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书笔记800字
京华烟云在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
京华烟云读后感1
信仰和爱情人类永远的主题,在人间有了男人和女人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专注的主题,无论文学也罢,现实生活也罢,对爱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无法回避的。里面的女主人翁姚木兰可以说是林语堂浓墨重彩所打造的一个形象,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于一身,既有道家的潇洒脱俗,又有儒家的锐意进取。她的爱情无疑也是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对姚木兰也是如此,因为自己无意的失踪而结识了曾家,也许在冥冥之中,这是上天的一种安排,最后她嫁给曾家的小三,曾孙亚。就在曾家到姚家提亲的时候,她的心里正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时她心里的如意郎君确实逸夫,逸夫生于贫寒人家,却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深得大家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兰来说,家教很好,对财富和金钱向来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东西本来就很少,对于积累的财富来说,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种拖累。所以她对逸夫的爱恋是发自心底的息息相通。亘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寻找,是不是都希望从中找到自我,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认可。最后她还是接受了所谓“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给了曾孙亚,在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孙亚容貌可人,性情温和,显然是人们眼中的幸福婚姻。也不能说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里一直为逸夫留这一席之地,时刻伴随这她。一直到最后逸夫被捕入狱,她冒死相救,是什么让她有这种勇气和决心。
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个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饭,睡觉,尽着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可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许都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伴侣,也许在生活中存在,也许只是一种概念,可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为这样一个虚拟或真是的人留着位置?
京华烟云读后感2
林先生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姚木兰,是林先生的理想女子。几欲提笔,却深恐薄了林公的文之深意和木兰之至美。今冒然撰文,所幸读者不多,不致没耻于众人矣!
鄙人不才,只按林先生的叙述顺序,将全文分成12部分予以评述个人感想,见笑于人,望见谅!
1.祸乱纷繁战世中,凤凰涅槃劫后生。
《京华烟云》的开篇和结尾都与战争和逃难有关。这是一个特定的时代,这本书讲的也不仅仅是那个时代里某些人的特定人生,无涯的人生,是大时代的赋予。姚家的逃难之旅,也简单的宣示了姚家的概况和各位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叙述方式也与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所见所感,即由黛玉的感观来介绍贾家人物和建筑概况有异曲同工之妙。林公是想写部贴近当时时代背景的《红楼梦》吧?呵呵。杜甫谓诗曰:“乱世遭飘荡,生还偶然随。”在内忧外患的时代里,这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有死亡时刻相伴的逃难旅程,一个孩子早早的见识到生离死别不过是一线间的事,此刻的求生是否会改变未来求活的态度?不得不说,姚木兰是个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人,这样的经历或许不用杜撰,战争中的离别和相逢,是命定的奇迹;奇迹能结束人生,当然也会开启新的人生,姚木兰的人生,就在这凤凰涅槃里,重生了。
2.千里姻缘一线牵,人生何处不相逢。
奇迹有两种作用:结束旧关系,缔结新关系。曾老爷的偶然搭救是个奇迹,这个奇迹的相逢奠定了日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是觉得,这不叫奇迹,该叫命运。命里的姻缘早已注定,不然如何,去解释种.种的巧合?呵呵,千里姻缘一线牵,荪亚和木兰、曼娘和平亚、还有木兰和暗香,人生的缘分,真的不是自己来决定的,而这命定的相聚不管美好与否,却造就了我们各自不同的人生。
谁,丰富了谁的人生?谁,是谁的圆满?谁,又是谁的遗憾?我的一位老亲戚爱说一个自个儿编的顺口溜,用山东话说的:“嘛也不会,冲西一跪,求主的恕饶,免了我的罪。”我们不是虔诚的穆斯林,我们缺乏对真主真正的敬畏,我们只是普通人,恳求真主,宽恕我们的原罪。人生的苦难,是惩罚人类的无知,还是想敲醒,人类沉睡的良知?
3.姚家有女初长成,道家慈父教有方。
很想说说姚木兰的成长教育问题,这是我看这篇小说感触最深的地方。姚木兰如何长成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女子,是与她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姚家家道殷实,父才母贤。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境;一位庄子思想、有儒雅爱好、且不限制女儿兴趣和思想的父亲;再加上一位思想传统的贤德母亲,铸就了木兰姐妹完美的成长环境。都说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这话不是没有道理。一个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长大的女孩子,没有自卑感,而且面对诱惑时,会少些冲动多些理智。一个从小到大都不用为物质发愁的女孩子,会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头脑、学会更多的本领好把握住自己未来的人生。这样的女孩子走到哪里都不用为了物质放弃自尊,更不会为了追求物欲而不自爱。这样的女孩子是底气十足的,这样的女孩子,也不会被物质的贫乏销蚀掉美丽的容颜。可光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只能造就出牛素云那样的“富二代”,一个女孩子,还要有好的父母给她好的教育。要让孩子知道财富不是用来炫耀和骄傲的,财富不过是能让人从容一点度过人生的小道具。姚老先生的老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木兰,而他也培养了女儿赏古玩、爱游历的雅兴,他甚至在那个保守的时代鼓励女儿学唱戏,一个女孩子有了豁达的人生观,有了丰富的兴趣爱好,她的人生,无论怎样走,都不会很乏味了,呵呵。而木兰的母亲,则教会了两个女儿做女人的本分,虽然家里生活富足,可两个女儿要自己穿衣做事,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要到厨房里帮工,学会做饭,要帮着大人处理家庭事务,了解人情世故。母亲要让女儿们学会生存的本领和治家的本事,因为母亲觉得女儿嫁到婆家后,会有不一样的生活。呵呵,试问这样的家境这样的家教,如何,教不出木兰这样理想的女子?呵呵。育人的大智慧,该是教会人如何从容的活着吧?
4.忧福参半平亚丧,美姣曼娘入空闺。
命定的缘分不会都像木兰和荪亚那样美满。情窦初开的爱情是那样的朦胧美丽,可有人,真的是薄福。曼娘绝对是那个保守时代里最完美的女人,美得都有些不真实。她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注定了要承受那个时代的悲剧。曼娘的一生无怨无悔,可是日本人的罪恶,玷污了她一生的清白。多少恨,我们甚至,无从去抚平身心的伤痛。这本书里有很多至善至美的完人,文学之杜撰,塑造了林先生心中各色的完美的女人吧?
5.木兰立夫初相识,银屏抱恨离宅门。
木兰和立夫的相遇很美丽。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相见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发生的事若要有个结果,自然是很难的。这本书也并不是要写才子佳人有缘萍聚,无缘相守的遗憾,而是要在命运与现实间,找到一个安稳的和谐。而银屏的故事就是与命运抗争的悲剧,她的悲剧一半命注定,一半,也是由于没有找到一个圆融的处事方式。
6. 中秋赏月似红楼,缘分始做苦难头。
林公果然是想写部像《红楼梦》的书,呵呵。书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有模仿《红楼梦》的影子,比如中秋赏月这段,怎么看,都像贾府里合家欢庆的段子。个人觉得,这种模仿略显牵强,反倒使这本书有点不伦不类,少了自己的特点。至于红玉这样一个人物的安排,竟成了林黛玉的翻版,不论是娇弱的身躯,还是敏感的思想,都是一个不甚现代版的林黛玉。在林黛玉的时代,林妹妹就没得个好下场,到了《京华烟云》的大时代里,红玉妹妹也只能跳河了事了。林公写到红玉死时掉过泪,红玉妹妹的悲剧,跟时代没有关系,性格因素。
7.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
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己。而姚太太的强硬,也没有给她换回什么好下场,最后她的小儿子竟然还是娶了个丫鬟,何其讽刺!红玉的死,是听从了命运还是听从了自己呢?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呵呵。
8.得意谨记勿忘形,浪子回头金不换。
牛家,整个一个暴发户的代表。牛家的几个儿女,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富二代教育失策后,会是怎样的下场,呵呵。当时代的洪流淹没了个人情仇,对人性的改变,好像倒是有点帮助。当然体仁的转变和牛素云临死时的转变,根源还是不同的。
9.富贵王府享天伦,薄命儿女赴阎门。
当曾姚两家都开始慢慢朝和谐的方向发展时,却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时代的洪流,我们常常想远离政治,但不可否认,有国才有家。木兰丧女应该说是她平稳一生中遭受的第一次最重大的打击,也正是这种打击,让她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转变。居安思危,是她慢慢有的想法,可临危不惧的气魄,确实她从小的教育根深蒂固赋予她的本能。
10. 千金改做农村妇,巧化干戈美如初。
回归质朴是木兰一生的理想,最初可以把这种理想理解为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富人偶尔想尝尝农家饭,这种质朴多少是有点造作的。最后木兰真的做了村妇,不可不说也是拜时代所赐,这种梦想成真的美好掺杂了很多的痛苦和无奈。木兰做村妇做的怡然自得,只是忽略了她的丈夫。做女人的经常犯这样的错误,醉心于自己的世界而忘了身边的人,可巧天底下的男人本质上也相差无几,一旦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便心生幽怨继而有了借口心猿意马。即便娶了姚木兰这样的美媳妇儿,这样的俗事也不可避免,呵呵。木兰不愧是有大智慧的女人,再有个神仙似的爹帮衬着,这件糟烂事处理的相当圆满。一个女人如果能在这事儿上临危不乱,调停有度,还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一点上,林先生对于木兰心理的深度刻画有些弱,呵呵,可能男人能刻画出那么多完美的女子是因为,他们并不真懂女人的内心吧?
11.国破山河欲不在,家仇国恨熟重轻?
12.骨肉分离沧海粟,齐心抗日保家国。
最后两部分是有因果关系的,我想放在一起说。此处是本书的结局,时代缔结、也了结了一切的恩怨。这本书最后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许是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京华烟云的时代,就是要齐心抗日保家国。一个民族的人只要有觉醒意识,只要团结一致,什么样的强敌都可以战胜!海明威说的好:“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3
姚木兰——一个个性十足,又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这是中国传统女性具备的优点;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
她聪明勇敢,拥有自己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随性改变自己的发型和服饰。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的浪漫情怀来自于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亲的道教思想的熏陶,特别是庄子思想。她勤奋好学,喜欢看书,欣赏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喜欢在中国文化的海洋里畅游,这也正是智慧的源泉。
小说中很多描写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 使 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莫愁与姐姐一样聪慧贤能,气质不凡,但和姐姐也有本质的区别。木兰热情洋溢,幽默诙谐,活泼开朗;而莫愁则沉静自如,真诚爽快,圆润浑厚,是中国传统型的淑女。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林语堂塑造如此优秀的女性体现了他自己对中国女性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女性进步的希望。
京华烟云读后感4
木兰有着大慈大悲之心,她不仅以极大的孝道侍奉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弟兄姐妹,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挽救着逐渐走向衰败的曾家,她在出嫁之后,以开阔的胸襟和无限热情对人友好,包括长辈、妯娌、兄弟姐妹和家里的仆人,同丈夫甘苦与共,对大嫂曼娘亲密恳切,家庭关系处理得洒脱自然,恰如其分,呈现出了良好的个人修养,同时也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情和爱怜相遇、相识的每一个人,甚至于对一草一木,都给予了很好的呵护。
暗香曾是和木兰被义和团红灯照那个德州婆娘关在一间屋里的难友,那时木兰就想解救她,没有成功。由于再次的偶然巧遇,木兰竟成了暗香的主人。对暗香,木兰一直象亲妹妹一样对待,疼她、爱她,还主动牵线搭桥,促成了暗香与曾经亚的婚事,使暗香有了一个最美好的归宿。
牛素云在《京华烟云》的众多女性人物中,是一个让人又恨又怜的人。她出生在人称“牛财神”的牛似道家,从小骄横跋扈,自私贪婪,好与人斗。由于在木兰结婚的时候,陪嫁大大超过了她,抢了她的风头,所以处处与木兰作梗。特别是在与经亚离婚后,牛素云完全站在了曾家的对立面,甚至与木兰为仇作对。就是这样一个凶悍自私的女人,姚木兰也同样抱有一片诚意,给予了很大同情,甚至在最后以德报怨,不惜个人的钱财全力解救误入歧途的牛素云,去感化和拯救一个堕落的灵魂。记得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借曾子之口,以“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来称赞自己的弟子颜回。意思是说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我认为姚木兰的谦恭和善及忍让精神,比起颜回来,说得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5
林语堂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学着,他学贯中西,更主要的是,他总是让人觉得很和蔼,从不会板起面孔教育人。同时一本著作,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解读,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姚思安,他很显然是道教学派的忠诚信徒,道教和儒家有什么区别,从里面的三大家祖可以看出了,一个是姚家,书香门第,富有之家,生意做的很大;另一个是曾家,显然他的家族代表儒家思想的代表,为人处世,遵从礼节,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另外一家就是牛家,是追逐权贵和利益的代表,虽然也从书上学到了装饰门面的所谓“学术”,但只不过是沽名吊益的一种粉饰和手段而已。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当时属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在世事变迁中,无论那家都无法幸免于难,但在面对同样的动荡和不按时,他们的反映和最后的结果却大大不同。姚思安,道家的代表,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当一切繁华过后,一切都化为虚无,最后他很安静的离开了人士,在世人的严重,他似乎真的成了仙人,可以遇见未来,最后安然平静的离世。曾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当一切变故发生的时候,他的反映,是对世事的不满和愤恨,最后在悲哀中离开了人世。而牛家,荣华享尽,风头尽显,成了日本人的走过,最后成了人们的笑柄,日本人刀下的鱼肉,让世人耻笑。
虽然对儒家和道家理解不够深刻,但我的感觉是儒家总喜欢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告诉你如何处事,如何做人。被称之为出世的哲学,如果要工作,要入世,处处都能感到儒家的影响。而道家总是给人一种很随意的感觉,他认为天人合一,一切顺其自然,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对一切都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可以接受所有的观点,经常认为自己是错的,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历来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和入世中间徘徊,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换选择儒家思想,而一旦受挫,会不由的选择道家文化,可以关心生活,关心自己。
相关文章: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800字
上一篇:京华烟云读书笔记5篇
下一篇: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