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感悟500字

时间: 巧绵21291 分享

  明朝那些事主要讲述了明代时候的纷争,是一本好书,以下是读后感5篇,欢迎参考。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

  我在班上换书的时候,换到了一本有趣的书,《明朝那些事儿》,我立马翻开了这本书,开始津津有味地看着。

  这本书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严嵩和徐阶还有聂豹。严嵩是一个喜爱拍马屁的家伙,而且奸诈无比。徐阶和聂豹则是勤奋好学。

  这本书讲了在内阁里发生的许多战斗,战斗不是指别的,而是指为了利益和地位而发生的内阁内战。

  严嵩原本不是一个贪官,但是在原则还是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并获得了一个光荣的称号“明代第一奸臣”。但是,这场战斗最终还是严嵩输了,他最后是被一个熟悉的老乡—徐阶给剥夺了全部财产,被赶回老家,靠沿街乞讨维持生计,受尽了大家的白眼,最终,他在一片荒野中就这样悲惨的死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无论在明朝还是现在,都不能当一个贪官,不要为了利益而放弃尊严,否则,你就会沦落到明代第一奸臣—严嵩一样的下场。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

  不知不觉中,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于是,我就成为了当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又一个“粉丝”。

  这本书,从朱元璋起义开始讲起,用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朱由检自杀为止。事实上,这本书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径。我知道这不太好,但我还是相信当年明朝的实力的。

  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后,我都会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炉”。我很欣赏当年明月这种写作风格。要不然,我这个区区六年级的学生怎能看懂?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开公司,经营不善就会破产。但人家破产可以重来,一个王朝“破产”,估计“老板”生存的可能性为零。就像大结局中的结束语: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因为如此,我也不想当皇上。万一哪天国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样,岂不完蛋?还是共产主义好啊,有得选举,能力不好不用你当,当个老百姓活得实实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祸从口出”的问题。想唐伯虎当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举交卷后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必中会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则被逐出考场。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哪天随便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会毁了你。所以,当心啊!

  最后,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有,但不是指这个。死而无憾,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写完了。我知道仅凭这篇文章,是不能表达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还是要写,因为,这是对我的一种满足,仅此而已。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

  封建社会,宫闱斗争激烈,朝代演变是历史的规律。明朝兴衰。发生了种.种事情。从这本书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这部书是石悦写的明朝“通史”。这书讲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当时的十七帝王王公权贵还有小人物的争权夺位的斗争进行了全方面的展示,充分的体现出了当时政治场面。

  第一部中写的是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命运,他的生活贫穷困苦,没有任何的依靠,但他一路招兵买马,领导着一群起义军历尽了千辛万苦,在战月当中一次次的从死神的手中挣脱,掩埋战友的尸体后依然继续战斗,一直坚持着,最后推翻了元朝——蒙古铁骑的时代。

  朱元璋驾崩后孙子朱允继承皇位。接着朱允的四叔朱棣又起义,用武力推翻了朱允,朱允在位仅仅——四年。

  第二部它讲到郑和七下西洋,修撰《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南安等,后来永乐帝朱棣于北伐蒙古归来的路途上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大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而导致了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但又幸亏忠臣于谦奋力救回了明朝帝国,但随即又有两位皇帝争夺王位的“夺门之变”后都被害身亡了。

  读了这本书以后,首先我认识到了封建社会。他们为了争夺皇位可以六亲不认,不择手段,兄弟父子之间可以自相残杀,但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忠臣义士。其次我感觉到我们需要很好的熟读史书了解历史,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知道历朝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4

  薄雾在梦境中散开,一切都变得清晰可辨。耳边传来古老的钟磬之音,辉煌的大明王朝展现在我的眼前。城外,烽火连天,狼烟四起;城内,宁静安详,静谧幽深。深宫大院尽处,只传来一串沉重的脚步声。他——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纵是一国之君,然而走近他,却不难体会到威信背后,那份悠然与不尽。

  崇祯的一生充满了崎岖坎坷,他的继位,更是在一种巧合诞生——先兄朱由校无一子嗣,万般无奈与仓促之下,年仅15岁的他只好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皇位。他的继位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本应是大明王朝的希望——崇祯在位十七年,日理万机,财色酒气全无。他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马不停蹄地工作着。然而,历史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乃至于整个国家都走向灭亡。先兄的昏庸执政,使崇祯面对的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此时的他,内心该是多么矛盾啊!大势已去,他却能让国家坚持了十七年之久,已实则不易,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对勇敢与胆怯的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勇敢,并为国家的长久付出了心血,虽死,则无憾矣!面对这样一位皇帝,又怎能不令我折服呢?然而崇祯皇帝显赫的权力背后,却有着一个悲惨的童年。奸臣的满口胡言,使他受尽排挤、压迫和虐待,也使他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和善良的秉性。十五年的沉默,终于在登基的那一刻冲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奸臣,使朝代焕然一新。国家统一的梦想似乎指日可待,但却被他自己毁于一旦,实在令人同情。杀死袁崇焕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以至国家再也没能力与清兵抗衡。如果历史可以倒流,我真想替他收回处决袁崇焕的指令。然而,历史不会倒流,我也只能在心里做着这个美梦罢了。当“李闯王”进京的那一刻,崇祯视死如归。他平静地遣走身边的宫女、太监,然后和自己最忠心的奴仆在一棵古树上自缢而死。他走了,背负着“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带着一身未了的心愿魂归煤山。为坎坷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走近崇祯,体会一代君王背后的难隐之情;走近崇祯,感受灾难来临之际的那份坦然与从容;走近崇祯,学会勇敢地承担属于自已的那一份责任。带着对崇祯皇帝的敬仰,同情与惋惜默默地陷入沉思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5

  老友《明朝那些事》最后一部如约而至,我轻轻的打开扉页,细细的品读,走进历史,似乎又看到了袁崇焕悲惨的命运与挣扎。

  细思量:世事有定数,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凡事儿皆有因果。

  因:袁崇焕大权在握时,只因毛文龙不服其号令,便挥刀将其斩杀,实则是帮后金军解决了他们的心腹大患。后袁崇焕与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军交战,追而不击,却绕道北京城下,使皇城、皇权受危。于是,崇祯皇帝甚为不满。这就为袁崇焕的杀身埋下了祸根。碰巧也是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遭顶头风”。此时,袁崇焕又要求带兵进城休整,这下可点燃了他身死的“导火索”。崇祯暗道:“不好,这家伙功高震主,迟早要兵变,不如杀了省心。”

  果:于是,在京城危机解除后,崇祯批示:袁崇焕凌迟处死!可怜一代名将,含恨九泉。细细剖析,袁崇焕之死原因有二。

  一是,狂傲不羁。自持有尚方宝剑就为所欲为,斩杀皮岛总兵毛文龙犹如砍瓜。殊不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同时,他为了迎合上级(皇帝)的意愿,不求实际,夸下海口:“五年辽东可复!”皇帝很高心,朱笔一挥,封了他个史无前例的官职——督师,号令三军,六部统管,无条件配合。结果是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于是,老大不满了!可见“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谦受益,满招损,好弓也不能拉的太满,凡事都要留有余地,方便进退。

  二是,目中无人。后金军来犯,袁崇焕只追不击,故意示弱。却将战火引至皇城脚下,不顾老大的安危,无异于惹火烧身。他的老师孙承宗曾写信劝诫,让他在通州固守,可这个骄傲的学生尾巴都翘天上了,那里还能听的进师傅的话啊。可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综上,从袁崇焕之死可以看出:袁崇焕的失败都是源于他的性格,意气用事,狂傲不羁,目中无人。这样的人,注定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人物,只能惨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条经验教训:凡事应张弛有度,切不可随心所欲,尤其是要控制好情绪,免得误了终身!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相关文章:

1.《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

2.《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5篇

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范文

4.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400字范文

5.《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范文

33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