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借物说理写好哲思散文

时间: 巧绵20 分享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我们会对生活、对自然界进行思考,当我们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思考时,就成了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哲思散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借物说理写好哲思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借物说理写好哲思散文

哲思散文,是具有哲理性和思辨性的散文。阅读一篇优秀的哲思散文,如同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对话;写一篇优秀的哲思散文,是我们对生活的反思、对未来的期待、与自我的对话。而我们假借自然与生活表达思想的过程就是借物说理。

那么如何运用借物说理,写好一篇优秀的哲思散文呢?英国作家劳伦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让我们跟随他的作品《鸟啼》来学习吧!

一 意象选择:真、新

借物说理,我们首先要找到能够承载我们思想的“物”,也就是选择适合的意象。我将哲思散文意象选择的法则概括为“真”和“新”。

真———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往往源于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无须经过思考就能得出的感悟,因此选择的意象必须符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如此一来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新———意象应有一定的新意,而不能是大多数文章频繁采用的那种,比如树木、大雨等。

请看《鸟啼》中的这段文字:

严寒持续了好几个星期,鸟儿很快地死去了。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突然间,一个清晨,变化出现了。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黄昏时,从河床的蔷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血衣”在人们的认知中代表着死亡、绝望,而大海、太阳、鸽子则代表着生命、激情、活力。罗列这样两组意象,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一下子就能被读者感知到。而“血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它也并不经常被用在文学作品中,这样一幅画面就有了劳伦斯的特点。

请看一位同学的文字:

窗外是瓢泼大雨,雨点毫不留情地砸向地面。那棵树,不知在那里立了多少年,也许是几百年,还可能是几千年,似乎早已习惯这恶劣的天气。那片几天前刚抽出的嫩叶,带着淡淡的新绿在风雨中飘摇。

这段文字很美,但是大雨、树、嫩叶这几个意象太过常见,缺乏新意。

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尝试描写那些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事物”,写出自己独一无二却能引发读者共鸣的文字。

二 由物到人的思想升华

在选择了合适的意象后,我们就要开始说理,这就是由物到人的升华。我们通读《鸟啼》一文,可以将文中思想升华的方法分为两类。

嵌入式。

“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在这些语句中,作者用一两个词语赋予意象超出本身的意思。海上飘来的是“春风”,在作者笔下就成了“温暖和慰藉”;大地处于“冬天”,在作者笔下却成了“在束缚中”。这些嵌入句中的词语,不断提示读者文章的思想内涵,最终达到了引导读者思考的目的。

承接式。

“鸽子,还有斑鸠、画眉……不能停止它们的歌唱。它们全身心地投入了,尽管同伴昨天遭遇了毁灭。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生命鼓舞着、摇荡着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在那里,它们禁不住放声歌唱,似乎从来就这般炽烈。”这段话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二段,也就是在作者经过一波又一波的暗示之后,达到文章的高潮,顺理成章地实了思想升华。正是有了前文的不断暗示,才使得作者说理的过程变得自然贴切。

再看下面一段文字:

我匆匆跑下楼,将那一瞬间的美好与妈妈分享。妈妈看后,眼中闪现出如星星般的亮光。原来,美好也是可以传递的。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经历,这个过程也许是艰难的,也许是容易的,但无论如何,在找到美好的时候,一定是快乐的。

这位同学前文写了夕阳染红了整片天空、空中几只鸽子飞过的美景,这段文字中“那一瞬间的美好”使用了嵌入式的说理方法,将“美景”抽象成了“美好”,提示读者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在后文段落中进行承接式说理,表述自然。

三 意味隽永的散文语言

《鸟啼》一文的语言向来被人们称道。细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它的语言不仅优美流畅、富有诗意,而且意味隽永。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文字使用上的两个特征:

1. 善用长短句。

长句使文章严谨而沉稳,短句使语言有力而充满激情。通过长短句的使用,文章语言灵活多变,富有诗意。例如:“它从哪儿来呀,那歌声?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鸟儿们怎么会这么快就复生?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缓缓滴落又喷涌而出……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

2. 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结尾处这样写道:“它从陌生的地方来,降临在我们身上,使我们乘上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柔风,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其中,“向死而生”一词出自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在书中,海德格尔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作者所引用的这四个字,其实表达的是海德格尔关于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文章的高度一下子得以提升。

借物说理写好哲思散文相关文章:

44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