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下)
政治不能死记硬背,可以通过回忆的形式检验记忆的程度,哪里存在知识盲点就再背一遍,巩固扎实,直到记牢为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下)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6、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国家的性质)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4、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7、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8、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9、基本内容:
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10、人民代表大会的优势:
(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
(2)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权力统一;
(3)有力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
11、如何认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及关系?
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但党委并不能取代人大、政府和政协的职能。
人大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进行监督,从而避免政府决策失误;
政府通过行使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
政协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促进政府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历史事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新中共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4、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①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党领导的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依法执政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民主执政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化法制化规范化。
7、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我国国情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已成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长期性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1、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党员素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2)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4)有利于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①基本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②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①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②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③主要内容: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④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党坚持以人为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个喜爱那个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实现形式有哪些?
(1)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权力,以此保证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方针政策能够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书屋,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此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愿、利益和要求。
(3)领导人民实行基层民主,由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通过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领导人民严格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使公民享有法律上、事实上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尊正和保障人权,维护公平和正义。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2、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政党制度的内容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4、多党合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5、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多党合作制度要长期存在下去。
“互相监督”实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
6、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7、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8、人民政协
①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发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9、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11、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2、阐述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具体形式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权利的组织形式,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人民政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13、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在我国政治格局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政府是我国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
民族平等 首要原则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障。 民族团结 重要原则 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照耀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共同繁荣 根本原则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使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大方国家机关治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实际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自治权包括: 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5、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7、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②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③少数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
④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给与支援,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包括两方面:保护信仰宗教地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既是社会主义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6、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一、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
1、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主要参加者。
2、三种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
3、人口(基本)、领土(发展不可少的条件)、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4、国家主权两个特性: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5、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6、国际组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由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7、国际组织也使国际社会主要成员,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已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8、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9、联合国: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191个成员国过,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0、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③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
④作为协调各国的活动中心
11、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12、作用:
①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②有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13、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1、国际关系: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4、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属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
5、含义:国家在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6、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7、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过渐渐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8、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10、国家利益主要内容:安全、政治、经济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它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4、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认识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5、世界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
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7、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8、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9、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10、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11、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贫困和落后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1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而且这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14、内容:
(1) 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15、各国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推进世界和平稳定;
(5)环境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6、如何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应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有赖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还有赖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壮大。
【辨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1)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2)一个国家能否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一个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并不是由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决定的。
(3)经济繁荣,且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发展,不称霸的国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才更大。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阻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越大。
二、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一个突出特点。
2、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意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5、称霸和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
6、国际竞争便现在各个领域,经济、文化、军备、人才、科技竞争等。
7、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8、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9、我国的应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才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纪的和平与发展。
4、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6、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平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建国之际,毛泽东提出的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8、我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自信的意义
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经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互联网、新能源等的发展,人们认为文化变成了当代国际竞争中的新焦点。
从理论上看,将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视野和空间。
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实践方向。
从我国要实现由富变强的历史性飞跃看,文化自信是实现这一新飞跃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高中政治28个答题模板
1.价格变化的原因,政府稳定物价的原因与措施
(1)价格变化的原因答题模板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值越小。
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
④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⑤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⑥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2)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答题模板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生活)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宏观经济发展)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影响生产)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3)稳定物价的措施答题模板
国家: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抑制不合理的需求,缓解价格上升的压力。
③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
④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
⑤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
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企业:
①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决定价格)
②企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③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
公民:
①树立正确消费观。
②与违规涨价行为作斗争。
2.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④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措施
国家: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
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物价稳定。
③政府要完善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开发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搞好售后服务,使自己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企业应该怎么做?
(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要重视产品质量)
(2)面向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创立自主品牌,形成竞争优势。(创新、科技和管理)
(4)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节能降耗、生态环保)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方式) 。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企业的国际生存空间;开发国内市场,改变过于依赖国外市场的状况。(外贸出口)
(6)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科技水平,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7)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诚信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诚信、品牌)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8)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兼并、联合,把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经济。(规模)
(9)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 积极利用世贸规则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利用世贸规则)
(1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4.如何认识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问题?
(1)主要表现
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
③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④行业差距继续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2)为什么要努力缩小收入差距?理论依据
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3)怎样缩小收入差距?
①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
③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⑤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5.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公民应该怎么做?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2)劳动者: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国家要促进劳动者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劳动者: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成为创新型人才。
(4)投资人: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储蓄存款、购买债券。
(5)纳税人:权利与义务,依法纳税。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
6.从国家、企业、个人的角度回答经济意义
(1)国家
①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③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④有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⑤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实现;
⑥有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方面的作用(具体哪一点可根据材料);
⑦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⑧有助于充分发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内的宏观调控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⑨有助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⑩有助于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共赢、多赢;等等。
(2)企业
①有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②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增加经济效益;
③有助于企业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等等。
(3)个人
①有助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有助于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④有助于劳动者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⑤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等
7.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应该怎么做?
(1)生产领域
①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②市场经济的两只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
③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环境,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④经济手段(财政/货币/消费/对外政策);
⑤改革和完善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原则、社会保障制度);
⑥深化企业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⑦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⑧时政举措(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分配领域
①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②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③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④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⑤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⑥在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3)交换和消费领域
①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
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③大力发展经济,优化家庭消费结构,提高人民消费水平;
④倡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科学、文明消费;
⑤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
(4)对外经济领域
①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②加强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双边贸易,反对不等价交换,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④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⑤运用关税等经济手段,加强对外贸易调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⑥熟悉和运用世贸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8.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怎样做?
(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
①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
②重要性: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内容: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
②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的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9.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1)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①国家性质决定和政府性质决定。
②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③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
④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的需要。
⑤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2)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
②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③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⑤民主决策: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10.人大代表为什么这样做或怎样完成一件事?
(1)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是行使权利的表现(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 询权)
(3)是履行义务的需要(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和监督)
1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①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
②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党,领导核心)决定的;
③党的作用(三个只有……才能)决定的;
④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
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②完善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③坚持执政理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④坚持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⑥党要统揽全局,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12.如何处理民族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础)。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
(3)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
(4)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政策保证);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
(5)公民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13.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为什么和怎么做?
(1)为什么
①必要性: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②意义:对我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世界,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怎么做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4.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7)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15.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3)把握住社会制度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运动,加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6.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个人怎么做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自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要求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要求我们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又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要求我们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7)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之魂。要求我们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8)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要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需要我们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10)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在遵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7.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答题模板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答题模板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4)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8.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认识论常用的观点
答题模板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答题模板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
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19.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客观性;
(4)联系具有多样性;
(5)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系统优化的方法。
20.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1)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5)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
(6)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21.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
(1)矛盾普遍性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5)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对立统一的观点;
(8)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0)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22.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常用的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另外,应与时俱进,使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跟上时代的步伐。
23.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
(1)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④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4、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25、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26、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27.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
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
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
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28.从经济生活看为什么要重视产品质量?
①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卖出商品,实现其价值。
②企业只有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③消费者重视质量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价值,维护合法权益。
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国际声誉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