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设计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设计一
课题 《赤壁赋》 二次备课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张汝友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史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课题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 )
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修辞格为:互文 )
④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
⑤白露横(笼罩)江,水光接天。
⑥纵(任凭 )一苇之所如(动词 到 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
⑦浩浩乎(形容词词尾 )如冯(通“凭” )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
⑧飘飘乎如遗世(遗弃尘世 )独立,羽化而( 表顺承 )登仙。
2、本段写诗人夜游赤壁的情景
①看到的景色有: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②诗人的活动有(动作):
诵---歌---纵---凌---
③诗人的感觉如何: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遗世:离开人世
④诗人会有何种心情呢?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二、朗读第二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①于是(在这时)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音节助词)。
②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流动的月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思慕的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兮天一方。”
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应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④舞( 使动 使……舞动)幽壑之潜蛟,泣(使动 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2、文章第二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感情色彩是怎么变化的?
主要内容是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三、朗读第三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① 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动词,整理)襟危(端正地)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句式:宾语前置)
②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名词作状语 向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名词作状语 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liáo 连结、盘绕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被 )周郎者乎?
③方其破荆州,下(名词作动词 攻下 )江陵,顺流而(表修饰 )东(名词作动词 东下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句式:宾语前置 )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鱼虾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麋鹿,
⑤驾一叶之扁(注音:piān)舟,举匏樽以(表目的连词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划线句子: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水的无穷无尽。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
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教师补充: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四、朗读第四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这 ),而未尝往(消逝 )也;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 最终 )莫消长也。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表修饰)观之,则天地曾(简直 )不能以(停止)一瞬;
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 )
⑤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 的 )所有,虽( 即使 )一毫而莫取。
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 表顺承 )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代词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为: 判断句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明确:A、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B、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俸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五、朗读第五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①客喜而(表修饰)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②相与枕藉(注音:jiè )乎(在)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已经)白。
2、(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六、课文总结: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赤壁赋》导学案 第二课时
文言知识梳理与积累
1、解释下列多义字。
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歌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 “上”相对。)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惟江上之清风。(助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动词、形容词词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
而 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2020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朗读,正音
欣赏《赤壁赋》录音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断句和语气);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解析课文
老师串讲第一段,在情景设置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强调重点字词的解释,适时请同学起来翻译或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赤壁之景到底怎么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明确: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五、老师总结
师:第一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并抒发了作者对此景象的感受。可以看出,苏轼在刚刚开始游玩的时候的情感基调是——乐。
好请同学们根据我黑板上的一点点提示,试着背诵第一段。
作业
查字典,解释第一段中所有“之”的用法和意义,并写在作业本子上面。
PS: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景色1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活动 举酒属客 诵 歌
景色2 东山之上 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活动 纵 凌
感受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第二课时
复习式导入
学生背诵第一段。
师:苏子秋夜荡舟,风月无边,他感到很快乐,快乐了就要喝酒,喝酒喝得高兴了就开始唱歌。(借此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赏析第二段
师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是不是今天我们说的“于是”呢?(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明确)不是,于,在;是,这,解释为“在这时候”。在这个时候,喝酒喝得很高兴,扣舷而歌之,你看他是怎么唱的?敲打着船舷而唱。那么唱什么呢?请大家把歌词内容大声齐读出来(学生读):“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棹是什么意思?(生答船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怎么解释?课文注释有,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溯,是逆水而上,我们现在不是有“回溯”一词么?渺渺兮,悠远的样子,兮,……的样子。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个望是什么意思?(生答眺望)那么在第一句话中,七月既望,那里的望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农历每月十五)
师讲:大家看这个歌词有谁的风格?
生答:屈原的风格,像屈原的《离骚》。
师讲:你们有没有读过《离骚》?(学生回答没有)司马迁说:屈原的《离骚》,“犹离忧也”。什么意思呢?是屈原遭遇忧愁的时候所作的。在苏轼看到这个美景,心情比较舒畅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有屈原味道的歌。大家注意歌词的最后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是什么意思?(生答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在屈原的作品里常常有一种比喻,用鲜花香草来比喻……(引导学生说出内容)高洁的品质或圣主明君,然而这里苏轼也想到了这个,难道说苏轼的心中也有隐忧微愁吗?他也不如意吗?这就让我们想到上节课讲到过的一个内容,苏轼被贬黄州,政治上很不如意,所以他心中很郁闷。
师讲:由于苏轼心中有这样的悲情,所以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听出这样的声。什么样的声?(生答箫声)什么样的箫声?(见原文描述)好我们来看这几句,客有吹洞箫者,者,……的人。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补充前面的“万顷之茫然”)倚歌而和之,听到我唱歌了,那客人就按着曲调伴奏,倚,随、伴、循着;和,附和;之,音节助词,不译。后面三句话我请同学们来翻译一下。其,代词,那,这里指代箫;然,……的样子;袅袅,婉转悠长;舞,使……起舞,泣,使……悲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嫠妇,就是寡妇。这里的“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像细丝一样绵延不断。但是我们的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最初就是出现在这片文章中。那么现在“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提醒学生记忆)。你们有没有听到过箫声?你觉得箫声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那么作者是怎么来描述“箫声”的?(学生思考回答)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两处夸张来渲染箫声的悲凉,正是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在这种情况下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师:那么这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赏析第三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把课文下面对于重点词汇的注释写到课文中去,自己尝试翻译,不会解释的字词标注出来。
2.找出这一段中,客的悲哀有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来写?
3.在自读,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前后桌或同桌讨论前面两个问题。
(二)探讨客为什么而悲。
师: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现在汉语中有一个词叫“危言危行”,就是端正的言行。而问客曰,而,连词,表顺接。何为其然也,正确的顺序应该是为何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为何,就是为什么,其,代词,带箫声,然,这样。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那么“悲”在哪里呢?
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学生先说说为什么,怎么翻译这句话,然后老师补充,固,本来,今,现在,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他说曹操是一世豪杰,那么文章中怎么描写曹操?我们一起来把描写曹操的句子读一下。(请同学起来翻译)西(向西)、东(向东)、“缪”通“缭”,连结。乎(形容词词尾)、困于周郎,于,表被动。方,当。破,攻破。下,攻下,占领,名作动。东,东下,向东行,名作动。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而我们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学生起来翻译,老师补充:况,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尊”通“樽”,酒杯。“属”通“嘱”,劝酒。你看我们是怎么样的?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是什么与什么对比?古人和今人对比,看出“英雄不在之悲”)
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同学先翻译,然后强调纠正。)
――渺,以……为渺小,意动。哀,哀叹,或为……哀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这里是什么与什么对比?“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也就是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就是人生苦短之悲)
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偕同神仙来一起遨游,同明月一道长久存在,这是他的一个愿望,后面又说,知道不能轻易实现,只好把这种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箫声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那么这里又是什么与什么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看出壮志难酬之悲。
课堂总结
师:正是这些让他感到可悲可叹,好,让我们再来自由朗读一下2、3两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如果同学们有特别难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Ps:板书设计
2020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设计三
赤壁赋
一、导入:联系文学人物,背诵名句,激发情感。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 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 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现实的苦难,杜? 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面对被贬的遭遇,柳宗元——以愚辞歌愚溪,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 轼——会怎样做呢?今天我们且看苏东坡如何突围。
二、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乐——悲——乐(板书)
1、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1)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脱俗的纯净的美感。朗读第一段,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它的景物描写美在哪里。
预设:“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此二者,苏子与客才能泛舟而游。“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畅游赤壁,一定是很有雅兴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绝倒,为什么会“徘徊”?仿佛是有情之人,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不忍离去,可谓情景交融,一字千金。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雾气苍茫,水天一色,平添了一层朦胧之美 ,更使苏子与客急不可耐。于是“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简直就是如醉如痴了。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期待的月终于来了,还等什么?拥抱她吧,暂时忘却人间的烦恼,和她一起飞翔,“浩浩乎如冯虎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好境界——人间仙境!“浩浩乎”言心情迫切,动作之强,速度之快,视角之广;“飘飘乎”则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脱俗之高。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小结: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气魄豪迈雄浑,文笔简洁明快,节奏朗朗上口,抒发了诗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配乐朗读第一段。
(2)良辰美景,当然要做点什么事了,诗人做了什么呢?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一边品着美酒,一边高歌。唱的什么歌呢?“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划破月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谁来模仿这一句,把这句改写了一下?
预设:架一双兰桨,向月华如练处漫溯,满载一船月光,在月色空明中放歌。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
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王贤臣。)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美人比君,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却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当然,这只是诗人的一种理想追求,显然是倾心而不可得,暗含惆怅之意。快乐的歌声唱到这里,开始有了忧伤。主人的怅惘,引起了客人的悲愁。客人吹起了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潸然下泪。
当无尽的忧伤随着箫声传入苏轼的耳膜又扩散到辽阔的江面上,那是怎样一种宏壮扩大而又无限悠远的忧伤啊!
由此,文章的感情起了变化,由乐而悲。所以第二段在结构上起了转折过渡的作用。
2、悲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1)客人由身边的赤壁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想到了曹操。想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何况我同你只不过是过着渔人樵夫的生活,鱼虾为伴,麋鹿为友,举杯相劝。唉,我们这命运不济、仕途坎坷之人,也终究会被滚滚的历史车轮所碾碎。
为英雄落幕,吾辈渔樵而悲伤。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像蜉蝣(朝生暮死)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颗米粒。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为天地阔远,自身渺小而悲伤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为长江无穷,人生短暂而悲伤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多次得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終。”与“知不可乎骤得”对比,说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为无法摆脱现实,理想难得而悲伤。
(5)这四悲只是客人的悲伤吗?
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这些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后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只不过是借客人之口表达出来罢了。
(6)延伸:有那些诗句体现了人生的短暂或英雄成为历史积淀的感慨呢?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020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2020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设计
上一篇: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教案
下一篇:《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