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体会5篇
读了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国人之丑陋。其实也不并单单是中国人,凡是人,都有他们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本书给予了我深深的启发。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1
中国人之所以丑陋,在于国人永远都不会勇敢地承认自身的错误。无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大量的例子,比如学术抄袭,除非真的是完完全全暴露在了大众的眼帘,抄袭者才可能会承认自身的错误。比如教育上的错失,爸爸妈妈永远都认为是自己是对的,孩子必须按照他们的步伐追随,否则你就是离经叛道的不孝子女等等。
其实面对这一本书,我们首先要有持着一种尊重,和真诚的态度去看待这本书,不管书里面的内容。是怎么样,但由作者自身的出发,是希望新一代的国人,能够知道身上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常言有说,知错能改的人是个好人,知错不改的人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人。从书中的内容,我读懂了许许多多。但无可厚非,书中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纯粹是为了批评国人,而牵强附会加上去的东西。
先从作者善意的角度出发,是希望国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在窝里斗,脏吵乱,不团结,自己人残害自己人都是有目共睹。真心地说,中国的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对教育和精神上的投资是少之有少,以导致了许许多多的恶性后果出现了。
毒奶粉事件,受害者无数的幼童,无辜的婴孩,虽然政府最后也已经要加大力度,进行力挽狂澜的补救,但最后,给国人留下了中国的奶粉不可吃的烙印,同类型的事件还有瘦肉精,毒黄瓜等,都引起了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深深思考。
至于社会上的公德事件,也给国人带来了深深的思考,近几个月来,小月月事件不单单在中国流传甚广,而且还蜚声海外了,给中国的形象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大家可曾想像接近14亿的中国人躲避的了道德的底线,让多少人的如小月月一样,因抢救不及时而最后死去了,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彭宇,也并不是每个法官都是王浩,能否想像一下,在你垂暮之年,你在路上摔倒了,无人对你问津,最后因失去抢救而死去,这是多么可悲啊......
从作者错误的角度上,也是有不少之处,比如上述几个国人的缺点,在任何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每一个 国家都是存在这样的一种经历.
美国的南北战争同是内乱,内战,为什么无人指责,而就单单把中国的情况无限扩大呢?说到国人素质偏低,脏乱吵,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追溯到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贫富差距与我们相比更是有过而无不及啊,何况中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国家,怎么能和发展的几百年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无论是从体制上,法律上还是 国民素质上他们都有优于我们的优势,我们不可避免也要必须承认彼此间的差距,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要要求一个小孩要有一个中年人的成熟呢?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至于不团结,这句话,有些时候是可以说,但有些时候,不免就有点过于武断和小看我们中国人。无论是从抗洪,抗雪暴,还是抗震救灾,无一不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团结的精神面貌。试问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的解放军 ,人民志愿者,甚至是我们的群众,谁没有参加呢?在国际的奥运会上,中国人哪里显现了他们不团结,不和谐的一面呢?
国人之功过,也并非你我三言两语就能清楚说明,毕竟现在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为了一个社会的和谐,很多事情都不能武断言之,因此唯有现在是把大家自己在本分上的事情安排好和处理好,做好一个真正的自己,不要让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上的内容成为了我们真实的描写。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2
最近拜读了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心情复杂。文章写得很好,柏杨先生风趣幽默的文笔让我常常忍不住要开怀大笑,一边流泪,一边笑。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良药并不一定苦口,忠言并不一定逆耳。只是药不苦,又怎能让人们为了避免吃药而好好照顾自己以免生病;言不逆耳,又怎能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顺耳的话听多了,人会飘飘然。不管再怎么飘飘然的人,你要他回忆别人如何称赞他的,他也很难回答出来,不过逆耳的话就不同了。一个人很容易记住别人骂他的话,却很难记住别人夸奖他的话。
柏杨先生的作品很直接,而且不留余地地批评“中国人”。从历史上看,文章写的“中国人”,主要是台北的中国同胞,但是大陆的同胞也一样可以“对号入座”,这文章所讲述的确实是中国人的人性弱点,也诚然是中国文明的毒瘤所在。现在大陆又开始提倡“儒学”;这没什么不好,问题在我们还讲那“仁”、还讲那“义”、还讲那“忠”;千百年前孔丘先生如何定义这“仁”、这“义”、这“忠”;千百年后我们仍旧这样定义。柏杨先生说得有道理,我们的文化已变成“酱缸文化”。
现在,我们仍旧在一边骂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一边引进这些国家这些民族的技术,然后将这些技术贴上我们的标签,虽然口头上还是会说‘这些技术我们是从其他国家学来的’,但骨子里恐怕认为这些技术已经变质了——由其他国家传承而来变成我们土生土长的产品了。
我们比起八十年代,比起“大跃进”,比起“刚解放”现在要开明的多,从表面上看,我们正在逐渐的摆脱“酱缸”但骨子里真得变了吗?
柏杨先生笔下的“中国人”不爱笑;除了与朋友聊天或职业需要外,我在成都还很少看见大街上的人面带笑容,一团和气的。
柏杨先生说“中国人”将经历花在内斗上。西藏、新疆那么多数得出名字的反华组织首领有几个是外国人?当局又包容了几个?
柏杨先生说“中国人”缺乏同情心。成都人特别爱看热闹,请注意是“特别”,中国各地的人都爱看热闹。比如两辆车相撞了很快便围上一群人。他们是来帮助驾驶员的?不!他们是来看热闹的。什么是看热闹?就是该做的事不做。你看:冷眼旁观的有;议论纷纷的有;品头论足的有;瞎起哄的有;扇风点火的有;火上浇油的有;唯恐天下不乱的有;帮助伤员的没有;帮助把车辆移开的没有;打电话通知警察的没有;打电话通知医院的没有;文明规劝的没有(躲在人群中“文明规劝”的有);息事宁人的没有(在人群中“息事宁人”的有)。发展到网上看热闹就换了个名词叫“盖楼”,经常看见华文论坛上很多人把毫无意义的废话放在网上占“楼层”,就跟人看热闹一样,围了半天也没任何帮助,反而还会造成交通混乱。
柏杨先生应该感到宽心的是,现在的“中国人”不再“脏乱”。不过那只是因为他们重视“面子”确切的说他们重视的是“假面子”。像危楼可以入选某市“最佳楼”,要迎检了才开始打扫等等。
柏杨先生说得“恐龙式”人物,近年来每年都要出来露露脸,我也不屑去列举诸如“林局长”式的人物。
柏杨先生在书中常表扬美国,我知道美国没有他说得那么好,但是他书中的美国人的言行举止确实我们中国人学习。柏杨先生说自己“崇洋,但不媚外”。在我看来,柏杨先生既不崇洋,也不媚外。向好的方面学习,本就是人类共有的常识,却不知哪位先生小姐吃饱了没事干,发明了一个词——“崇洋”。我翻了这么多书,都没看见“崇中”,既无“崇中”又何必说“崇洋”呢?洋人也好,不是洋人也好,都是人。是人,我们就应该学习其好的方面,摒弃其不好的方面。说“崇洋”的人,往往是“奴性”太重,所以一定要认为“洋人”和我们不同,要么高我们一等,要么低我们一等,真是笑话!
时间有限,感悟暂时就记到这儿。
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是本好书,很值得一读!好书啊!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3
我一直想看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尽管我对这本书不了解,但我仍然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我终于看到了这本书。以前,我读的是柏杨的《古国怪遇记》。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中国人的缺点,但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它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丑陋的中国人》小说版。这次,我终于读到真正的《丑陋的中国人》了。
我对中国人的印象,几乎也就是柏杨所总结的缺点:脏、乱、吵。尤其是对这个乱和吵,我有着很独到的见解。
在中国,人们往往特别喜欢窝里斗。只要有人,就要开斗。因为嫉妒,因为想往上爬,因为想对付自己讨厌的人,结果拉人入伙、污蔑攻击……导致一个集体里的人心不能齐,不能抛弃一切成见精诚合作。如果人心不齐,自然会乱套。时间一长,再庞大的一个集体,也会被这些只顾着窝里斗的蛀虫啃得不成样子。我没有别的例子,就说我们百度贴吧的事情吧。本来很好的一个贴吧,硬是要分成各种流派。而且,各个流派吵架的时候,外界的人也来趁机捣乱,把我们贴吧弄得一团糟,成了一个大酱缸。最后该走的都走了,吧主们又嫌人数不够。不管好人坏人,阿猫阿狗,能遇到的人就要拉进来。由于这些人良莠不齐,时间长了,又开始斗。最后自然是一团糟糕。而且,最可气的是,这些人吵的还不是真正的学术问题。不是吃饱了撑的找事,就是为了排挤异己,以学术之争为幌子,使对方待不下去。这样的一个群体,能有大的成就吗?
还有,中国人特别喜欢传闲话,讲别人的一些八卦,这是我最讨厌的事情。中国人一旦喝多了酒,或者在聚会这种特别欢乐的场合,就开始讲一些八卦助兴。我认为,这种事你就不应该去打听。即使你知道了,那也是别人的私事,不该拿出来说。试想,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你的一些八卦拿出来讨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将心比心,恐怕你也不愿意吧?既然不愿意,最好也不要说其他人的闲话,免得闹出不愉快。
看到柏杨的文章后,我深受启发。本来,在我们的历史群英汇里,有一个我特别讨厌的人。我本来想和他一斗到底,但是我现在不想了。因为,如果我们进行窝里斗的话,势必影响到其他人。我们贴吧窝里斗的时候,我就在一边看着束手无策。这次,我不想再让悲剧重演了。我反省,我为什么想和他斗争?因为他的学术观念吗?他的学术观念怎么样,和我没有关系,我似乎不必和他斗。因为我想扬威立万?也不是。我既然能够凭着我的历史知识在群里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自然也不用在他的身上耍威风。因为我嫉妒他?我们的水平最多是不相上下,我没必要嫉妒他。因为我想排挤他?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我们的观点不同,所以我想排挤他。而且,我在这个过程中,也使了很多不正大光明的手段。读了《丑陋的中国人》之后,我真正地后悔了。我突然发现,我这样做就很丑陋。以前我总是以正义自诩,现在我才看到,中国人脏乱吵的本质已经渗透到我心中了。也许,这是必然的。但是,我既然将来还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就必须要改掉这些习惯。也许,我不能成为太伟大的人。但是,即使做一个平凡的人,也不应该在道德上有所亏损。而且,千百年来能够成名、被后人顶礼膜拜的人,哪个在人品上有问题?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4
读了这《丑陋的中国人》文章,做了反省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读书,就是在心里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标杆,以便反省自己的错误。一个人如果能经常反省自己的错误,经常改进自己的错误,那么他就是一个好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一定每天只反省这三点,但也要反省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更好地进步。恰如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一样。尽管他挑剔中国人的缺点,尽管他的文章使无数中国人汗颜,但是,他心中最爱的还是自己的祖国,还是自己的国人。他也知道,只有知道自己的毛病,才能继续进步,所谓“知耻而后勇”。而我,也明白这个道理。
想起了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篇文章。鼓励,是为了让人们有前进的勇气;批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其实,我们光知道毛病也是不够的,还要改正毛病。柏杨说,中国人总是掩盖自己的毛病,而后再因为掩盖以前的错误犯下更大的错误。我认为,这是一句至理明言。死要面子的结果是活受罪,只有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端正态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有更好的前景。
今天看《丑陋的中国人》,的确得到了很深的启发。不只是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更多的启发是来自于自己的反省。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每天都能做一次反省。如果每天都能够反省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也就不用攒在一起改正了。每天改正一个小毛病,过了一年,你会发现自己的精神面貌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往往都注重不到这种变化,但这种变化却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尤其在道德方面。从生到死,谁能没干过亏心事,没昧过良心?但是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正视、能够承认、能够改正这些缺点。人的生命是在改正错误中一次次得到升华的。
手从键盘上停下来,突然联想到了历史。为什么我们总是要重视历史?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宁可不注重眼前的事,也要把历史记录下来?其实正视历史也是一种反省。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课本上记载的那些故事,当然和我们无关。但是,在我们读史之时,也往往能得到很多借鉴。反思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主要有两个好处。第一,就是能够让自己懂得如何处事;第二,就是给自己立一个道德的标杆,把自己同历史上的人物比较衡量。这两件事,又可以说是一件事。只有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5
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本书,一直没有机会买到,以为大陆会禁止出版,好在偶然在当当发现,当即下了定单。书到手第一个借来,几天就看完了,是我读的最快的一本。
读后感拖到现在才写,皆因惰性使然。看来真正彻底改变自己身上的劣根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我是对照着自己,还有身边的人和这个社会来读这本书的,每读一页都深刻赞同,并佩服柏杨先生的洞察力和敢说敢做的精神。
我本身是有点愤青的,因为看到身边太多不平事和太多的问题。有时也常常感叹,但是又能怎样?只能自己尽力为之,希望可以做好自己,影响身边的人。象一个朋友说的那样,我们从自己作起,尽力影响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无憾。
书里提及比较多的是中国人的内斗,虚伪,自私,浮躁,不团结,以及没有规则,缺乏诚信。这也是我个人观察和思考得到的,所以我一直致力把纯粹塑造成一个和谐,简单,真实,团结,象家一样的团队。我知道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要实现决非一朝一夕。
借助柏杨先生的观点,其实可以排遣一下我内心的积郁。也大致分析一下国人身上的问题。当然,我也是国人,我的问题就不少,拿自己开刀是最好的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