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2笔记(3)

时间: 慧良1230 分享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表现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

  (3)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4、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发起救亡图存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短暂的春天

  1、时间

  民国初期(1912——1919),一战期间

  2、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表现

  (1)厂矿企业增多,扩建企业(规模扩大)。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2)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和实业团体,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4、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

  1、时间

  1927——1949(国民党统治时期)

  2、阶段

  (1)较快发展(1927——1936)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2)遭受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

  原因: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

  原因: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恢复: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落后。

  (2)时间:1953——1957

  (3)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

  (2)内容:①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3)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4)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纠正失误

  (1)措施: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人混乱。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内容:

  (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经营方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基层组织: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城市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次大召开。会议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成就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

  1、过程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

  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发展

  深圳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1992年,五个经济特区发展迅速。

  4、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秦皇岛、大连、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北海、湛江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决策: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3、意义: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标志着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840鸦战-1949新中国建立】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着

  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2)饮食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房

  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3、社会风俗的变化

  (1)原因: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表现: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

  1、新中国成立后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社会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3)物质生活: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床、饭桌、椅子等必需用具。

  (4)生活水平: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以后

  (1)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衣着: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3)饮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4)住房: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5)休闲: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1、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5)20世纪90年代,国家更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6)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公路

  (1)新中国成立前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人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2)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1957武汉长江大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3)改革开放后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汽车的不断增多,使城市道路更加拥挤。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政府除加大路网建设外,还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

  3、水运

  (1)列强垄断水运局面: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打破: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后来,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3)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则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4、航空

  (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4)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5)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这些限制,乘飞机出行的人越来越多,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2)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3)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也在各地陆续开设。不过,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2、电话

  (1)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3)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4)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讯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5)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作用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高中历史必修二2笔记相关文章

1.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汇总

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3.必修二历史知识归纳总结

4.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5.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二2笔记(3)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原因 (1)甲午中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笔记

    高一的历史考试接近期末的时候,大家不可能再把整本书在看一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重点知识复习一遍。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 高中历史必修一1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一1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一是高一学的知识,在期末考试来临的时候是不是后悔平时没有认真做笔记呢?没关系,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1课

  •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必修一历史是学生踏上高中的校园刚接触的第一次历史,学好就很重要。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第一单元:

  • 高中历史 汉朝知识点
    高中历史 汉朝知识点

    历史之西汉概述: 西汉(前202年8年12月),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相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

76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