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详解

时间: 淑娟0 分享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产生国家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几十个历史时期,那你知道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详解_中国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详解

古代历史故事(一)

奸臣误国

楚国太子建在郑国被杀,建的儿子叫胜,当时正在吴国。楚国的令尹子西想召他回国,沈诸梁闻讯,前来求见子西,问:“我听说您要召王孙胜回国,您是想要启用他吗?”

子西答:“我听说胜这人刚直不阿,勇猛无比,我想让他戍边守疆。”

沈诸梁说:“我听说此人心胸狭窄,狡猾诡诈,而且一心只记着要报父仇,就不会以善去恶,修其德行,仅想报私仇就无心为国事出力。若请他来而不宠信,会召来怨怒;若宠信,又会助其贪欲,假使国家边境遭到挑衅,他一定不会固守。我听说国家将败之时,朝廷内定有奸臣掌权。一个人谁没有毛病呢?是聪明的人能够及早地避免它,因个人旧怨而灭宗亡国的人,才是国家的真正隐患。关起门来尚且要警惕他来,假若去召他回来,则亡国之日不远了。”

子西不听沈诸梁的劝告,固执地召胜回国,并命他戍守边境,尊称为白公。后来他打败了吴军,狂妄的要求以军事演习来祭功。此后又制造叛乱,劫走楚惠王,并公然在朝廷上杀死国家重臣子西、子期,夺得楚国政权。

知子莫若父

陶朱公范蠡还住在陶时,曾生了一个小儿子。等到长大成人后,陶朱公的二子因杀人,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

于是准备齐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探视。但大儿子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

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

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庄生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

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以廉洁耿直为标榜,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师视之,非常尊重他。

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朱公,以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朱公长子。

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企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

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

庄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

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当陶公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是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

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弟弟,不是见怪,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古代历史故事(二)

商鞅变法

战国七雄

进入战国时期后,诸侯列国的征战更加剧烈。这时期的东周王朝已经完全失去了统领的天子之位,东周以一个国力羸弱的小国存在着。经过不断的分裂、结合,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这些强国,各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相互间进行攻击或防御的战争。战胜国扩大疆土,战败国被削地或者是被吞并。七个国家的分布位置为: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北有燕国;中部是韩赵魏三国,赵在北,魏居中,韩魏最接近秦国。

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姓公孙,名鞅,卫国(国都濮阳)国君之妾所生。

因他是卫国人 ,又名卫鞅;后被封于商,故名商鞅。

在秦国当丞相十年,极力变法,成绩卓著,是我国古 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商鞅曾受李悝、吴起等人的思想影响,从小就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治国之道,立志改革。

他 曾在魏相公叔痤府上做家臣。

公叔痤病危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继任魏相,并建议,若不 用商鞅就杀之,决不能让其离开魏国, 否则将会误魏江山。

魏王把此话当成病重呓语,未 予采纳,不予重用。

后来,商鞅离魏去秦。

秦孝公接见了他,商鞅就向他说明自己的治国道理。

一开始,孝公对他所说的内容一点也不感兴趣,商鞅走了,孝公就埋怨介绍商鞅的人,后来 ,商鞅又去向孝公说了治国的道理,秦孝公仍然提不起精神。

但是后来商鞅给秦孝公谈以法 治理国家,一下说到他的心坎里,他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 都不觉得疲劳。

孝公为商鞅所说动,决定在国家实行变法,改变原来的法令,推行商鞅颁布的新法令,任命 商鞅为国家的重要官员。

要改革就要触及到各种利益,这次变法首先触动的就是那些富人和一些达官贵人,有许多大 臣就在孝公的面前进言,要他慎重对待,不要听信商鞅那一套。

秦孝公这下子真是为难了,从道理上说,他认为商鞅的变法主张都是非常有见地的,他愿意 实行;但是从感情上说,他又觉得这一变法得罪了这么多的大臣,国家就不稳定了,他又不 敢实行这种变法。

他就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听听他们的意见,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我们国家现在 的制度是祖先传下来的,祖宗的家法怎么能变呢?”? 大臣杜挚说:“变法肯定会带来国家的不稳定,老百姓乱了 起来,那还了得!”实际上他们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利益。

商鞅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说现在的法是祖先留下来的, 那么哪一套法使得国家富强起来了?天下哪里有一成不变的 法,只有变法适应时势的发展,国家才能兴盛,才能成就我们的 霸业。

秦孝公听信了商鞅的话,坚定了变法决心。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改革旧的制度。

商鞅起草改革的法令。

商鞅认为国家富强就靠农民和战士,必须禁绝淫游食之 民,使举国上下专力农耕和为国而战,这是治国 的根本要领。

针对束缚和妨害生产力发展的贵族 制度和游食习俗,商鞅确立奖励耕战的方针,以 打击淫民为重点,一步一步实施改革。

第一,“修刑”,即改革刑法,取得变法的法 律保证。

他改“刑不上大夫”的旧法为“法不阿 贵”、“刑无等级”,从而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地位降同普通平民。

他又制定轻罪重罚法,即使 仅在街道上乱弃灰土,也要处以“黥”(在脸上 刺字)的重刑,以此加强了变法的权威,保证了 变法的贯彻实施。

第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商业、手 工业是“末业”。

为了扬本抑末,商鞅规定,凡是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凡是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者,没收为官府的奴婢。

商鞅的“崇本”、“抑 ”政策,意在发展农业,防止商贾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使秦民专力从耕织和战争中求富。

第三,禁止大家族聚居,建立什伍连坐制。

法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 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那些养着一大群吃 闲饭的人的贵族之家显然首当其冲。

同时按军事 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 十家连坐。

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 地上,不过因此就没人到处神游了,国家直接控 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

商鞅还取消了官禄世袭的原则,重新制定了以军 功为晋级原则的二十等爵制,以奖励耕战。

按照 新军功爵制,不论是谁,都须建立军功才能获得 爵位,获爵者依次定额占田,才可做官。

有爵是 良民,无爵是贱民。

奴隶作战勇敢,赐爵升为良 民;斩首一级,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农 奴一人。

努力农业生产,向国家缴纳粮食布帛多 的,也是军功。

弃农经商的,务农偷懒造成贫穷 交不出租税的,取消良民身份,罚做官奴婢。

至 于宗室贵族,没有军功,同样不得赐爵占田,世 卿世禄制度被废除。

这样,商鞅可以根据军功原 则和封建爵制,合法地剥夺淫民之田,奖励给有 功的人。

第四,推行县制。

商鞅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全国共建县41 个,首长由中央派任,直属国君,建立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它既加强了 对农民的统治,也增强了对贵族、淫民的打 击力量。

第五,商鞅在全国普遍地夺淫民之田,来奖 励耕战有功的新兴地主和农民,他把贵族的封疆 (大田界)、阡陌(小田界)全部打开,土地收归国 有;然后按军功爵禄重新分配,重划田界,强迫 贵族和普通农民一样平均负担国家的赋税,剥夺 了他们“不课不纳”的经济特权。

为了保证赋税 平均,商鞅同时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统一了度 量衡。

商鞅 拟好新法,就要公布了。

但是,怎样才能使人民 相信呢?经过一番考虑,他让手下的人把一根三 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宣布有能把它搬 到北门的,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不敢搬动。

他却接着又悬赏说:“有能搬去的,赏给五十金。

” 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五十 金,以示信用。

接着,他公布了新法。

这时候, 在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斗争更激烈了。

当时 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人多至千数。

太子的老师公 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

他们企 图用这个办法破坏变法。

商鞅说:“太子犯法, 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

”于是下 令把他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

从此 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

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 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把捕获的700多个违 法乱纪的坏分子押到渭水边上处决。

秦国经 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

在土地所有制方面, 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 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 面,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

秦国从 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 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 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秦孝公对商鞅愈加器重,封他为大良造, 并让他领兵去攻打魏国。

当时魏国的力量已经很 弱,秦军一到,魏军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下敌人多个城池,最后 一直打到魏国的都城,将都城也攻下。

商鞅凯旋而归,秦国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到路边欢迎他,由于 商鞅功勋卓著,秦孝公就把商等15个城市封给了他。

商鞅原来 不叫商鞅,叫卫鞅,因为这时他有了商的封地,他才叫商鞅。

过了几年,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及公子虔等合谋杀死商鞅。

商 鞅死后,秦国的改革并未停止,封建制继续发展,并不断地得到加强。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 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改革旧的制度,改变旧的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的上层建筑,这是时代的潮 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 里,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敢于蔑 视传统的势力和旧的习俗,积极投身于这场封建 制改革运动之中,并使封建制度在秦国取得胜 利,其历史功绩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商鞅变法的成功,除了客观条件之 外,在主观上有两点给我们以启示: 首先, 商鞅有创新的精神。

商鞅从小就受法家思想的影 响,但他在秦国主持变法时,并不是完全照搬李 悝的主张,而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的。

如耕战政策, 当时许多政治家都在各个诸侯国实行过,然而只 有秦国的效果特别显著。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 因,就是商鞅能够从秦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 出奖励军功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因 此,改革很有成效。

古代历史故事(三)

秦灭汉兴

秦朝末年,各路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力量,这就是刘邦和项羽的队伍。他们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阳,谁就在关中称王。结果,刘邦一路避开秦军主力,专走偏荒的小径。这样,刘邦没有打过几场硬仗就已经兵临咸阳。秦王子婴没作什么反抗就投降了刘邦。于是刘邦就先占据咸阳,控制了函谷关。项羽一路上沿黄河流域进军,这是进攻关中正门的路线,一路上坚城固垒随处林立。尽管项羽数十万铁骑以摧枯拉朽的声势,攻城破寨,所向披靡,但是,连续不断的大仗硬仗,显然阻碍了项羽的行进速度。等到项羽来到函谷关前,发现早被刘邦抢了先。

项羽因此非常生气。他想我有40万大军还没称王,你10万人马居然称王啦!于是要找刘邦决战,杀进关中。项羽的一个远房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听到这消息,他连夜跑到刘邦大营告诉张良,劝他赶紧离开。张良不愿背叛刘邦,经张良介绍,刘邦热情地接待了项伯,并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劝刘邦亲自去向项羽解释、道歉,以避免这场大战。

第二天,刘邦带着100多人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赔礼道歉,解释说他根本就没想过什么称王关中,有项羽立下如此功勋,这关中之王非项羽莫属。他不过是一时幸运能够先项羽一步进入关中罢了,但他只是替项王守着关中大门,不可以让其他诸侯乘虚谋抢了去。项羽一听气就消了大半。他的谋士范增曾劝项羽在酒宴上除掉刘邦,项羽也同意了,早在宴会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约定项羽一举杯,就立即动手。可是在宴会上,刘邦对项羽态度谦卑,处处陪着小心。项羽性情耿直,不善权谋,早被刘邦哄得心花怒放,哪还记得要杀他的事情!

虽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都视而不见,没有反应。范增眼看没按计划进行,就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找出来说:“项王太仁慈了,可是刘邦不能不除。你快进去借舞剑为名,趁机杀了刘邦。”项庄回来便到宴会上敬酒,并请求让他舞剑助兴。只见剑光闪闪,项庄越舞越靠近刘邦。项伯一看情势不对,就对项羽说:“一人独舞,兴致不高,让我和他对舞吧!”项伯也拔剑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刘邦,使项庄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张良看到这种情况,赶忙出去对刘邦的武将樊哙说:“现在项庄舞剑,他的用意就是要杀沛公啊!”樊哙一听,立即拿起武器,闯到宴会上。他不惧项羽的英勇让项羽十分欣赏,项庄舞剑一节就这样被樊哙搅过去了。又过了一会儿,刘邦借口去厕所,悄悄溜了出来,张良告诉他快回大营,否则性命不保。刘邦赶紧带了樊哙等几个贴身护卫,丢弃车乘马匹,徒步从小路逃回了大营。张良留下,等刘邦走远了才再次进大帐献礼,说刘邦一时身体不适,先回去了。项羽不以为意,范增大顿手足,哀叹项王气数就此去了。

果然,鸿门宴之后,逃得性命的刘邦终于在垓下之战中逼死项羽,取得了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

张良献计夺骁关

张良,字子房,今安徽亳州人。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他聚众起兵反秦,后依附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曾为刘邦出了不少好主意,他建议刘邦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劝刘邦不要立六国之后为王,主张刘邦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当时,刘邦一面下令做好加紧进攻武关的准备,同时请张良前来密商有关入关的事宜。张良向刘邦提出应先派遣一人,潜入关中,为刘邦入关进行游说,以为内应。张良向刘邦推荐了一位魏国人名叫宁昌,此人胆大机敏、善于应变,刘邦十分赞赏这一举措。

天亮,刘邦的大军向武关进发。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85里,是秦关中的重要门户,也是东西交通的枢纽。但这位武关守将,西望咸阳,赵高专权,滥杀王公大臣,二世昏庸,耽于声色犬马;东望中原,王离败、章邯降,大势已去。眼看刘邦大军骤至,守关的残兵败将根本难以抵御。再加上风闻刘邦一路上仁厚信义,不杀降官,便干脆打开关门迎入了刘邦。

刘邦万万没有想到,一座雄关就这么兵不血刃地攻了下来,眼看前面就是骁关,便下令督促大军直进骁关。

张良忙对刘邦说:“沛公切勿急躁,武关虽然得手容易,若不加强防卫,项羽大军随后就到,你能抵挡得住吗?”

刘邦恍然大悟:“子房以为应该如何防守?”

张良说:“现在就是要关门谢客,立即加固关防,使它固若金汤,并派重兵良将镇守,以拒各路诸侯于关外。这样,沛公便可以领兵从容击杀秦军于关中,直捣咸阳,何愁暴秦不灭?”

于是刘邦依照张良的计谋,令士卒加固武关,并派一员得力的将领守关,才驱兵来到骁关下。

扎营之后,刘邦带着张良等一班谋士,前往观看地形。这骁关在关中蓝田县境,故又名蓝田关,气势雄伟,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有重兵把守,绝非武关那么容易攻下,张良建议干脆退守武关,以观望东西两面的形势。

然而,刘邦深深明白,滞留武关无疑是坐以待毙。

他请来张良,决心强攻骁关,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张良告诉他不可!并分析说:“《太公兵法》告诉我们,战当然要靠勇气才能取胜,但也不是单靠勇气就能够取胜的。骁关,固若金汤,子婴把他全部赌注都压在了骁关。骁关一破,他即成为瓮中之鳖,因此他不得不拼着性命死守。更何况秦兵还十分强大,并没有到不堪一击的时候。因此现在先不要忙于进攻,可以派兵在骁关对面的山上,遍插沛公旗帜以为疑兵,让他们有如临大敌的感觉,先摧垮他们的士气。另外,现今秦将眼见秦大势已去,灭亡在即,早已斗志涣散,各谋前程,可以派郦食其和陆贾等善辩之士,诱之以利,晓之以理,暗中联络,以为内应。这样,何愁骁关不破!”

于是,刘邦派了郦食其和陆贾,带了黄金珍宝,暗中去拜见守关秦将。这些将领果然早已人心惶惶,都愿与刘邦讲和,这使刘邦去掉了一块心病。他问张良:“现在攻打骁关没有问题了吧?”

“我以为条件还没有成熟。”张良答道,“郦食其和陆贾虽然买通了个别将领,但是还应该看到,秦军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关中人,他们的父老和妻室儿女都在那里,他们决不会让别人攻进他们的家园、杀戮他们的亲人,因此,他们一定会奋不顾身地抵抗。与其和他们拼杀,还不如等到他们松懈疲惫之时,迂回包抄,前后夹击。”

于是,刘邦率主力绕过骁关,悄悄翻越蓝田东南25里的蒉山,突然出现在秦军背后,在蓝田的南部大破秦军,并进一步占领蓝田,这样骁关的后路被切断,前后夹击,不攻自破。

这样,关中大门洞开,秦都咸阳已无险可守。刘邦10万大军压境,破咸阳如探囊取物。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他10年征战统一的国家,又苦心经营了10载的强大帝国,在他死后不到3年,倾覆的时刻就这般迅速地来到了。

古代历史故事(四)

见微知著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叹说:

“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以白玉为门的琼室,再搜罗珍宝和奇禽异兽充塞其中。同时在鹿台旁注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以供纣王取乐。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病榻论人

春秋时,齐桓公由于有贤相管仲的辅佐,曾称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说:“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话教诲我吗?”管仲说:“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这些人。”桓公说:“易牙用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

管仲说:“如果他对自己儿子都很残忍,对君主怎么能好呢?”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预知人的死期,能治疗我的顽疾,难道不能信任他吗?”管仲说:“死生由命,顽疾是身体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靠常之巫维系健康,他将会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齐桓公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他父亲死了他都没去奔丧,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人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桓公认为管仲话有理,便坚决地答应了。

管仲死后,齐桓公便驱逐了这四个人。但四人走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寝,更没有心思上朝理政,且旧病复发,着实难受。但由于管仲当初有言在先,所以也就强忍煎熬坚持了下来。

又过了三年,桓公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说:“仲父的话也太过分了,此四人有益于我而无害于国。”

就又把他们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谣说:“桓公将在某日死去。”于是易牙、竖刁、常之巫勾结起来发动政变,把桓公的宫门堵塞住,不准任何人进出,并在宫外筑起三丈多高的围墙,且断绝了他的饮食,最后把桓公给活活饿死了。

齐桓公临死时,流着泪叹息说:“唉! 恨我当初没听仲父的话,以致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仲父真是圣人啊! ”

古代历史故事(五)

楚王问鼎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合纵连横

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车同轨、书同文

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燕、魏、魏、楚、齐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鸿门宴

指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起义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

项羽在宴会上欲杀刘邦,但刘邦成功逃脱。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都发生了重要影响。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霸王别姬

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败,大败汉军。

范增不允刘邦求和,刘邦离间项羽、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权宜之计,后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详解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详解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简介

中国古代历史的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大全

中国经典古代历史故事

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详解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产生国家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几十个历史时期,那你知道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有哪些吗?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详解_中国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中国经典古代历史故事
    中国经典古代历史故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衍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历史故

  •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简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简介

    中国古代史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

  • 中国近代历史简介
    中国近代历史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180多年的历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

  • 历史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485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