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语文 >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

时间: 梦荧0 分享

九年级的学生就要参加上学期期末考试了,那么关于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仅供参考。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27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A.希冀(jì) 疮痍(yí) 高万仞(rèn) B.脱臼(jiù) 茶盅(zhōng) 立有间(jiàn)

C.霹雳(1ì) 咫(zhǐ)尺 莅(1ì)事者 D.东隅(yú) 太监(jiān) 更(gēn)若役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无边无垠 患难与共 惴惴不安 B.温文而雅 前呼后拥 未雨稠缪

C.无可挑剔 战战兢兢 光彩熠熠 D.地大物博 舍身求法 死心塌地

3.下列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B.不可名状:无法找到一个名目去告状。

C.化干戈为玉帛:化战争(斗争)为和平(和解)。

D.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语,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4.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天边的云彩不停地 着,时而如白雪堆积的山峰,时而又变成大海的浪花泡沫。

(2)那黄了的稻草,也就是上年的秧苗,这绿色的秧苗,又会变成来年的稻草,稻草与秧苗是 关系。

(3)春天,不知名的小花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实在是 ,小花仿佛知道人们的心意一直开到秋末。

A.变幻 传承 赏心悦目 B.变换 传承 相映成趣

C.变幻 传递 相映成趣 D.变换 传递 赏心悦目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B.农民工返乡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C.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D.良好的心态是神州七号宇航员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 。

①最有价值的,是恬淡宁静的心和丰富无悔的回忆。

②最温暖的,是纯洁无瑕的真挚感情:

③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善良、单纯做底色。

④最悦目的,是纤尘未染韵青山绿水;

A.④②③①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7.下面四副对联,有不符合对联格式要求的一项是

A.传承文明,营造书香社会 播种知识,享受人生智慧

B.四季美景养灵性 一片真情报恩师

C.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 做事戒懒,懒会关闭成功门

D.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 白云观里望白云,云散见目升

8.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准确的一项是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我国拯救濒危动物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保护‘国宝大熊猫,我国先后建立了总面积达5830平方公里的13处保护区,拔出抢救专款4000万元,抢救病饿大熊猫118只,救活82只。国家还投资进行大熊猫人工繁殖研究,已人工繁育成活300多只。我国还将建立14处保护区,以使现在的l000多只大熊猫得以安宁地生活,繁衍。

A.我国拯救濒危动物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B.国家投资进行大熊猫人工繁殖研究

C.我国保护大熊猫取得可喜成果 D.我国将建立14处大熊猫保护区

9、下列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谊的力量,正义与邪舔的较量,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书中都表现得震撼人心。

B.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水浒传》把大贪官高俅发迹的故事安排在全书的开端,暗示了“乱自上作”。

C、《格列佛游记》用类似纪实的手法,生动地记述了格列佛在海上诸岛经历的形形色色的事件,使人以为确有其事,常常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意思的是他还通过这种幻想旅行的方式来影射和讽刺现实。

D.《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重要的文学家。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0~13题。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中和开放的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申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10·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11、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A·海水中大小气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B·海浪气泡的多少和大小对减弱“温室效应”至关重要。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决定着涛声的音质。

D·不起眼的气泡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C、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中的大小气泡决定的。

D.浪尖卷起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海水表面的空气同时被浪花带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13、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海浪中大小气泡的成因、形成过程及其作用。

B.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

C.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D.海浪中的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马说》这篇文章,完成14——17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是。 B.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 D.才美不外见 外见:外面看不见。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况且。 B.骈死于槽枥之间 于:在。

C.不以千里称也 以:按照。 D.执策而临之 之:千里马。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

B.策之不以其道 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C.尽其材 译文:用尽它的才能。

D.其真无马邪?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1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见解。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反问句充满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是作者当时心态的表露。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作者无比慨叹,不禁大声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

D.这篇寓言性质的杂文,以马喻人,托物寓意,构思极为得体。

第Ⅱ卷(共99分)

四、(14分)

18.按要求默写填空。(5分)

①从韦应物《滁州西涧》中“ ,

”这两句诗,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②孔子主张“成人之美”:“子曰:‘君子成人之美, 。小人反是。”(《(论语)十则》)

③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9.阅读王维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①对上面两首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边:到边疆去问候。 B.。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

C.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D.胜事:美好的事情。

②《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诗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王维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狂豪放,和他晚年清丽飘逸的山水田园诗迥然不同。《使至塞上》是他边塞诗中的力作。( )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C.“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既具体描绘诗人悠闲放任之乐趣,更突出了“偶然”二字。诗句中的“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

D、《终南别业》一诗在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

五、(22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0—24题。

门 神 朱以撒

在北方这个镇子上走,渐渐就走到幽静处,见到一个小村落。村子沉浸在早春的清寒中,人们在院子里坐着,披着初升的阳光。门或大开或半启,只有那些合起来的,展示着一尊尊颜色鲜艳的门神——这是我在北方,眼睛里最为饱满壮硕的形象。在夜间,从每一家紧闭的门前经过.门面是这么的威猛庄严不可侵犯,里边的一家人在安然的梦乡里,没有担心和牵挂。

似乎,就倚仗着大门上的这两尊神人。

我感到很惊奇——这种给门面如此庄重的形式。看每一家请来的门神,崭新中洋溢着盎然的.生气。每一家的门神都不同,却都孔武有力威风凛凛。那被夸大了的头颅、缩短了的四肢,圆鼓而扩张的眼球,还有为了猛厉,脖颈干脆取消,头颅直接安在肩上。他们被鲜亮的油彩涂满了全身,尤其是黑、红的交错,使一尊门神突出了他尖锐的穿透力。晚间回头一瞥,让人惊骇。门神美丑有之,我还是喜欢雄丑一路的,笔墨简单,色调无多,面目狰狞,凶相毕露。

一户人家选择一对门神,不是用来赏玩的,而是让他们抵御鬼魅、阻挡污浊的。在人的内心.这个世界太广大幽邈了,有美善,也就有丑恶;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就有更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更广泛地浮游在我们前后,干扰着我们的情绪。乡野无际,人稀地广,夜幕里几声稀疏的犬吠,更显示了置身在旷野里村落的清寂孤零。紧闭的大门,将门神推到夜色的前沿,赋予了卫士的重托,凭借他们的神色、气度,对抗那些言说不明之物。

一种心态如果形成了,也就有相应的手法萌生。耕耘稼穑之事那么多,有些方面就只能由类似门神一类的心理神灵来承担,他们出场了,人的心里就坦然多了。

门的功能就是开合。它和语言表达一样,是需要开合的,许多语言由于缺乏一个把门的,脱口而出,结果因言获罪。三缄其口——让人摸不着内心的真实,至少离危险会小一些。我们对门户最理想的期待已经过去,当你披着一身月色经过这么一片村落时,惊奇地发现,门户开着。是主人疏忽了,还是根本不在意?闭户理应是夜寝前一个不可忽视的操作程序啊。时间过去那么久,它始于哪个朝代,又终结于何时,没人能探究清楚。多么安宁啊,人在里边安睡,梦乡温馨。门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象征,一个装饰品而已。当门神彩绘上了门板,它就是一帧画了。

最有舞台剧色彩的是这样:把门拉开一条缝,伸出半个脑袋,向外张望,神色有询问、警觉、戒备。这种开合的中间状态的有利因素在于,如果有危险,立即将脑袋缩回,门呼地就关上了,就连简陋不堪的柴扉,也以紧闭为常见;如果是责客,趁势将门打开,笑脸相迎。当然,这样比起夜不闭户已经多了一些不安了。打开迎接客人,反而是一桩郑重的事:这是一个时代慌乱的表情——其实,柴扉是根本抵挡不了什么的。破门而入——这个动作太让人惊恐了,迅疾猛烈,一瞬间门户开裂,不可抵挡之力侵入堂奥。

尽管如此,人们对于门的重视还是日甚一日,对于门的制作,它的美观、耐用,特别是抵御的强度,都有专门的人才在研究。许多门面被制造出来,它们铁骨铮铮,冰冷坚硬,已毫无木质的朴素、芳香,毫无那种天生天养的气质。想一想,久远的居住至今,从无门到有门,从朴质之门到堂皇之门,人们在琢磨着它的可靠程度,赋予它更复杂的心情。日常生活中,门的开合功能已经有了倾斜,它们闭合的时间,远远大过了开启。

这一年深冬,我又一次来到这个北方小镇,来到这个小小村落。年头年尾,已经有些异样了,风沙磨洗,骄阳暴晒,门神的色调淡去了许多,气焰也敛去了不少。尘泥附着于铠甲之上,主人已没有闲暇挤一把抹布,帮他们洗去。

快过年了。想想这一年来日子平和,门庭安宁,不禁欢喜起来——应该用虔敬之心再请两尊新的门神了。

20.结合上下文,指出下面句中的加点词各指代的是什么。(3分)

①“当门神彩绘上了门板,它就是一帧画了。”句中加点的“它”指代的是 。

②“人们在琢磨着它的可靠程度,赋予它更复杂的心情。”句中加点的“它”指代的 。

③“它始于哪个朝代,又终结于何时,没人能探究清楚。”句中加点的“它”指代的是 。

21.文章以“门神”为题,为什么还要占用大量篇幅来写门?(4分)

①作者是通过对 □□□□ 的阐述来写出门的形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②“门”才是作者 □□ 思想感情的真正载体。

22.文中说“门的功能就是开合”,请联系文意概括,门的开合有哪几种状态?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6分)

① 的状态,反映出

② 的状态,反映出

③ 的状态,反映出

23.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在人的内心,这个世界太广大幽邈了,有美善,也就有丑恶;有看得见摸得着的,

也就有更多看不见摸不着的。

仿句: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门神颜色鲜艳,饱满壮硕,威风凛凛,能够帮助人们抵御鬼魅,阻挡污浊。

B.因为人们对未知世界存有畏惧心态,所以催生出门神这一类的心理神灵。

C.随着时代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门的可靠程度,门闭合的时间也远远多过开启。

D.在文末,作者表达了应该用虔敬之心请门神来护卫生活的平和与安宁的愿望。

E.文章借北方农村常见的门神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门的功能的理性思考。

六、(63分)25.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问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团结、友爱、互助成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社会素养。只有拥有这些优秀的品质,社会才能融洽和睦、协调发展。请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__”代替。③不得抄袭。④作文题目居中,上下各空一行。⑤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巴勒斯坦有两个内海,一个没有任何生物,叫死海;一个有各种各样的水中植物和鱼类,叫加利利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呃?,因为死海纳入上游的水之后,没有出口,无法把水分出去,导致水中积存了大量的盐分,因而没有生物能成活。而加利利海承接水源之后,将水分给了下游,形成了活水,充满了活力。 海水如此,更何况人呢!因为我们懂得:分享,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分享,是一种胸襟的袒露;分享,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请以“懂得分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__”代替。④不得抄袭。⑤作文题目居中,上下各空一行:⑥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51分)

一、(27分,每小题3分)

1.D 2. B 3. B 4. A 5.C 6.D 7.A 8. C 9.D

二、(12分,每小题3分)

10.C 11. B 12. C 13.A

三、(12分,每小题3分)

14.D 15.C 16.C 17. C

第II卷(共99分)

四、(14分)

18.①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②不成人之恶。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留取丹心照汗青。⑤会当凌绝顶。5分,写正确一句得1分,哪句有错哪句不得分,也不倒扣分。

19.①A。3分。

②行走到了水的尽头,恰好看见闲云正在升起。大意是说,溯源而行,水尽而云生,景物变化无穷。2分。

③A√。B√。C√。D×。4分,一项1分。

五.(22分)

20. ①门神。② 门。③闭户。3分,一空1分 。

21. ①门神作用(门神功能)。②寄托。4分,一空2分 。

22. ①完全敞开(夜不闭户);人们内心的安然。②半开半闭(开合的中间状态);人们警觉、戒备的心理。③大门紧闭;人们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6分,一空1分。

23. 略。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3分。

24. A 、D 。6分,一项3分。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1、《春》

《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2、《济南的冬天》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作家。代表作还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等,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3、《夏感》

4、《秋天》

选自《预言》。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散文:《画梦录》,诗集《预言》《夜晚和白天的歌》等。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由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组成。

5、《古代诗歌五首》

五首诗分别出自汉乐府、唐诗(五律、七律)、宋词和元曲。

①《观沧海》魏武帝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庙号太祖。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②《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作,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③《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品:《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这首诗通过抓住环境和季节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描绘了钱塘湖的早春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④《西江月》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自号“稼轩居士”。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这首词通过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了作者的闲适心情。词的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⑤《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大戏剧家、散曲家。天净沙是曲牌名。这支“曲”通过九个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互不相干的事物(前三句所写景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通过相互映衬达到情景妙合无痕的效果,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6、《化石吟》

作者张锋,这首诗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是古典诗歌的和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本文先通过几个疑问句启发人们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7、《看云识天气》

本文是朱泳焱根据有关资料改写的。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在结构上,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关系。

8、《绿色蝈蝈》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选自《昆虫记》,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昆虫记》称为“昆虫的史诗“

9、《月球上的足迹》

朱长超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文章从“准备、登月、升空、返航”四个方面按时间顺序作了记叙。这是一篇饶有兴味的科普小品。全文写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吸引人。

10、《山市》

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初三语文备考复习计划

一、教学管理原则

因刚接本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一切情况不了解,为了使教学工作顺利展开,在教学中我将一边教学一边了解,遵循“抓两头,带中间”的科学方法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及中间生的促进工作,力争使每一位学生有进步,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人教版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

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

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

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我觉得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是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

二是建立了具有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的“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新的语文教材编排体系;

三是设计了比较完备的助学系统,利教便学;

四是坚持了教学内容的质和量的统一,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1、积极学习“诗意语文”的研究成果,教学中努力探求“诗意语文如何是”的有效教学策略,升华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领会课标内涵,钻究《考试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达到的能力与目标,领会了课程标准的内涵,才能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语文素养等方面的不足;它是开展语文教学要重依据和指导性纲要,教学的理念、情景的创设,互动的教学平台的搭建,都离不开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同时它又是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外在体现;它是中考命题的指思想与基本理念,是中考命题方向的源泉所在。吃透标准才有可吃透语文中考评价的方向、方式、方法,才有可能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考试说明》是课标的具体化和进一步的精细化,它根据课标,结合考试实际,以中考的范围和要求及主要题型示例甚至试卷的长度,难度,各部分大致的分值等都作了十分具体的说明。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让复习能做到低时高效。

3、依据学生实际,探寻语文差异。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估计学生语文能力差异大,有必要研究现阶段学生最缺什么知识与能力,最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语文素养,区分出主要差异与次要差异,有选择、有重点地突破性地分层教学。

4、选好、用好有关资料,追踪中考考点趋向。

领悟了课标的内涵,钻研了《考试说明》,明确了学生最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仅仅是开展本学年教学与复习工作的前提,要真正做到有效教学,高效复习,还需要选好、用好资料,把握中考动态、追踪中考考点趋向。资料的准备,是自己精心筛选,不用外面的资料。根据学生实际自己出一些资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不搞提海战术,下拦河网。

5、精心备课,上好课。

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得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每一节课,老师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并且要择其重点进行教学,不能面面俱到。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教读课文的学习,自读课文完全放手学生自己学习。

221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