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

时间: 燕纯0 分享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一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教学“文”的过程中落实“文言”,把教学“文言”作为基础手段,把“文化”渗透作为终极关怀。“文言”与“文化”不可背道而驰,顾此失彼,断不可把“文言”与“文化”剥离为两张皮。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学目标:

  1.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2.掌握文中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3.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略)

  二、导入课文

  直接导入,读课文标题。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结果如何呢?(民不加多)注意“加”是“更”的意思。

  三、文言基础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 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

  ③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判断句)

  丧:为动用法 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 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

  王:名词作动词

  ⑦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岁:年成

  三、一读课文,辨“民”义(探讨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

  1.理解梁惠王心中的“民”

  讨论一: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依附于梁惠王吗?为什么呢?

  (明确:不会。因为: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味着人民生活不安定;2,“王好战”,意味着社会动荡不安全;3,“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意味着社会不经困济贫,人民忧患不安心。)注意“检”通假“敛”,是“制止,约束”的意思,“发”是“打开”的意思。“非我也,岁也”是判断句。

  讨论二:梁惠王喜欢的“民”一般属于哪一年龄层次的?为什么?

  (明确:梁惠王喜欢的是青壮年。因为他“好战”。“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粮食移到“河内”呢?这说明“河内”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粮食吃,他们会是哪一部分人呢?“王好战”,梁惠王自然看中的是青壮年,需要保存战斗实力也只能靠青壮年。青壮年需要移到粮食充足的地方,留在闹饥荒地方的只可能是老人和孩子。朱熹说:“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装的只是适合作战的“民”,他保的也只是适合行军的壮“民”。显然,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围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

  2.理解孟子心中的“民”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此文,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思想内容,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同学间相互合作、问老师等方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2、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学习本文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克服畏难情绪;

  2、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审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文知识积累

  2、孟子思想及散文艺术特色

  三、课型 讲读课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设想(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六、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①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重要的文学常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②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③培养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情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子的论说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且比较能够体现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他的《孟子两章》中的《得道才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所表现的主要思想与本文基本一致。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考虑,本文语言障碍较小,想让学生通过自学——结合注释、借助辞书、同学合作、教师答疑等方式,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以达到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的目的。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孟子思想精髓的理解和孟子散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上。具体方法是通过与孔子的思想及《论语》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阅读而获得。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分钟

  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再一次领会一下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二、简介孟子及其政治主张——仁政(略) 3分钟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悟 3分钟

  1、读音,停顿,语气语调

  2、梁惠王主要与孟子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孟子是否作了直接回答?

  四、引导学生“读读--译译--论论”

  ㈠课前完成: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略)

  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梳理作者的思路,领会高明的论辨艺术。

  1、梁惠王向孟子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了解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吗?

  2、“何也?”以什么样的语气读?这一问中包含着梁惠王怎样的心理?

  3、他之所以有这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或“他认为民应多”的理由是什么)

  4、孟子对他的疑问作了直接的回答吗?

  5、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寓指什么?

  6、是啊,梁惠王不但谈不上尽心,还可以说有“虐政”现象,哪一段体现出来了?为什么不直接在惠王发问之后就指出来?

  7、从“五十步笑百步”到最后提示仁政,你能认识到孟子论辨艺术有哪些高明之处吗?我们如何借鉴学习?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重点赏析5、6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品味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孟子写颁奖词,领会孟子的“王道”思想;

  2、通过比较阅读、诵读品味《孟子》的语言艺术;

  一、忆旧导新 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领会了孟子在论辨中善用比喻,寓言委婉劝谏,步步诱导的方法。本节课我们主要来领悟孟子的仁政思想,赏析他激情荡漾的语言——酣畅淋漓宣王道,激情荡漾品语言。

  二、引导学生“悟王道,品语言”

  ㈠比较阅读

  师引:大家知道,孟子师承孔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说的另一继大成者。我们也曾学习了会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许多名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 (1)德不孤,必有邻。

  (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巧言令色,鲜仁矣。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师:今天,我们再读两则 (3分钟)

  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或“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师引:这两则论语与本文的哪两段内容是相同的?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仁政------王道

  师引:从语言、句式上来讲,孔子的《论语》与孟子的风格有何不同?你们觉得哪种表达更好?(或你们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概括简约----具体详尽

  ㈡以声传情读出来(以读促悟)

  师引:对于这种激情荡漾,气势磅礴的排偶句、顶真句,我们应该如何去读?语速是快是慢?语调是升是降?语势是强是弱?大家先自由诵读,读出荡漾激情,读出磅礴气势。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掌握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梁惠王的形象,“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教学过程:

  导入:以孟子表达民本思想的名句导入。

  以读促悟

  找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1—4段。

  明确:想要朗读得生动,有角色感,需要把握角色性格及心理

  梁惠王的形象分析

  明确:梁惠王——治下饿殍遍野却自我感觉良好,自私又自负

  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及孟子形象

  明确:虽然梁惠王移民移粟,但这小恩小惠与邻国国君相比并无本质区别。

  孟子——有智慧,胸有成竹

  诵读指导:

  明确:读出梁惠王的轻浮自负及孟子的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明王道,解仁政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2.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复习

3.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4.《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5.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3课文 寡人之于国也

6.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之寡人之于国也

7.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知识点总结

8.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知识点总结

9.高一语文的教学计划

10.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要点大全

42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