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实用学习方法
三年级数学实用学习方法_三年级数学提高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中的自我激励和自我奖励也是重要的因素,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年级数学实用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三年级数学实用学习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例题教学“生活化”、知识运用“生活化”。
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在情境中创设悬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三年级数学提高的学习方法
注入情感融洽关系,让学生乐学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课堂气氛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于严肃的、不信任的,甚至是对抗的课堂气氛则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增加精神上的疲惫感。因此,教师要力求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面带微笑给学生讲课,尽是做到音量适度,语调抑扬顿挫,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体会到教师浓浓的爱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度幽默,用生动有趣的比喻给学生带来欢笑。
同时,还得注意教态亲切、手势生动、语言优美、板书规范,还得伴随着“请”、“谢谢”、“掌声鼓励”等文明用语,以展示小学教师所特有的认知与情感相协调的教学艺术。此外,教学中师生互相考问,共同实验,一起参与教学,更是注入了融融师生情。师生情感同步,也促成了教与学的同步,让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教师偶尔特意设计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师生共同参与游戏之中,学生倍感亲切,既能达到巩固知识,发展思维,保持学习兴趣的目的,又有起到增添课堂情趣,增进师生情感的作用,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乐于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
发挥教材激趣功能,让学生会学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看起来十分“枯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存魅力,发挥教材的激趣功能,利用学生好动、好想、好奇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学习,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 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我故作神秘地请学生考老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12、26、725、715……我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当场验证结果。正当学生又高兴又好奇时,我说:“这不是老师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最佳情境。我紧接着问:“这个规律是存在分数的分子中呢?还是存在分数的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725与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却不能,学生首先发现特征在分母中。我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兴趣盎然议论开了。有的说分母是合数的分数,但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12却又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说分母是偶数的分数,但5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725却又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我不再让学生争论了,而是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正当学生颇有大功告成之态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735与535,为什么分母同是35,化成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结果?学生的认知又激起了新冲突,从而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自己发现了应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认知冲突,尝到了自己发现规律的乐趣,学生学得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兴趣促使学生会学!
三年级数学优秀学习方法
第一、加强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有不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常只重算法,忽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机械地应用学过的东西,或简单地模仿做过的例题,不能在变化了情况下迁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义,而不能全面掌握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
例如,学生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半径,但在作图或解题时又常常只能举出垂直方向上的半径,不能反转过来去解决逆向问题,没有纳入到一般的范畴或嵌入数概念体系的认知结构中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算法和演算过程,尤其要重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加强小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三年级数学中,会出现长度单位的认识,什么千米、毫米、厘米,很多孩子总是无法记清楚,怎么办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右手,手心面向自己,从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为: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两指之间的距离大小表示进率的大小。你们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每相临的两指间的距离相等,也就表示毫米、厘米、分米、米每相临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等,都是10。而毫米与分米、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为100,毫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为1000,食指与大拇指之间的距离较大,也是1000。记住单位对应的拇指,这个换算就变得十分简单而且准确了。
第二、重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三年级下册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第三、观察活动:
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两个思考题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都具有什么相同点(即规律)。①竖里观察,等式的左边都有什么特点?等式右边又有什么特征?②横里观察,等式的左边与右边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再要求学生把记录的文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积的和,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1.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叶老的话阐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的培养途径有:
(1)课前预习。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预习数学内容会显得较枯燥,所以,教师要经常表扬自觉预习的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课后整理。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
2.尝试活动。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当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又理解了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有什么
一、理解的基础上熟练
这学期有大量的计算,有较多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竖式等通用的、简便的计算方法,但是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不是每个孩子都明白。所以,教学往往会把孩子拉回原始起点进行教学,在与口算等方法比较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让孩子们知其“所以然”。多问孩子“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呢?”在辅导中,请多关注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明白了“为什么”后再进行适当的练习巩固,形成计算的技能。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这个基本技能一定要得到保障。所以,及时地口算训练很必要。但是这也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当孩子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可以将精力转向其他的关注点。
二、思考的基础上交流
交流和表达是人一项基本的、重要的技能,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也是孩子们应该逐步拥有的一种能力。每个孩子对数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相互的启发和校正。要鼓励孩子大方的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现在没有单设运用题,把运用题放在了计算教学处理,这样就避免了为了计算而计算的弊端。现在教学运用题,主要是在生活情景中解决问题,从中理解题意,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了机械的记忆数量关系的做法。
很多孩子因为读不懂题而不会做,在引导孩子读懂题意时,结合实际生活情景帮助理解是常用的方法,切合实际,容易理解。
但是孩子的理解、推理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提高的,要靠长期的过程,所以经常阅读一些推理知识的图书、少儿读物对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常坚持一学期后能初见效果。
四、把握儿童的记忆特点
孩子们的记忆一般是由快到慢的,接触知识的初期很快。所以及时反馈和巩固显得非常重要,当天的课堂作业,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要及时回馈给孩子们,如有错题,要求及时纠正,以便记忆的是正确性。回家一般都会再次进行适当的巩固,这样知识记忆就比较牢固。所以及时地巩固和改正错题很重要。
三年级数学学习综合方法有哪些
1、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数学学习能力的前提。
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凸显出其重要性。我们常常发现如果现实中我们对哪门课程有兴趣,那我们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锲而不舍地想要钻研它,有强烈获得这种能力的愿望。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要抓住这一点,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
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数学,而这种思想要让学生从小就要懂得,而且从小就要学会应用,这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正确地掌握学习方法,是获得学习能力的关键。
当前学生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所以他们学
起来很吃力,当学习方法运用自如的时候,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学习能力,所以,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任何题型都有特定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老师会让学生做到以下几步;
(1)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已知和未知。
(2)画图,小学生需要画图,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还是以直观为主,所以画图对他们理解题意会有很大的帮助。
(3)列出数量关系。(以口头分析数学量关系为主,说出每一步求什么)
这是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又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的形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有人学习数学学的很快,有人却学得既慢又辛苦,原因何在?关键是有没有获得数学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
4、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获得学习能力的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