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时间: 巧绵21291 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历史故事,当时掀起了一股明朝热。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仅供参考。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

  这两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这本书。这本书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从1320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中发生的事儿。在这套书第五部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张居正了。虽然他在政治管理方面赚了不少钱,非常自大,还把小皇帝视若空气。但是我还是很佩服他。

  第一,张居正虽然“无视”小皇帝,但他并没有用小皇帝的无知来搅乱朝政。相反,他用心教小皇帝,想把小皇帝树立成一代明君。

  第二,他当上首辅后,并没有祸害老百姓,更没有让那些贪官污吏为非做歹。他不怕报复,创立了“鞭法”和“考成法”,让明朝出现了国库充裕,边界安宁的现状。

  第三,张居正知道见好就收。而夏言、严嵩、高拱都没有在适当的时间退位,导致了他们惨痛的结果。虽然他没有成功“走人”,但他懂得抓住时机,没有沉于权力之中,是难得可贵的。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并把枯燥的历史写得生动,是十分难得的。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

  最近花了两周时间读完《明朝那些事》这本书,除了好还是好。

  读到这本书也是出于意外并不是刻意的去读它的,当然,主要原因是这本书的点击率太高了,根本原因呢是我热爱历史,喜欢历史故事,比如全国正在热播三国演义 ,当然是新版的,我感觉拍的挺好,融合了小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一些事,还挺贴近历史形象的。当然,也有不少人说新版的不好,我想这应该是受了旧版三国与小说影响太深的原因吧!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使我从新认识了明朝这个存在了三百年的帝国,受益匪浅啊!匪浅……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

  读《明朝那些事》是在靖的推荐下,虽一直知道此书火爆,但从未燃起阅读欲望,因莫名之中就不喜明朝,让我如何读?若是讲唐朝那些事、汉朝那些事,我定早早追上了。

  不喜明朝原因很简单,总认为这个朝代过于残酷,剥人皮、悬尸头、廷杖都让人感到白色笼罩。季老先生不是说,总应相信人会越变越好的吗,可我总觉明朝是打压人性的善,却将人性的丑恶与阴暗搬到台前,把这些本应躲藏在阴暗中的恶灵,却在那个年代公开化、扩大化、极致化。虽然要求众生都按仁人、君子标准行事,未必可行;但“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表面态度仍需正名才好。明朝在“人权”的态度上,与汉、唐无法相比,这是历史的倒退。

  读此书之前,我对明这一朝的功绩,实在数典不出记忆深刻之处,似乎除了紫禁城,这个朝代就干了一件事——“勾心斗角”。在我固有的印象里,谈及明朝政治,其斗争不可谓不激烈,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者们穷尽一切阴毒手段,完美展现人性丑恶;在经济上,明朝抑制商业,将宋历经千辛培养的“资本”苗圃摧残殆尽,这成为中国后世经济发育不良原因之一——先天不足啊,以此看来,这也是一种退步。

  但我也并非对明朝的贡献一无所知,发达的航海技术和举世闻名的紫禁城,这是我仅能说出的两项题目。明朝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促使航海技术得到发展,但此项行业未能持续,否则马尾海之战、威海卫之战不至于输的狼狈不堪,这不过是一项夭折的产业。如此理顺下来,可夸扬的只剩紫禁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了。

  现在已读完第一部,对明朝的功绩又有新认识。第一次知道原来朝鲜的名字是朱元璋给起的,为“朝日鲜明之国”之意。也许我现在知道,显得有点弱弱的,但是确实才知道。

  再则,所学专业促使我需了解史实,但二十四史也并非部部要读,于是在懒惰的趋势下,自然而然忽略明朝。但是上个月见靖,他推荐此书,况且并非史料,又早闻此书甚火,应不会离我胃口太远。

  于是展开架势,读将起来。很快被作者文风吸引,确实印证了作者说的“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这句话的核心内容在高校内早已展开过讨论,记得读书时,有三次听及此言。

  第一次,是一梅老师在历史文选课上,她说对初学史之人,就应深入浅出的引导,否则生涩的资料会让人立刻失去兴趣,但现在高校内的老师,被职称及论文所困扰,只有发表专业论文,才可聘得职称。这样就没有老师愿意要花时间写上一篇科普性文章,因为那东西不能成为聘职称的筹码,所以无人肯费心思做这些事。但梅姐说,她是想通了,即使不能聘上职称,也要为自己的心愿做上一次这样的事,所以有《中华古诗文名篇诵读》出炉。

  第二次,是在中国古代史的课堂上,由陈峰老师主讲宋、明史,他亦提到历史本是鲜活的,且也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写出了《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研究》,书中文法生动,但终是一本以研究为目的,为聘职称而下的筹码。

  第三次,是在和师兄、师姐的讨论中。我们院有个学生刊物叫《望族》,当时在全校都颇为流行,我哪会也是这个社团的主干力量,这个社团常有讨论活动。在某次讨论中,我们主编(何赞,湖南人,考古学,真正喜欢的是新闻,货真价实的人才),认为历史是可以写的生动的,但历史系的师姐坚持,写史怎么可能生动?历史和文学是有差距的,除非是胡扯乱侃的野史。我当时赞同主编意见,但我的确也不知道怎样写、怎样构思才能让历史生动。

  读了《明朝那些事》后,发现真的有人做到了,真的是个神人那。若是何赞同学当时励志要证明“历史可以写的生动”(这是他的原话),我相信这位人才肯定也能做到吧。总之我在生动的描述和诙谐的讽刺中,开始阅读被人总结后的明史。

  作者笔锋幽默犀利,在文中营造出许多有趣气氛,即能看到武侠小说常用的侠客式描写(如: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面露轻蔑之色的和尚,沉默良久,突然大笑!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久久不去。住持大惊失色,朱元璋站起身来,缓步走向住持,突然抽出腰间宝剑,将剑架在他的脖子上!住持再也掩饰不住,惊慌失措,颤声说道:“你想干什么,如要钱财,可以给你。)”,也能感受现代人的冷幽默。(如:这就类似现在开口问学历,他是北大,我是清华,您呢,总不能说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吧。)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不似传统史书中尽量避开感情色彩,反而是尽显喜怒哀乐,但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仍然保持了读史的科学态度,利用了分析史料的科学方法。也就是说作者的分析过程应该是严谨的,是科学的,但最终为大家展现出来的结果是生动的、鲜活的(如:对岸的陈友谅也在沉思,但他考虑的却是另一个问题。从自己参加起义开始,脑海中似乎就没有信义这两个字,为了走到现在的位置,我杀了很多人。倪文俊赏识我,提拔了我,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杀了他。赵普胜是个老实人,对我很尊重,把我当兄弟看待,我杀了他。徐寿辉把权力让给我,只想活下去,我杀了他。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不是吗,心黑手狠才能取得胜利,因为在你弱小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我相信我所做的没有错。为了今天的权势和地位,我不稀罕什么名声,让那些道学先生骂好了,手中的权力和武力才是最重要的。我背叛了很多人,他们不再信任我,随时可能背叛我,但只要我拥有最强的力量,我就能控制一切!)。

  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认同感,是相似性的那种认同感,将白话文口语化的相似性,大有一副平时神侃的状态。这样的神人到底是谁呢?《明朝那些事》作者:当年明月,1980年生,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海关公务员,可谓80后草根族。

  难怪了,80后吗,还是草根,同类啊,说话最重内容,不讲方式,怎么高兴怎么讲。上一辈说这是目无尊长,不懂礼数,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人人平等的时代,尊重是放在内心的真诚,不在举手投足间的虚伪。看到石悦的资料后,我有点偷乐,因为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坚定了我的某些看法,80后就是80后,在细枝末节的礼数上、规矩上,不需按照60、70的脚步走,我们有我们的成长背景,80后需要不同的标签。

  第一篇读后感,有点长,后面会短些。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4

  在读《明朝那些事儿之前》我特意去网上搜索了下此书的资料。《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历史故事,当时掀起了一股明朝热。作者本名石悦,他花了3年时间在论坛上连载完这本书,边写作边将其集结成书出版发行,该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7本。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第五卷《帝国飘摇》是续第四卷《粉饰太平》中皇帝潜心于道行,首辅严嵩致力于专权和贪墨导致财政匮乏空虚,大明身处于危机之中。于是开始了内争和外战,首先交代了徐阶通过明争暗斗成功铲除了严嵩,而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陆续开创大明中兴之世,并拯治吏治腐败,实行财税改革,推行万历新政,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事局面,可他们最终的结局终是悲惨。他们虽勾心斗角,心狠手辣,但大多都是为朝廷尽心尽力。

  外战即是援朝抗日战争。外战同样精彩,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杀声震天,名将们一一登场。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在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都充满活力和朝气,让那一个个名字不再是刻板的字符,而是活生生的真人,看过的人没有人说不喜欢读这本书的,也许是文风的关系,读起来一点不嫌累,但更重要的,它的内涵在深深的吸引着我。 觉得佩服至极,读了一星期就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之外的道理。

  在朝廷上的明争暗斗,无论忠臣还是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勾心斗角,一步错步步错。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有的只有利益。但在重头boss——皇帝的圣旨人人都如蚂蚁: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幸好我活在21世纪中,不用过得如此提心吊胆,步步为营。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5

  说实话的,我这人没有什么爱好,就喜欢看100%绝对课外性的书。不知不觉中,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于是,我就成为了当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又一个“粉丝”。

  这本书,从朱元璋起义开始讲起,用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朱由检自杀为止。事实上,这本书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径。我知道这不太好,但我还是相信当年明月的实力的。

  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后,我都会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炉”。我很欣赏当年明月这种写作风格。要不然,我这个区区六年级的学生怎能看懂?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开公司,经营不善就会破产。但人家破产可以重来,一个王朝“破产”,估计“老板”生存的可能性为零。就像大结局中的结束语: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因为如此,我也不想当皇上。万一哪天国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样,岂不完蛋?还是共产主义好啊,有得选举,能力不好不用你当,当个老百姓活得实实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祸从口出”的问题。想唐伯虎当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举交卷后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必中会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则被逐出考场。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哪天随便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会毁了你。所以,当心啊!

  最后,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有,但不是指这个。死而无憾,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写完了。我知道仅凭这篇文章,是不能表达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还是要写,因为,这是对我的一种满足,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

1.《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

2.《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5篇

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范文

4.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400字范文

5.《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范文

33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