最大的无耻和无赖,受害者往往一筹莫展。”不可理喻的案件的背后,真相已不再重要,人们热衷于一个最通俗最便于传播又最能激起社会公愤的罪名,若为受害者说话,自己也将成为社会的公敌。许多平日的朋友早已一一躲开,但嵇康没有。他义愤填膺地写了一份绝交书给吕安的哥哥,他做了他所能做的所有微薄之事帮助吕安,但仅仅为此,他被捕了。
他太珍惜朋友了,但越珍惜,所能留住的也就越稀少,这就如我们手中紧握的细沙,抓的越紧,流逝的却越快。世事总是如此无常,我们越是在意,却越失去的更多。
由于钟会这等小人挑拨,司马昭决定处死嵇康和吕安。果真应验了孙登大师当年那句“子识火乎?难乎免于今世,子无求乎!”不合群本身就是罪过,过于清高就是对庸人的冒犯。更何况是嵇康这种自命不凡的贤者,又怎能免于统治阶级和小人暗算。行刑那天,3000名太学生拥挤在刑场上请愿,他们勇敢地迎着刀枪大声呼喊:嵇康无罪,刀下留人。不问世俗的嵇康也被感动了,学生们正极力阻止英雄的陨落。你的身上有种不漏声色的浪漫,铿锵有力。你向哥哥要来琴,悠扬的琴声,在刑场缓缓响起,千古绝响《广陵散》诞生了。你一下一下拨动琴弦,为一生拥有这几个挚友而欣慰,为将儿子托付给山涛而安稳,为吕安的冤案而不平,更多的是满足于誓死追寻自己想要的澄澈。死亡,便被这沉静凄婉的琴声击碎,散落于无尽的深渊,变成了人们惊愕的钦佩与凝视。
这千古绝响,我们追不回来了。
魏晋名士们焦灼挣扎,追慕宁静而浑身灼伤,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诠释了对稀有文化人格的祭奠,这是反传统的传统。正因为有他们,中华审美文化在精神的酷刑中屹然自立的发掘。有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失落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那清冽如流玉之晶莹的男子,叫嵇康。
《寻觅中华》读后感
我们无从给文化的起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它却看似与历史相辅相成,文化支撑着时代,时代连成了历史,而历史造就了文化。无论是大漠孤烟的铁胄兵戈,还是繁盛喧嚣间的琴棋书画,都浇灌出一朵生机勃勃的文化萌芽。而文化又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扶持着君主的谋略,改变着时代,牵引起历史。文化可由 历史而展现,历史因文化而得以延续。
通过作者余秋雨在书中的介绍,我发现儒家文化贯穿于历史大潮的绝大部分。自其出现,人们的思想便找到了一个明确的追求。儒家照应了世人的思想,因为在一个思想如此活跃的时代,一个学说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加以传播,说明这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精华,使人豁然开朗,流传下来。孔子及其历代学生不断努力地壮大儒家文化,也令其后代懂得了思考。这种文化可以不完美,但它却展现着一代人的自由,承载的时代和谐多元化的社会风气,也成了中华文化长河中最自由、澄澈的一段,滋润着其所流经的历代人们的思想,反射出一种民族文化的光辉。
而本书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有关唐代文化的部分。文化的融合、诗歌的繁盛,已经成为这一时代很突出的特征。一个空前的盛世,可以很瑰丽壮阔,而它的文化却是在车水马龙背后流淌着的一股静馨的力量。佛教的融入使中华文化在刚毅中有了一种柔性之美。这种文明没有与之前的文明产生过激的冲撞,而是互溶于彼此,使文化有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灿烂。一个人同时接受着两种文明的濡养。他的思想散漫却不失边际,规矩却不失自由。这是另一方面的唤醒,两种文化互相弥补,使一切看上去前卫而和谐。从此,文化又被滴入一抹优雅的随性的色彩。
唐诗是我最熟悉而又最期待的了。文人的笔墨总是有感情的,跟着现代文人的笔迹去探寻古代文化是级富趣味的。我很荣幸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李白,一位引字为文便是诗的文豪。他随性、自由,骑着马,达达的马蹄下浸满了他的浪漫气息。现在读起他的诗,不得不被那洒脱的文笔所折服。他把盛世美景记录,将自己的喜怒愁苦诉诸笔端。文字在他的笔下富有了灵气,大胆的排列,构成了一种旷达神秘之美。无需做作,只是真实。
中华文化的长河生生不息,我期待,现代人也能有思考,为中华文化构建雄伟壮阔的未来。
五年级语文作文读《寻觅中华》的感想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作文读《寻觅中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