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有效地进行应用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如何有效地进行应用题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还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小学数学如何有效地进行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的良好解题习惯
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方方面面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来说,在有了兴趣作为保障的同时,解题速度的形成,解题准确性的提高往往是从锻炼学生的解题习惯开始,而良好解题习惯的形成更不能缺少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学会认真审题,全面掌握题意,并能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基础。
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征和给出的信息或启示,充分运用条件,达到尽可能满足结论需要的要求,积极的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去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为此,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读题”时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全面分析出已知、 未知的条件,特别是一些隐含的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次要要到学生学会“勾勾画画”,特别是在教学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也是理清题意的好方法。
传授学生适当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小学数学应用题也是如此。应用题虽然具有多种类型,但是,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来说,还是可以找到出题与解决的规律与特点的。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进行分析与钻研,为学生呈现出应用题的特征,分析其解题步骤,传授学生解题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初步解题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学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①弄清题意,也就是上面谈到的审题。②分析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③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式子,并且算出得数;④进行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此外,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的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运用演示、操作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单调、枯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认识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因此,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难点。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种分法例1时,学生对"每2根一份"不理解,通过演示拿2根放一堆,再拿2根放一堆,告诉学生这就叫"每2根一份"。通过操作能帮助学生建立感知,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如教学第二种分法例2时,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能放3盘。让学生自己分苹果,知道关键的一句话: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调动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学生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的一个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重视直观演示,更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参与学习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5"时,引导学生操作小棒,首先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让后让学生思考,要从12根小棒里减去5根应怎么办?对照演示的学具,再想一想"12-5"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
领会教材意图,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笔者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数学第一册第91-92)。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
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培养真情实感,增强学生兴趣
好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发展,热情鼓励每个学生,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赞科夫也指出: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气氛,多用赞许,少用训斥等方式,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培养更要深入细致。对他们的作业书写,解题思路,甚至书本的保管;课前的准备等,都要细致观察,抓住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及自己的进步和成功的愉悦,从而,间接地喜欢上这门学科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对学习优的学生可以采用“附加题”的方式,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操作情境,促进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培养学生即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而是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发明与创造的过程,而操作情境可以使学生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与创造的乐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教学要多进行直观、操作。
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操作应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果这样设计:学生每人二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用学过的面积公式知识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动垴、动手、合作,有些会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成二个或更多的三角形,再求面积;有的会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来求面积;也有不会的打开书本去模仿,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起点,以不同的速度和方法都到达了“胜利的彼岸”。学生表现是积极的、愉悦的。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良性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素质教育开启一条广阔的大道。
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和总结,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从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尤其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包括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小学数学如何有效地进行应用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0.小学应用题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