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如何提问问题
高中语文如何提问题?其实这些老师都是有准备的。在什么时候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心里有数。顺序的确定和时机的把握要从认知规律出发,要能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防止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养成其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如何提问问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课提问技巧
一、迂回设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迂回设问就是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导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柳树”这个传统意象可以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寻求深意,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如果赏析就此打住,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不应只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有学生如此理解:夕阳下的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随风轻舞的柳条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新娘子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甜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二、抓住契机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什么时候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心里有数。顺序的确定和时机的把握要从认知规律出发,要能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防止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养成其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例如,在教《荷塘月色》这课时,部分学生很不感兴趣,注意力普遍不集中,笔者及时采取了措施,抓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设疑提问:“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不宁静’?结合背景说说何事导致作者‘不宁静’……”问题处处问到点上,诱发学生通篇阅读,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把“不宁静”问题讨论透了,也就把全文的抒情基调、作者的内心情感理解透了:“不宁静”方求“排遣”,方有荷塘,方有此篇文章。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文章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设置问题的原则和前提
1、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不能漫无目的或不着边际。不能和教学的目标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只要把握了目标、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目标量身定做合适的问题,才能让问题成为完成目标和任务的途径。
2、仔细研究学情,掌握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基础,让问题能很好的适应你的学生。如不抓住这点,设置问题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很好的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设置问题的方法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若还是从旁绕道,旁敲侧击,就显得有点臃肿和多余,这类知识,属于知识掌握的最低层次——识记。记住就有,没记住就无,所以应该直接发问,比如基础字词的读音、文言知识、文言词语的含义、文言句式等都可以这样。
2、设置台阶,梯度上升
比如对于文章的主旨一般很难一下子就分析明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设置一些小问题讲主旨这一大问题具体化,细小化,便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法下爪。在分析《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主旨时候,我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情感?这三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巧抓原文重点字句启发引导
一般的文章都要些很特殊的句子及字词如总领句、情感句、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眼、诗眼等,若能关注它们并能很巧妙的设置问题,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分析文章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时我就引用原文“他也真怪”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他也真怪”?找出怪的事情,看能表现他怎样怪的性格特点?学生兴趣很高,找了很多怪事,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总结的很全面。再比如《祥林嫂》一文中,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时,我就巧妙的运用了原文的一句话“还不是穷死的呀”来设置问题: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学生就围绕这个问题深入的展开讨论和思考,祥林嫂的正真死因也渐渐的明晰。
3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文学类文本
高中语文课文大部分属于文学类文本,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这类文本的文学性很强。极富韵味的语言、精巧的结构、鲜明的艺术形象、饱满的情感是文学类文本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类文本时,要注重语言的体味、结构的把握、形象的理解及情感的体会,提升学生鉴赏、品味及评价作品的能力。
散文是一种文质兼美的文本。美在何处?美在语言,美在情感。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就要抓住散文的语言和情感,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去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语言背后作者情感的波澜。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文中写月光用“泻”不用“照”或“铺”,为什么?(2)通观全文,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写景?(3)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4)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5.《荷塘月色》为何如此出名?说说你的见解。前两个问题是针对文本的语言,体会朱自清先生用语的独到;中间两个问题则是以情感作为提问的出发点,让学生体会此情此境作者内心的复杂与挣扎。最后一个问题则是让学生来评价先生的文本。从这几个角度出发进行提问,正好抓住散文文本鉴赏的要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小说,是社会、人生的缩影。一部小说往往就是社会的面面观、人生的观照镜。因此,对于小说的鉴赏最主要的就是挖掘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小说的主旨也是蕴含于这三大要素的融合之中。人物的交集冲突、情节的波澜起伏及环境的映衬对比,无不关联小说的主题。因此,对于小说文本的把握,教师在提问时要紧扣文本的三大要素,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深意。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可以如此提问:(1)文中几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从中你看出了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3)原来不爱讲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小说的三大要素提出的,最终指向是小说的主题。这样提问,就抓住了小说阅读的关键。
诗歌短小精悍,语言凝练,是一种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主情文体。读诗要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意象去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意。把握诗歌的这些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诗时,就要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的真情。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提问:(1)词的起首三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2)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词中的词语回答)(3)读了整首词,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展现在你眼前?从中你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理和情感?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读出自我的感受,读出自我的真切体会。
戏剧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它是通过舞台展现魅力的艺术。作为文本来说,学生见到的就是剧本,是曲词和说白。戏剧的欣赏,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语言去再现一个个鲜活的、极富个性的戏剧人物,重现人物的动作、神情和语言,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抓住戏剧的灵魂——冲突。比如《雷雨》中的台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提问:这句话说得很妙,妙在何处?从中可以看出侍萍怎样的心理?又如《窦娥冤》一文,提问:(1)你认为最能凸显窦娥冤情的是哪一曲?(2)假如你是窦娥,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展现窦娥当时的所思所想吗?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即是剧中人,又是局外人。人情入境体会人物的冲突,跳出剧情冷静分析人物内心,真切感受戏剧的艺术魅力。
4高中语文课提问的技巧
1 大胆假设,具体论证
有时分析文章要尽可能的拓展思维,大胆假设,然后细心验证其存在合理与否。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我这样提问: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吗?学生对这一假设问题很感兴趣,一部分有理有据的认为能,原因是焦仲卿是一个重情有义的男子,最后都可以为爱而死,难道不能为爱而活吗?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能,原因是面对母亲对儿媳的挑剔,他只能长跪告母,当母“棰床大便怒”他只能“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在封建家长制下他对母亲的反抗和对幸福婚姻的追求力量很薄弱,只能是潜意识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 补充空白,再现情景
所有的感慨都产生于一种情景,如果孤立的去理解感慨,可能只是剜肉补疮,无以治本。所以必须找到这个问题产生的情景,然后再再现作者的思维踪迹,这样理解就浅显多了。比如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对母亲的回忆那一部分,“而母立于兹”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问题是:你能想到当时哪些情景和活动呢?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对母爱的理解融入,体会作者的母爱就很轻松了。在讲李清照《声声慢》时,我这样提问:能能再现诗人作诗的情景吗?学生就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填补空白,想象诗人在南渡后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情景,就能很轻松的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这种方法对分析古诗词效果很好。
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如何提问问题
上一篇:高中病句修改技巧有哪些
下一篇:学好高中语文的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