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相对而言九年级历史是初中历史中最难的一部分,那么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独立运动。
3、“解放者”:玻利瓦尔、圣马丁。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人民反抗的国家:英国。
2、起义的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改革时间:18世纪初;
2、向西方学习;
改革的内容:①强化中央集权;②建立新式常备军;③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农奴;⑤发展教育;⑥倡导西方生活方式。
改革的影响: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位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简化版:改革让俄国成为强国,让俄国开始近代化,但也强化了农奴制。)
二、废除农奴制
1、时间:1861年
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
3、改革的内容:①农奴可以获得人身自由;②农奴解放以后可以获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4、改革的影响: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改革也保留了残余。
第3课,美国内战
1、美国内战的背景:①美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②在是否废除奴隶制的问题上,南北双方针锋相对。
2、内战爆发的导火索:林肯当选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3、内战爆发的时间:1861年(与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奴隶制同年);
4、1862年,《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扭转了战场被动局面。
5、如何评价美国内战:①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②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的发展;
2、美国等西方国家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动摇了幕府的统治。(黑船叩关)
二、倒幕运动
1、背景:开港通商之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大量底层民众生活困难。德川幕府无力解决危机,受到各个阶层唾弃。
2、过程: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并扑灭了幕府的武力反扑。
三、明治维新
1、主持者:明治天皇
2、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②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③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业:西方工业),发展近代经济;④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改造教育,学习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
3、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①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②实现了“富国强兵”;③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④日本成为世界强国,但也开始对外扩张。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4、电的应用的过程:①英国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没开始);②后来,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③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建造了发电站;④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德国人奥拓发明煤气内燃机
2、德国人戴姆勒发明汽油内燃机
3、德国人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4、德国人本茨发明了汽车
5、美国人福特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6、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
2、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塑料。
3、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用于纺织)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③出现了垄断组织;④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主要工业国||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开始推广
①各工业国人口迅速增长;②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③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④各工业国推广大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及其问题
城市化:大量的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
城市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大,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从19世纪中期开始改善)。
三、工业化国家最大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英国牛顿:①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③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英国达尔文:①《物种起源》;②提出进化论观点。
二、文学巨匠
1、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代表作是《人间喜剧》
2、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音乐、美术大师
1、德国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拿破仑)
2、荷兰梵高:《向日葵》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平衡的集中体现:后起的国家无法面对殖民地已经被基本瓜分完毕的现实。)
2、一战之前形成的两个同盟:
①三国同盟: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拉萨热窝事件;
2、一战爆发的标志: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3、原本在同盟国的意大利在一战爆发后转投协约国;
4、一战当中最惨烈的战役、一战转折点:1916年,凡尔登战役(“绞肉机”);
5、1917年: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俄国退出一战。
6、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7、如何评价一战:一战是西方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8、一战对世界的影响:①一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②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③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里面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
2、一战中,俄国接连失利,社会矛盾激化,反战呼声越来越高;
3、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引起了人民更大的不满。
二、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列宁来到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指挥起义。起义者在阿芙乐尔号发出信号后攻占冬宫,起义取得胜利。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①宣告全部地方政权归当地苏维埃;②通过《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和谈;③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苏维埃政府的措施:1、所有企业收为国有;2、所有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3、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4、退出一战。
3、十月革命的地位: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三巨头”: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里蒙梭、美国威尔逊。
2、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没规定具体赔偿金额),同时与其他国家签署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共同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这些条约构成的世界秩序被称为“凡尔赛体系”。
3、巴黎和会还决定成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也没有加入。
4、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影响: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中国五四运动。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主要矛盾:英美力图遏制日本)
2、会议主导国:美国
3、《九国公约》的内容:①表面上标榜尊重中国领土完整;②列强在中国“门户开放”。
《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九国公约》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它构成的国际秩序被称为“华盛顿体系”
5、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共同构成的国际秩序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时期的不得已的措施,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应对战争。)
二、新经济政策(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而实行的新的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1921) |
余粮征集制; |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
取消市场; | 实行自由贸易; |
没收私人工厂; | 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
工人上班不发工资,由国家分配生活物资; |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
三、苏联的工业化
1、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斯大林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3、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
4、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这种计划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期内让国家快速发展,缺点是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四、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五、苏联模式
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1936年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苏联模式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如何评价苏联模式: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但它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1)因被迫参加一战,印度深受其苦;②一战后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年代):①不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②不在英国学校读书;③发展手工业,抵制英国货;④拒绝纳税。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0年代):“文明不服从”,具体内容有: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影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局限:拒绝使用暴力,资产阶级领导运动。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2、领导者:扎格鲁尔
3、领导的华夫脱党
4、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的承认埃及独立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颁布了新宪法,但因国家政局动荡,未能有效执行。
2、改革者:卡德纳斯
3、内容:①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
②推行土地改革;
③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独立与发展;
④发展教育。
改革的影响: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一、从繁荣到危机
1、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前的美国:①空前繁荣;②繁荣表象下隐藏着危机。
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3、1929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很快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史称“经济大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3)调整农业政策(调节农业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
(4)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创造就业机会)
(5)发展社会福利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1)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扭转经济形势,解除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的效果: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
(3)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之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政权。
2、法西斯政权的实质:对内独裁,对外侵略。侵略行径:吞并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德国纳粹党执政的背景:①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②民众对《凡尔赛条约》不满,复仇情绪强烈。
2、1933年,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行动,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正式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纳粹党打击共产党的借口:国会纵火案。
4、纳粹党的其他暴行:焚烧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迫害犹太人。
5、纳粹党在二战前的侵略行径:①强行扩军;②进驻莱茵非军事区;③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1927年,日本内阁宣称“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经济大危机之后,军部积极推动对外扩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3、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同年,日本制定《国策基准》,把入侵中国及东南亚定为国策。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战场
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几个月后,莫斯科保卫战爆发,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次日,英美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1942年1月,美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1942年7月,德国进攻斯大林格勒,苏军大获全胜。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3、1943年,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4、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夹击之中。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为了协调盟盟军行动,瓜分战后世界,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了雅尔塔会议。会议决定:①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②德国在战后分区占领;③战后成立联合国;④苏联对日作战。
2、1945年5月,德国正式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3、1945年7月,美、英、苏在波兹坦会晤,重申对德处理的原则,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波兹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4、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对日作战。
5、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6、二战结束的意义:①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②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大的影响。
第16课,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希腊、土耳其,杜鲁门宣称美国会带领所有“自由国家”抵抗“极权政体”,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开始。
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二、德国的分裂
1948年,美、英、法计划将三国占领区合并,单独建国。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封锁西柏林,英法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1949年,通过谈判,双方解除封锁。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一个月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和华约对峙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北约成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军事同盟华约成立。至此,两大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对峙,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自身有一定的工业基础;②马歇尔计划援助;③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西欧能够联合的原因:①欧洲有联合的传统;②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③各国之间关系日益密切。
3、西欧联合的步伐: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六个国家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之后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②1967年,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③1993年,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自身有一定的工业基础;②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70年代,美国出现“滞涨”危机,经济基本停滞。到80年代,美国经济缓慢发展。
3、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4、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②美国通过军需订单来支援日本;③外部环境有利于日本;④引进先进技术;⑤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5、日本改革的结果: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发展的局限:①日本希望成为政治大国;②军需开支不断增加。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4、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1949年,苏联与一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经互会”的作用:克服了东欧国家战后经济困难,也将各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3、斯大林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改造;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 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2、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
3、6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上推行“新政策”。
4、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
5、苏联模式的表现:国民经济畸形发展:①苏联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了军事方面;②重工业发达,农业、轻工业落后。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80年代苏联的改革者:戈尔巴乔夫;
2、戈尔巴乔夫:先改革经济,效果不佳之后改革政治体制。(“公开性”、“多元化”);
3、80年代末,东欧政局开始动荡,东欧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施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施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4、1991年,苏联解体。(1922——1991)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背景:二战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反对冷战、渴望独立发展。
2、时间:1955年
3、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4、成果:会议通过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还产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万隆精神”。
5、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求同存异”获会议认可。
二、“非洲年”
1、二战后非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利比亚。
2、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英国扶持的王朝,使埃及完全独立。
3、1962年,阿尔及利亚推翻法国独立。
4、非洲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纳比米亚。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亲美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里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
2、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安理会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国。
3、以联合国名义派出的武装力量被称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1、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各成员国关税普遍降低,贸易壁垒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3、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是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世界格局的演变
1、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
3、苏联解体后(苏联解体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并存在多极化趋势。(注意:“多极化趋势”的概念从60年代就被提出,部分学者在60年代就认为将来的世界会是多极化的世界。)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2、世界多数国家都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努力增强经济实力,力争在世界格局里占有有利地位。
三、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
1、霸权主义(典型表现:①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②2003年,美国拉拢部分国家占领伊拉克。)
2、地区冲突(典型表现:巴以冲突)
3、恐怖主义(“9·11事件”)
4、环境污染
5、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计算机被发明。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到“信息时代”。
3、网络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2、1979年,联合国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污染:蒸汽机烧煤;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污染:内燃机烧油+蒸汽机烧煤;
3、人口增长过快。
九年级下册历史测试卷及答案
1.1946年,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丘吉尔)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他的演讲”标志着()
A.“冷战”序幕的拉开B.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C.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D.美苏争霸的开始
2.当前,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频频提出“中国威胁论”,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美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华盛顿会议的召开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3.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①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③美国试图用武力__苏联等国政权④战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1948年,在运往希腊的物资上都印有以美国国旗为基础,形状如同盾牌般的纹章标志,正中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的标语。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铁幕”演说的发表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北约组织的建立
5.2014年3月2日,俄罗斯以保护黑海舰队和生活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公民安全为名出兵克里米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随即宣布对俄实施制裁。该情况与下列哪一历史状况相似?()
A.冷战B.全球一体化C.世界多极化D.经济全球化
6.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不同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应该如何组织人类社会?”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课题。而美苏两国做出的反应是()
A.发动战争以解决争端B.寻求世界和平与发展
C.采取全方位的对峙与竞争D.加强国际谅解与互信
7.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D.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立
8.史料的解读是运用史料的重要基础。表2为美国、苏联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
1950年1953年1954-1961年1962年1970年
美国14.549.640.5~47.852.377.8
苏联15.525.526.7~43.649.972.0
表2
对表2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美苏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B.苏联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
C.美__费开支总是多于苏联D.美苏争霸中美国始终处于攻势
9.右图漫画形象地反映了
A.苏德战争B.巴以矛盾
C.美苏争霸D.海湾战争
10.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北约”成立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出台D.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11.二战后,美国为称霸世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在军事方面的表现是()
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北约的成立
12.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长达40多年的“冷战”局面。根据你学习过的有关“冷战”史实,请判断以下属于“冷战”范畴的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科索沃战争④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需要援助,需要得很急迫,而且数量很大……希腊和土耳其是内外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自由国家,美国不能也不应该让这些国家孤立无援。这样做將在中东、意大利、德国和法国树立一个鲜明的榜样……我们的政策就是不管在什么地方,如果自由受到威胁,我们就要加以援助。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无论何时,任何一缔约国中任何一国领土之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三1955年5月,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8国在华沙召开欧洲和平与安全第二次会议,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
——《世界现代历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杜鲁门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4..今天,美俄在乌克兰的博弈让人不禁联想起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的冷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1945年5月9日晚)就在莫斯科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材料一中“战争才刚刚开始”中的“战争”正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这场“战争”达到__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从三个不同角度概括出冷战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2.A3.C4.C5.A6.C7.D8.A9.C10.D11.D12.C
13.答案:(1)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它国家。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4.答案:(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2)①冷战威胁了世界和平。
②冷战推动了国际关系的调整
③冷战推动欧洲走向联合
④冷战促使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⑤冷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分享
第一,要预习,预习主要是知识准备,即上课前独立地自学好上课内容。调查结果显示,预习是最容易忽视的学习环节,只有不到20%的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就是象农民种地要备耕;工厂生产要备料;军人打仗要备战一样。要想学好,学得主动,必须重视课前预习。预习就象战前的火力侦察,可以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通过预习可能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
预习主要是学会阅读教材,目前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把阅读教材简单地理解为背教材。实际上,中学历史教材的语言是两种语言,即叙述性语言和结论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过程的描述,这部分内容只要了解,而不需要记忆的。如北师大版历史第3页的第二自然段“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而这些思想正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结论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过程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总结和评价等,这部分内容既要记忆,又要理解掌握的。比如:北师大历史第11页的最后两自然段,主要介绍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因此,如果不能对历史教材中的两种语言进行有效区分,区别对待,一是大大增加了记忆量,增加了负担,二是对于重点要理解记忆的部分又没有强化,会降低听课的效率。
第二,课堂上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如:北师大版七年级复习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关于从秦朝到清朝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一问题: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建立了中朝;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有很多同学知道有这回事,但是不知道一一对应,以致考试时闹出了笑话,秦始皇就废除了丞相,明朝设三公九卿制度等等。
第三,课后要背教材,每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背的时候我建议学生通常先读一遍要背的内容,然后边写边记忆。过一段时间后,再在脑子里如放映电影一样地重过一遍。由于记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其间伴随着遗忘,所以在进行下一步的时候,有必要再对前边的内容简略地重复一下。记忆就是这样在迂回中不断前进的,效果不错。在记忆过程中也有多种方法。下面说几种常用的记忆方法,如记理论性的知识时,要注重理解性的记,通常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或是引出具体的实例,这样有助于使干瘪的理论的种子在大脑中萌发出芽。如:北师大版九年级第14页:《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对《权利法案》的理解,就是“国王统而不治”。对于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我们就联系西方一位法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说“如果英国议会把一份国王的死刑判决书放在女王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通过这句话我们就能想到“虚君”这一特点。如记忆过程性的知识时,可以将自己置于当时的环境中,即幻想出一个场面,而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比如北师大历史九年级第十五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中关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作用时,就可以把自己放在当时的环境中,设想自己是黑人奴隶听到宣言,应该如何做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就很容易理解美国内战北方胜利的原因了,这也算是一种联想式记忆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