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高三年级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文

时间: 燕纯20 分享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级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年级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并根据结构筛选相应的信息。

  2.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3.区别消息与新闻特写,理解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情感。

  4.学会写新闻特写。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课堂生成)

  教具准备:

  印发《导学设计》、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构想:

  本课教学由课内和课外构成,课外主要是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课内所用材料的阅读和课后练习;课内主要解决筛选信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理解新闻语言特点,把握文章情感、学习新闻写作等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快速阅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2.阅读“助读材料”,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

  课堂教学:

  一、导入设计:

  由视频导入,并引入文体介绍。

  二、文体介绍:(自主学习)

  新闻(消息):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及时简单地报道新而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通讯: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是报刊中大量采用的一种文体。与消息相比,通讯的特点是取材范围广,容量比较大,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一般来讲,通讯的内容应当选择那些更具典型意义的需要进一步揭示其本质意义的人或事,选择的材料要全面系统,要富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通讯与消息虽然都是新闻体,都其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外表形式上,消息开头通常注明“本报讯”等消息头之类,通讯则无此标注;二是表现对象上,消息主要写事,通讯则主要些人;三是表现方法上,通讯要求具体形象地,更详尽完整地报道人和事,因此往往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人称表达上也很灵活,第一、二、三人称均有使用;四是在篇幅长短上,消息涉及的是事物的概貌或某个侧面,所以篇幅一般短小,通讯要反映的事件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及具体情节等,所以篇幅较长。五是时间概念上,消息更偏重于迅速,二通讯则及时就行。(《现代通用写作学》1997年1月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的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段,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由于新闻特写与通讯颇多相似之处,一般都把他挂靠在通讯名下。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的方式,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某一场面和瞬间情景进行集中的描绘处理,再现新闻事实的某一生动场面和鲜明形象,使新闻事实“镜头化”,成为一种“可视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种报道的作用,是一般的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所代替不了的。(《现代通用写作学》1997年1月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以综合运用文学的表现技巧为主要手段,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真实而及时地反映社会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体。是“报告”与“文学”的结合体,它兼有新闻与文学的特点,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新闻体裁,也是报纸上时常能见到的文体。(《现代通用写作学》1997年1月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新闻结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背景等六部分构成。

  1.新闻(消息)标题: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它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引标题:它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常见的有三种方式:①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 原因、气氛、方法等引出主题。②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③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它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标题中。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补充也有两种:一是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

  如图:

  2.消息头:指消息开头部分冠以的“本报讯”或“×电”字样。消息头是消息的专有标志。消息头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方面是“版权所有”的标志,另一方面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读者判断。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讯”主要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消息;“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消息。无论是“电”或“讯”,其性质和作用都是一样的,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略消息头的运用。

  3.导语: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诱导读者进一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

  4.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 、原因五要素。其在事件的叙述中,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容。压缩主体时,自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内容。

  5.结尾: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它用于提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也可以用激励启发性的语言给人希望,发人深思,催人振作,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除基本要素“人物” “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

  6.背景:背景(有时可无)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 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背景材料可以分为衬托对比性背景材料、注释说明性背景材料、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衬托对比性材料是为了突出一篇新闻的特点和意义,可以写入的有对比意义的材料,与新闻事实的内容材料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对比,起衬托作用;注释性背景材料是用来点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把事情的因果关系交代清楚,进一步突出报道内容的新闻性;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使读者弄懂所通报的消息中涉及的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

  三、自主探究

  根据上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辨别本文的文体,根据文体结构,筛选出相应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整理。

  提示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必须概括,概括的方法在“助读材料”中。

  明确:

  结构 相关内容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 主体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在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4点40分,离开港督府。

  下午6时15分,查尔斯王子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海军士兵在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 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统治 四、发现创新

  根据同学们的筛选信息,我将这篇文章进行了改写,请同学们对比分析。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滚蛋了!

  英国彻底结束了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 “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7时45分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国国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中国国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一)学法提示:

  (一)让学生进行对比,将与原文不符的地方圈画出来。

  (二)对圈画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示学生可以首先从整体即新闻体裁和新闻结构进行对比梳理,然后从鉴赏的角度去分析,鉴赏包括语言特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情感等内容。

  整体:从体裁上看,根据“文体介绍”知道,改文为消息,原文为新闻特写;从结构上来看,二者的结构相同,都有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但是改文多了引题和副标题,原文在内容上多了一些。

  局部:从各个部分和鉴赏角度进行分析。

  (二)自主探究

  1.标题探究

  同学们对比两文,标题有何不同,原文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该标题从句式上看,采用的倒装句式,将“别了”置于句首,有突出强调的意味。强调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突出了香港从此以后脱离异国统治回归祖国这一主题。同时,“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吻,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从内容上看,一方面是写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的现实之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总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告洗涮。再者,语言上庄重严肃,大方得体,即不会伤害英国,又含蓄委婉地表达主观情感。

  2.主体探究:

  阅读主体部分内容,两篇文章相比,内容有何不同?

  解析:原文内容丰富,场面生动,形象鲜明,表达观点,蕴含情感;而改文只是客观记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交代新闻事实。

  板书:原文——客观叙述 主观评价

  改文——客观叙述

  探究一:

  作者如何让场面生动、形象鲜明?

  学法提示:根据新闻特写的定义进行探究。

  解析: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的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段,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

  板书:描写

  高三年级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文二

  【课程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了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

  【设计思路】

  中学语文课需要教的,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也就是说,在新闻阅读教学中,所谓获取信息,主要不是指报道的事实信息,而是指在报道的叙述中乃至报道的背后所隐蔽的信息。因此,新闻阅读教学的要点,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了解新闻结构是必要的,但了解的目的,不仅仅是明了“引题”“导语”等知识,而要把明了的知识转化为阅读的自觉方式。编入教材的新闻作品,往往是打破常规的优秀作品,有的还积淀为经典名篇,阅读这些作品,已超越了日常的报纸阅读,而上升到了名作鉴赏的境界。但新闻毕竟是新闻,鉴赏新闻名作,一般不宜去刻意求索语句的微言大义;有一些看起来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在新闻作品中应该是可被感觉的,一般也不需要“揣摩”;即使需要“揣摩”的,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的一些语句,也要指出它们在新闻报道中的“独特”、它们对文学笔法的“借鉴”。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写作 特点。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养成快速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生活,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掐指一数,香港已经回归13年了。游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终于,在1997年6月30日的子夜时分,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怀抱。1997年7月1日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

  1、1、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初统计,全球有778家媒体,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众多报道中,本文是最别的一篇。那么,本文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答案预设: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

  ①30日下午4时30分——(港督府)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第3段)

  ②30日下午4时40分——(港督府)彭定康离开港督府。(第3段)

  ③30日下午6时15分——(添马舰东面)英国告别仪式。(第5、6段)

  ④30日下午7时45分——(广场上))(“威尔士亲王军营旁”)降旗仪式。(第7段)

  ⑤子夜时分(0点左右)——(会议展览中心五楼大会堂)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第8、9段)

  ⑥7月1日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10段)

  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明了,按照客观事实叙述,是新闻的主要部分。以英方的角度来作为描述的重点,能够突显对比的作用,显示日不落民族的衰落和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在展示新闻的过程中,独特的新闻视角可以更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深思,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

  2、回归的仪式只需要几分钟,可是我们分明听到“我离开你已经太久了,母亲”的歌声回荡在耳边,文中的哪些语句让我们看到了这分别的长久?

  答案预设: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代表英国女皇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与其他新闻写法不同,本文除了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具体说说它们对所报道事件的作用。建议读一读第4段、第七段和第十一段,感受其中的感情和语气。

  作者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

  高三年级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采访,练习写实录性新闻;学习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本文的语言特色。

  2、体会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3、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标题,是活用了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的题目,旧题新用,别致、新颖。“不列颠尼亚”是英国皇家的一艘游轮的名称。“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上是告别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是指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周婷、杨兴,均为新华社记者。

  3、背景资料: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给英帝国。后来,英帝国又采取强取豪夺的方式陆续占领了九龙及新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主张在适当的时机解决香港问题。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4、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电影“特定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消息文体。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5、学习生字:

  旗帜(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瞩目(zhǔ) 展拓(zhǎn tuò)

  冉冉升起(rǎn rǎn) 凝重(níng) 港督(dū) 紫荆花(jīng)

  6、理解生词。

  7、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第一个场景:末任港督永远降下了港督旗,离开了港督府。

  第二个场景: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第三个场景: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个场景: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回顾香港沦为殖民地的历史,介绍香港回归之长,来之不易。

  四、教师小结:

  简洁生动的笔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给了我们,让我们在回味中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意义的理解。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世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对英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证明了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昌盛,才不会被别人欺辱。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1、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高三年级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3篇

2.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范文3篇

3.别了不列颠尼亚练习题及答案

4.高中语文人教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正文

5.大专实习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41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