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离骚》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 燕纯0 分享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进取和退隐的矛盾。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骚》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离骚》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结:

  骚体特征: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听读——品味诗境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解释: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2.由此可以看出《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

  请学生简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绽放独具的魅力。

  五、?研读——品味诗文

  《离骚》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

  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

  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 解题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 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

  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结:

  骚体特征: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 听读——品味诗境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解释:

  ?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2.由此可以看出《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

  请学生简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绽放独具的魅力。

  五、 研读——品味诗文

  1.作者如何抒发情感?

  v 个人身世

  出生高贵,降生祥瑞,美好的名字——担国家大任,义不容辞。

  v 香草美人

  请找出文中出现的

  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

  v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在一个邪恶谎言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屈原伤痕累累,

  但他决不后退,但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2.在述怀和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v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v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v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v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v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3. 班固认为:“且君子道穷,命矣。”指责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于是给他加上个“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的罪名,首先从政治上否定了屈原的斗争性。而王逸则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今若屈原,应贵贞之质,

  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后彦之英也。”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

  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小结: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

  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

  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六、 探读——回味诗风

  《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

  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绍兴的鲁迅就是其中之一,(投影鲁迅《自题小像》

  (1903年)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

  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小刘有些激动了,居然说

  不下去了,)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离骚》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赋与比的写法。

  2.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二、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三、关于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四、自读感知

  1.解题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2.掌握字音

  修姱 ( ) 謇謇( ) 侘傺( ) 溘死( ) 揽茝( ) 谣诼( )

  方圜 ( ) 攘诟( ) 鸷鸟( ) 延伫( ) 芰荷( ) 岌岌( )

  杂糅 ( ) 兰皋( ) 可惩( ) 谇( ) 偭( ) 忳( )

  好修姱( )

  3.字词梳理

  修姱 :修洁而美好。

  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 谏诤。

  怨: 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 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4.难句翻译

  (1)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二、把握结构

  1.(1~7节):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2.(8~13节):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三、内容探究

  1.课文中描写香草的诗句多,诗人描写这些物体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作品中写他对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这是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他的志洁行芳,即使在恶劣的处境中,他仍然坚持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高洁的品德,佩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加强美德修养,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洁的动人形象。

  2.结合课文内容,下面诗句应如何理解?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明确:

  句中用“美人”代楚怀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2)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明确:

  句中用“昌被”比喻狂乱不羁,写出了对楚怀王放纵糊涂的惋惜之情。

  (3)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明确:

  句中作者用“黄昏”比喻君臣亲密合作,表达了作者愿为楚国再尽衷心的强烈感情。

  (4)“兮”字在诗中有哪些作用?

  明确:

  “兮”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用在句中,表延长音;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足;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节选部分看,均用在句中,表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在句式角度看,本诗打破了《诗经》的那种以四言诗为主的限制,大大扩充了诗歌的表现能力。

  (5)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诗句 高尚的品德、爱国的情怀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刚正不阿,赤胆忠心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及前王之锺武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6)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

  明确:

  诗中常以采集花草来比喻自己美好的追求,以美丽的服饰来比喻自己高洁的精神世界,以“鸷鸟”来比喻自己的才能和品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行为高尚、品格圣洁的形象。

  四、艺术表现手法

  节选部分以叙述为主,融叙事、抒情、描写、说明、议论于一炉,优美和谐。诗人在揭露楚国黑暗的现实,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时,用香花幽草,奇装异服来比喻自己德行的高洁。和楚国君臣的荒.唐善妒及时俗的投机取巧相比,更衬托出了诗人对那些丑恶灵魂的鄙视。这些“比兴”手法,和《诗经》中的“比兴”完全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比喻,它所设喻的意象华美,意境深远、优美动人,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五、布置作业

  思考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教案 B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2. 掌握“修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能力目标

  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离骚》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语文必修二《离骚》原文,翻译及教案

2.语文必修二《离骚》原文,翻译及教案

3.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

4.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赤壁赋》

5.高二语文《渔夫》教案设计

6.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范文

7.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8.高一学习方法指导

9.高一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10.高二语文必修三《离骚》原文及注释

42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