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中语文逻辑能力培养方法

时间: 文琼0 分享

  语文的逻辑性在语法学习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古代诗词格律因为有着严格的语法规定,所以对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效果很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逻辑能力培养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逻辑能力培养方法

  1.古诗文教学

  语文的逻辑性在语法学习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古代诗词格律因为有着严格的语法规定,所以对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效果很好。教学杜甫《登高》一诗,笔者要求学生对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行逻辑理解。很多同学认为“苦”是形容词“艰苦”或动词“苦于”的意思。之后我用提示的方式,要他们通过词性的理解来反思。就有学生通过逻辑性的思考,根据对仗的原理,“苦”和“新”对仗,“新”是副词“刚刚”的意思,那么“苦”也必然是副词,从而得出应该是“非常”之意。这样,学生对文本的错误理解得到了纠正。

  因为中国传统思维有着形象性的特点,在逻辑上更接近辩证而不是分析,所运用的说理方式往往是通过直观浅显、生动形象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文言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具象化、形象化的意象表达。如《劝学》,除了少数地方直接说理,其余几乎是比喻。课文第一段连用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来论述学习的意义。荀子把学习的深奥道理寓于大量常见的、直观的事物中,使读者容易接受。这里就存在着,对于文中出现的各种比喻,并不是所指客体的实际状态,而是喻象表达所指。这些不断出现的比喻和学习程度的重要性是层层叠加的。只有深刻地理解这点,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荀子所表达的意思。

  2.文本阅读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语文考试中存在着阅读量大的问题,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和精度,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呢?可以通过逻辑思维的锻炼来实现。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着逻辑结构的,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能选入的阅读文章更是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在实际训练中,特别要注意那些如“根据上文可知……”或者“由文中得到的提示,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的问题。这种问题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只要顺着问题找到关键词、关键句,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对于一篇文章的结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顺着一个逻辑结构来表达,这个结构是文章的灵魂。作者的思想、表达的情感、告知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结构来展开的。在文章阅读时,要抓住具有连贯性的词句,因为思维过程也是使用语言的过程。具有指谓性和交际性的语言是由语词指号构成的体系,是语词指号和语词意义的统一体。通过一些关键词句及问题形成的概念来判断文字背后的表达,才能推理出作者的意图。如《说“木叶”》一文,从辨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等意象的渐进性改变来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的情感在这种暗示性中改变。只有把握住各个阶段凝缩的作者不同程度的感情,并将这种阶段性的文字表达为一个个概念。要明白这种概念是作者思路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才能深刻理解全文,这种分析概念来推理文章的思考,是一种逻辑思维的锻炼。

  2高中语文逻辑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文学感知能力的提升

  文学的感知属于初步思维能力。一些学生学习语文,遇到较为深刻复杂的内容就会觉得读不懂,无法体会其美。看到一篇优美的文章,教师应教导学生懂得欣赏作品的美,具体方法便是教会学生首先从作品词句中领悟,由浅入深,透过句子的表层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深意。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学生感受到的文学形象开始往往是十分模糊的,还不能用完美的语言表达、描述所感知的形象。教师应当用巧妙的教学语言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知描述、表达,将这种感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引导学生对文学深度思考。只有提高了这种文学感知能力,才能逐步实现对文学由简单到丰富的飞跃,学生才能真正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鉴赏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指从多种角度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思维”。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习惯从一个角度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这样教学往往忽略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培养。在这种固定思维培养下,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展开来。现在高考题中有很多涉及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考查,如阅读探究题,还有以新材料作文形式考查的作文题等。这样的考试形式呼唤语文课堂应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思维能力,只有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才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真正热情。因此,教师平常应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文学园地里尽情施展才华。

  如何培养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课文学习中,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不必总以权威形式评价学生的观点与看法,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肯定他们的想法,指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在合作探究中得出真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判断与指导、提升与评价。如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阿Q形象分析,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作品中的人物,这样可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有的同学认为他自欺欺人,性格懦弱;有的认为他妄自尊大,健忘麻木;有的认为他愚昧,欺软怕硬,胆小,逆来顺受。以上这些看法不一定都是准确的,却能调动同学们深入研究课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在学生对人物形象产生质疑的时候,及时予以引导,将讨论引向深入。由学生品评人物,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格局,让课堂成为“大家一起参与”的课堂,答案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在平常新材料作文训练中,我们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得出创新立意。这同样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培养,突破只从正面立意的思维习惯,反向立意同样能写出好文章,“反弹琵琶”同样能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只要他的观点是合乎材料本意的,教师就应当予以认同。突破只从其中一个人物形象入手的思维习惯,从多个人物形象入手,分别进行分析,得出最佳立意。

  3高中语文逻辑能力培养技巧

  1.逻辑分析法

  这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主体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进而获得概念,形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过程。在人类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概括地讲,它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确定思维方向,理解问题实质。如在以《我的父亲》为题作文时,就要搞清楚这类型文章的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搞清楚未知因素是什么?现有资料情况如何(有多少可以利用?!能否满足要求?)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深入思考,都有助于把握问题的实质。

  第二,拟订解决问题计划。即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有用资料以达到问题的解决,制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果不能直接找到有用资料与未知因素之间的联系,可采取迂回性战术,先探讨有助于解决主问题的一些辅助性问题。如思考:在以往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同类型或相类似的文章吗?这类型文章的具体写作步骤是什么?它能够有几种不同的写作方法?它们是如何运用典型材料来衬托鲜明个性的?对这些问题的逐个思考,将有助于制订和选择写作的最佳方案。  第三,具体执行计划。即要尝试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既是具体地检查和验证每一个步骤,保证它们正确无误,又要回到原来的问题,检查解题的结果,弄清结论是否真正同问题切合,是否还可能派生出其它结果。至此,一个思维过程才算结束。

  2.顺向求同法

  顺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去思考。在语文学习中,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思考,并从正面考虑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性。例如,学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分析课文第二大段内容时,根据课文描述的四次幻景的内容,从正面去思考,得出答案:一方面,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亲人的爱抚;另一方面,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亲人的爱抚,因此,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幻想而已,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让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学习,为开展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4高中语文逻辑能力培养的技巧

  重视思路教学,训练思维逻辑性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思路教学”。他认为“一番话一篇文章,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从思维入手阅读文章是由思路的内涵决定的。“思路”即思维的脉络,形成文字便称之为“语脉”。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1、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

  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

  (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

  2、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

  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划分出意义段。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结构。怎样划分意义段呢?

  (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

  (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近义词语。

高中语文逻辑能力培养方法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2.高中作文逻辑思维训练方式

3.干货分享之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4.高中语文的四种学习方法

5.高中语文学霸的24个学习方法

6.学习高中语文的十二种方法

7.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方法

8.高二下语文学习的几点建议与学习语文时的10种思维

9.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的素养的技巧

10.高中语文成绩提高的几点建议,高中语文答题模板套路

高中语文逻辑能力培养方法

语文的逻辑性在语法学习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古代诗词格律因为有着严格的语法规定,所以对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效果很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逻辑能力培养方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三语文知识点下册
    高三语文知识点下册

    十份信心,十份努力,十份成功。学习成绩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下面是小编给

  • 高考高三语文知识点
    高考高三语文知识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

  • 高三语文苏教版知识点
    高三语文苏教版知识点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想要提升语文水平,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 高三语文人教版知识点
    高三语文人教版知识点

    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份努力十份成功,一分辛苦一分才,要想学习成绩好,多记多看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43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