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可打印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可打印免费下载
进入九年级后,学科知识加深,课业负担加重,那么关于九年级上册语文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可打印,仅供参考。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俯瞰(kàn) 凋谢(diāo) 濒临(pīn) 长途跋涉(bá)
B.牛犊(dú) 遏制(è) 遒劲(jìng) 旁逸斜出(yì)
C.颓唐(tuí) 蹒跚(pán) 婆娑(suō) 坦荡如砥(dǐ)
D.虬枝(qiú) 秀颀(qí) 洗涤(dí) 摩肩接踵(zhǒng)
2. 下面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推崇 暮年 慢悠悠 潜滋暗长
B.擅长 繁植 毛茸茸 春寒料峭
C.喧嚣 狼藉 懒洋洋 重峦叠嶂
D.倦怠 蔓延 密匝匝 恹恹欲睡
3.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了从意大利归国的700余件文物,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
B.这件工艺品的造型别致,宛如天女下凡,设计真是巧妙绝伦,用料也非常考究。
C.王老师的教学很有特色,不但讲得深入浅出,而且还注意因地制宜,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节目,两位女生将剧中人物演得惟妙惟肖。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拣椅子。”
B.“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在这个句子中,“老人”是主语中心语,“喝”是谓语中心语,“泉水”是宾语中心语。
C.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主旨十分明确,即高度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就是阐明了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即能不能推行仁政)。
D.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散文《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5. 下列语境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
A.您尽管放心好了,今后不管你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倾力相助。
B.评委老师们的点评让我明白了演讲的技巧和方法,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的聆听!
C.我非常渴望能为山区孩子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贡献自己的宝贵力量。
D.班长对同学们说:“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华同学荣幸地加入我们班级。”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B.我们不禁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C.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徒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7.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要求每名学生在三个月内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群众真诚的信仰。
D.通过一个个大事件中的小故事,《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彰显出家国情怀的现实力量,引发了“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讲”的思考。
8. 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语气,强烈地表现了“我”对自己的自信和对父亲的嘲笑)
B.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的美好品质)
C.不一会儿,一位身材肥硕的汉子出现在门口。他一开口,我便受到强烈震撼:其语言之劲道足以恐吓河东之狮,其底气之充足则更是可以吹倒百里之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汉子强大的气场和震撼力,也写出了“我”感受之强烈)
D.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卢沟桥上石刻狮子的各种生动形象)
二、默写题
9. 默写填空。
(1)晏殊《浣溪沙》一词中,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构成“去”与“来”的对比。
(2)杜甫《春望》一诗中,以花鸟拟人,表达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赤壁》一诗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4)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陶渊明《饮酒》(其五)这首诗中,体现这一意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
10. 阅读下面两首诗,分别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1)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
A.诗歌尾联,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B.诗歌颈联,“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C.诗歌首联,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作铺垫。
D.诗歌颔联,“角声满天”表现出战争的规模;“凝夜紫”喻指战场上的血迹在夜雾中呈现出一片紫色,暗示双方伤亡大。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2)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
A.词的结尾,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到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过上幸福的生活,表现了她消极避世的游仙思想。
B.下阕前半部分,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一个“谩”字,流露出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苦闷。
C.词的开篇便写梦中所见景象。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海天相接、似梦似幻、美妙神奇的壮美画面。
D.上阕后半部分写作者梦中回到天帝的宫殿,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得到了诉说心愿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四、文言文阅读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郭永传
刘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曰:“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类。” 益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曰:“今日正吾报国之时。” 【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 【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而入,黏曰:“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 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永,永嗔目唾曰:“无知犬豕,恨不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 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曰:“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 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之。
【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吾侪:我们这些人。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⑦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⑧黏(nián)罕:金朝名将。⑨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⑩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瘗(yì):埋葬。
(1)解释下列画线的文言词语。
①易幅巾而入
②益谦辈相顾色动
③诸子环泣请去
(2)下列画线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杀之,一家皆遇害/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B.易幅巾而入/面山而居
C.麾之使去/已而之细柳军
D.恨不醢尔以报国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依据上下文内容,“永曰:‘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这句话应是【甲】【乙】【丙】哪一处所省略的语句?
(4)结合孟子《富贵不能淫》中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上文中郭永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几点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的园林
(1)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2)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绚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3)①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②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③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④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阴暗。⑤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4)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梁上都有油漆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的味道,耐人玩味。
(5)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庄重。当然,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灰暗,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6)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造园林的好地方。在依山傍水之处,建一座庙宇,半山腰修一座亭子,湖中建一座水榭。这时,可极少讲究对称,但考虑色彩对比却十分周到,山上的亭子要用金黄和大红的彩绘,水榭要灰暗些,庙宇要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
(7)这只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吧。
【注】“吴带当风”是宋代郭若虚评价唐代吴道子佛像画的话,意思是吴道子画的衣带圆转,迎风飘举。
(1)阅读全文,说说北京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2)阅读第(3)段,用“/”划分段内层次,并指出其结构特点。
(3)文章第(4)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跟我们学过的课文《苏州园林》作比较,在下列横线处填上相应内容。
①在建筑布局上,苏州园林决不讲究对称,追求自然之趣;北京园林则是 。
②在设计、建筑的匠心上,苏州园林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北京园林则是 。
③在色彩上,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北京园林则是 。
(5)作者在第(5)段中说“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其中的“大多”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1)根据文章内容,写出作者对三角梅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②—⑤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4)文章第⑨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六、名著阅读
14.
班级举行《昆虫记》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与本次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现代作家巴金对《昆虫记》的高度评价是:《昆虫记》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请结合巴金的话,判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昆虫记》中的内容( )
A.懒于梳洗可不是好兆头。果然,两三天之后,满身尘垢的雌蜂最后一次步出蜂窝,到屋顶上再享受一次阳光;接着,它那无力的腿脚松开了攀附物,轻轻地倒在了地上,就再也不起来了。
B.蟹蛛不结网,常静伏花草丛中等候捕食过往的昆虫,有时举起第1对步足向左右张开,捕食比自己大很多的昆虫,如蝴蝶、豆娘、蚊子、蜜蜂等。蟹蛛常在花草丛或豆田中,或在靠近豆田的棉田、麦田中捕食害虫。
C.雄蝈蝈儿们有的在这儿,有的在那儿,在一旁鸣叫着,用触须挑逗路过的雌蝈蝈儿。未来的母亲们半举着马刀,神情庄重地漫步着。对于这些焦躁而狂热的雄蝈蝈儿来说,现在的头等大事就是交尾。只要是内行,是决对不会看走眼的。
D.最终,两名产妇起身了。它们用高高抬起的后腿扫了一些沙子,遮住产卵的洞口,并飞快地用脚踏实。它们天蓝色或粉红色的胫骨如冰雹般砸下,间或还用脚跟把需要填塞的开口处踏实,这场面倒也不乏优美。
(2)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请根据表格左侧几种动物生活习性的介绍,把表格下方提供的昆虫名称,对应填入表格中(只需填写序号)。
生活习性 | 动物名称 |
A:回去的路线却是铁定不变的:它们去时走哪条路,回去时就走哪条路,不管这条路有多么蜿蜒曲折,也不管它经过哪些地方,又是如何艰难困苦。 | |
B:它们的地洞是一间等候室、一个气象站,幼虫长期居住在那里,时而爬到地面附近了解外面的天气,时而又回到洞底躲藏起来。 | |
C:只要低下身来,我们通常就会看到住宅的主人正待在自家的门前,张开螯钳,翘起尾巴,做出防卫的姿势。 |
备选答案:①蝉 ②红蚂蚁 ③朗格多克蝎子
(3)批注,是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有感悟、质疑、联想、赏析等等,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请阅读下面语段,写一条批注。
插入颈部的毒钩引起了我的深思:这和螳螂捕捉蝗虫的方式惊人地相似。我不禁要问:蟹蛛这么弱小,娇嫩的身上到处是致命的弱点,它是如何抓住像蜜蜂这样的猎物的呢?蜜蜂比它大,比它敏捷,而且还有致命的毒针做武器!
七、写作
1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读过朱自清的《背影》,一个历经沧桑而又充满般般父爱的背影,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个背影曾让年少的朱自清潸然泪下,这个背影曾让中年的朱自清感念不已。
在你的生命历程中,是否也有一个人的“背影”让你念念不忘、心潮难平?
请以“背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自我创作,不得抄袭。
初三怎么提高语文成绩
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初三学生要复习的语文知识是非常多的,但是时间是一定的,所以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就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能提高语文成绩。首先,初三学生就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其中包括一些古诗词以及成语、短语的积累。
对于这些语文的基础知识,初三学生一定要牢牢掌握才能提高语文成绩,因为这些基础知识在平常的考试乃至中考中,都是会考到的,也是需要初三学生尽量不要出现错误的。
阅读训练、练习作文
阅读这个模块在语文这门科目中是占了大半部分的,并且阅读这个模块除了要考察初三学生的基础知识之外,也会考察学生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所以阅读训练是初三学生们必须要做的,如果是在做阅读题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初三学生提前对文章进行阅读,然后再进行局部的分析。
初三语文知识点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6) 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7) 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8)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9) 荒凉、冷落的意思。萧索
(10)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瑟索
(11)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惘然
(12)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膜
(13) 看不起。鄙夷
(14)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5)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6)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7)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8)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0)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推敲
(21) 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创意
(22)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
(23) 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素材
(24)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5)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6)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7)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8)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9)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0)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31)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2)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3) 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
(24)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通
(35) 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
(36)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
(37)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
(38) 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 取:这里有"赶"的意思。
(39) 这干系须是俺的 干系:责任。
(40) 且睡了,却理会 却:且。
(41) 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 兀自:尚且,还。
(42) 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辩! 逞辩:卖弄口舌。
(43) 也合依我劝一劝: 合:应该。
(44) 早是我不卖与你吃 早是:"幸亏"的意思。
(45) 卖一桶与你不争。 不争:这里是不要紧的意思。
(46) 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吃:被。
(47)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计较:计策。
(48) 适庖官进鸡汤 适:适逢,正赶上。
(49) 修以鸡肋之意对 对:回答。
(50) 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讫:完毕。
(51) 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径:直接。
(52) 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 伺:守候。
(53)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 谮:诬陷,中伤。
(54) 魏延诈败而走 诈:假装。
(55) 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麾:指挥。
(56)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见教:指教。
(57)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 把与:拿给。
(58)老太太没奈何,只得央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 央及:恳请,请托。
(59)范进道是哄他。 道是:以为是。
(60)这自然,何消吩咐。 何消:不必,不用。
(61)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 相与:结交。
(62) 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
(63) 不以词害意:这是说作诗要以"意"(内容)为先,文辞格律次之,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
(64)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65) 地灵人杰:意为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66) 挖心搜胆:比喻想尽一切办法。
(67) 辍耕之垄上 之:去,往。
(68) 苟富贵 苟:如果。
(69) 等死,死国可乎 等:同样。
(70) 楚人怜之 怜:爱戴。
(71)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王:称王。
(72) 忿恚尉 恚:恼怒。
(73) 并杀两尉 并:一齐。
(74) 藉第令毋斩 藉:即使,假若。
(75) 为坛而盟 盟:盟誓。
(76) 比至陈 比:等到。
(77)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加惠:给予恩惠。易:交换。
(78) 岂直五百哉 直:只,仅仅。
(79) 以头抢地耳 抢:撞。
(80) 秦王色挠 挠:屈服。
(81) 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82) 寡人谕矣 谕:明白,懂得。
(83) 谓为信然 谓:说。
(84) 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85) 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拜访。
(86) 度德量力 度:估计。
(87) 君谓计将安出 出:产生。
(88) 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持、控制。
(89) 将军既帝室之胄 胄:后代。
(90) 将军岂有意乎? 岂:是否。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
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2.阅读7—17段,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明确: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呢?
明确:有事业心,选择自己爱好的、适合自己的事业,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
(3)“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一句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4)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5)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明确: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6)请你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你是否尝试过如此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理解基础上来审视生活,从而达到反思生活,审视自我精神世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目的。
(7)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3.细读第18—19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目标导学三:品味文本特色语言,体会文本艺术特征
探究一: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探究结论一: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
探究结论二: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探究二: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心中爱比恨多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
目标导学四:总结全文
1.本文构思新颖独特。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本文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阐述,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七个单元,除了“精读”、“速读”以外,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七个单元中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面五个单元是现代文章,一是后两个单元都是文言文。每个单元都注重了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
本册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洋溢时代气息、跃动着生命活力的文质兼美的新课文。只要很好的引导,学生一定会感兴趣。
三、根据课改精神与语文教学的方向的把握,我初步拟定本学期的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3、知识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将文中感受到的有关人文素养活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四、班情分析:
我担任的173班是同年级中的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年的教学中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但是还有少数人的学习积极性有待加强,写作文一点也不动手的。
五、具体措施:
1、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精心备课,尤其是备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推广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和练习。
5、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7、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语文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2、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