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幸福的历史老师
做一个幸福的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和历史课是中国人了解历史最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历史老师把握不住,这个民族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历史认知与史观。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做一个幸福的历史老师
求是杂志社旗下的《小康》曾经发布“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前十位依次是:自由职业者、教师、政府官员、艺术工作者、普通公务员、导游、民营企业家、健身教练、演员、创业者。当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后,感到莫名的无奈和苦笑,不知道大家是根据什么标准,选出教师这一行业居然是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职业的第二名。尤其是从事教师工作几年后,对特级教师王木春的感受“刚走上讲台时,我也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满脑子盘旋着一个个教育理想。那时的理想,固然纯粹、炽热,却也盲目而脆弱。几年后,风吹雨淋,浪漫的油彩一点点剥落,徒留赤裸裸空洞洞的现实”深有感触。最近,通过阅读特级教师胡军哲的《做一名有专业情怀的教师》后,豁然开朗。胡军哲老师长期任教高三,也跟所有的教师一样,面临繁重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但胡老师能通过个人的专业情怀找到历史教育中的乐趣和职业幸福,这很值得我们学习。通过阅读胡老师的这本书,我认为他做到了以下几点:
课程与教学——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
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直接的升学压力使许多历史教师丧失了阅读的时间与兴趣,由此丧失了持续学习的动力,造成专业知识的老化,不仅教学水平停滞不前,而且只熟悉教材,教材以外知之甚少。产生厌倦心理,以为中学教学是重复性的劳动,因此一些教师形成了以教材为经典、以教参为蓝本,书云亦云的习惯,不会整合拓展,不会分析思考。
有内涵的备课是指备课中能跳出传统的窠臼和机械地思维,站在课程的高度理解教材的内容,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高度反思教材与教学。这个过程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课时教学任务的水平上,应该把每一次备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不断追求创新,教学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升,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理论性较强,而且关于本课内容的学术争议也比较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处理起来不那么容易。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这一课必须重注知识结构,重点分析背景,全面分析内容,强调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过激性。胡老师在教学中打破常规设计,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只选取了四个重要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尽量为学生呈现真实的历史内容,让他们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激活思维,提升能力,追求真善美。
大多数教师在处理苏格拉底之死这一教学问题时,都是从抨击古希腊民主制度出发的,认为连当时的大哲学家、教育家都死于这一制度下,这是民主制弊端的充分暴露,这种制度也是导致雅典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胡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质疑、思考、学习,得出:从雅典民主政治的角度来看,苏格拉底被控和定罪是合法的,是有充分理由的,也是合乎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公正标准的。但若超出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奴隶主民主制社会,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来看,对苏格拉底的控告和定罪显然是不公正的,将其处死时更是不公正。
胡老师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备课遇上课上,每备一堂课,至少要精读两个版本的教科书;每上一堂课,至少要查阅一本相关著作;每做一个课件,至少要参考4个甚至更多的别人的课件。也正是胡老师将课程与教学作为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也就体会到了历史教育中的乐趣和职业幸福。
二、评价与研究——考试,想说爱你不容易
我们只有善于把握高考的一般规律,才能少走弯路,真正提高课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高考试题每年的变化,我们同样也要把握高考的“变”与“不变”,学会在变化的动态中总结、反思、预测。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备考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胡老师从参加工作以来,基本上奋斗在高三教学一线,高考研究及高三教学指导自然耗费了大部分精力,对高考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他认为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认真分析高考试卷,仔细研究高考试题,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教育教学水平。
胡老师通过全国文综卷(课标)历史试题的评析,认为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要特别注意:
1.高三教学中要精选训练题目,增强复习的有效性。胡老师认为,在目前的高三历史教学中,“题海战术”在历史教学中仍大行其道,但这些题海中质量上乘,且符合新课程高考命题要求的试题并不多见。因此,胡老师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与研究,提出要增强高三复习的有效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必须尽量精选与高考试题风格相近的习题进行训练。并且还积极提倡教师要原创试题,认为:命题能力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表现。命制好一份试卷甚至是一道试题都可以看出一位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体现教师对历史课程的理解、对教材文本的把握和对高考方向的研究程度。
2.高三教学中要加强解题指导,增强复习的针对性。胡老师指出解题指导是高考制胜的法宝。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帮助学生不断总结诸如背景类、影响类、比较类、评述类等题目的一般答题思路与规律。并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胡老师发现,不少学生在考试后只关心自己的分数,不愿对考试做深入的思考与总结。因此,每次考试后,都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总结反思。通过印发的反思表格进行分析,学生一方面可以弥补自己复习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自己的典型试题试题集,以便在以后的复习中经常查阅,避免下次考试中犯类似的错误。实践表明,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很好的。
通过高考试题的研究与思考,既让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也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爱上了考试。
三、教师专业发展——在成长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历史教师的素养应该有怎样的发展?随着核心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探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话题。而其中教师的素养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能否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实,构建与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相配套的、教师本身的核心素养体系迫在眉睫。夏辉辉老师认为,在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应该重新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下,把教师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来研究,教师核心素养的构建也是教师自身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实现个人成功和社会健全发展的需要。
胡老师提出,必须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创造性地反思自己每天所从事的教学实践和司空见惯的教学现象,解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中的问题。只有具备反思能力与意识的教师,才会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新课程实践中,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命题的过程,是教师进一步分析、研究和深层次把握课程与教材的过程;是排疑解难、拓宽知识面的过程;是深入了解教学实际,进行有效教学的过程;是学习和运用各种教育科研方法的过程。命好题,编制出一些原创性、高质量的试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需要通过广泛阅读、深入研究,并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得以实现。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幸福感的基础。发展本身使教师的职业理想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在成长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进而能带给教师幸福感。
四、学生评教——别忘了,教师生命中真正的贵人
正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如果把教学仅仅看成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就会丧失,教学也失去其本质内涵。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学生得到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教师也得到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因此,上课不应该是教师的单向付出和牺牲,而是其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胡老师2012届学生认为通过胡老师的历史课堂:学会了质疑与探究,从而产生了对史学研究浓厚的兴趣;懂得了阅读与思考,并从中掌握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解题技艺,并在考试中加深了对史学研究的理解。
2017届学生通过胡老师以雅礼中学校史命制的高三模拟试题,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明白命制这道试题的真实意图,是让他们在校史的记忆中努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在校史的记忆中树立时空观念,有效地提高了历史学习效率;在校史的记忆中进行历史解释,有效地训练了符合高考要求的答题思维和语言表述;在校史的记忆中培养家国情怀,有效地感受了学校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评价教师,学生最有发言权。教师的价值存在于学生的心目中,别忘了,教师生命中那真正的贵人是学生,学生的评价才是激励教师不断前行的动力,更是教师真正幸福的源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国教师正在承受着巨大身心的压力,热情耗尽,身心衰竭,职业倦怠。黄牧航老师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教师对专业的兴趣,让老师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老师们有自主发展的内驱力,这样才能够真正找到教师的专业尊严和幸福感。《做一名有专业情怀的教师》这本书除了上述的四个板块,还包括:阅读与思考——最是书香能致远和阅读与争鸣——思想因交流碰撞而精彩。相信这本充溢胡老师专业情怀的书,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迪,让我们做一名幸福的历史教师。
不撒谎的历史老师
“什么是历史?”这是扬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王雄在高一第一堂历史课上写下的问题。
王雄给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也许正是所有历史老师应该给学生们解释清楚的问题。但对于很多历史老师来说,他们更关心的,不是什么是历史,而是学生们的成绩,特别是高考,历史作为文科综合科里一小块残留着。
这是很重要的存在,有了它,历史课才能存在,历史教师才能存在。在我们的网络微调查中,许多人热情地回忆着他们的历史老师,以及历史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但他们或许没有料到,在更广阔的层面,历史老师和历史课是中国人了解历史最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历史老师把握不住,这个民族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历史认知与史观。
在中国的中小学校里,历史大部分时候不受人待见,就如__所言:“历史是副科,在学校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历史学科是平时没人搭理,高考跟你要分。”
某种程度上高考是历史课存在的基础,因为要高考,所以历史课才有存在的价值。有的地方因为中考不考历史,初中就不开历史课,理由是没经费没师资。
打开号称全国文章总量、访问量最大的历史教学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直接冲入眼帘的不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吸引学生喜欢历史课的文章,而是各地高考模拟试卷。在这样一个专业网站上,高考依然是最强悍的理由。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文字:“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这个目标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国际竞争意识”,这说明历史教育仍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存在,而且犹在培养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之上。
而翻开近百年前的民国历史课本——高等小学“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它的编辑要旨是这样说的:“在使儿童知国家文化之悠久,民族之繁夥。以养成尊重国粹,亲和各族之观念,植中华民国国民之基。”
2006年呼喊多时的历史教材改革,在上海打开了一个小口子。这套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瞩目的变化,淡化毛泽东、抗日、起义、革命等内容,更多谈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
一年后,这版教材被紧急叫停,李文海、沙健孙、张海鹏等7位北京历史学家对这本教材提出批评意见,结论认为:“编撰者思想混乱,使该教科书既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脱离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表现比比皆是。”
做一个幸福的历史老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