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时间: 燕纯0 分享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一

  一、[教学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提到,实用文体的概念,应侧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其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和正确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新闻类实用文体而言,教育者要着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与目的]

  [教材概述]:《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加以渲染,仅仅是按照时间线索,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背景之中,使香港回归这件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纵深感。字里行间洋溢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新闻强调事实,关注的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

  (注: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单独割舍某一个环节。个人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方法引导,而于此同时学生获得知识,在精神上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教学重点]:筛选新闻事实,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对策]:通过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结合新闻文本资料进行整体性阅读。

  [教学难点]: 1、充分理解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对事件的主观评价在新闻中的作用。

  [对策]:

  1、给学生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针对文本,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筛选信息。

  2、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分析新闻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香港回归祖国视频

  [学生能力分析]:

  1、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有关新闻的知识,对新闻的基本结构类型有基本的认识。此次讲述的新闻,只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补充,让学生明确狭义的新闻和广义新闻所包含的体裁。高一学生在学习动机较为明确,对新闻的敏感度增强,并且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文本的阅读方面表现较为主动,符合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2、信息素养

  学生对网络技术的使用已经有很好的水平,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知识水平

  学生平时的知识涉猎范围已经对“新闻”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并可以阅读和处理部分新闻知识的理解。

  4、解决办法与学法指导

  第一、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氛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地探究,自己找到答案,尝试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其次,在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同学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完成任务。第三、老师启发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互相讨论得到提高。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主体主导”理论为中心,结合教室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讨论研究、协作交流的开放性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个性化、个别化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在新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进而学习阅读新闻的心得体会

  2、教学模式

  情境导入——回顾复习——强调阅读新闻通讯的侧重点——学生分组协作学习、教师指导——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学生互相评论——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结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正课:

  1、(多媒体播放)展示:香港回归祖国仪式上,中英两国易帜场景。

  导入: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一历史时刻。(板书)

  <环节设置目的>:营造新闻现场氛围,学生将记忆拉回新闻现场。更好地理解新闻。

  2、简要回顾初中已学新闻知识。

  新闻:是借助传媒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所做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题、结语、背景

  <环节设置目的>:使学生达到基本新闻结构与特征的知识温习与积累。

  3、简要讲解阅读新闻从三方面入手: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主观评价

  <环节设置目的>: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以便于下一环节在新闻文本中顺利筛选新闻事实。

  4、要求学生迅速浏览新闻,找出文本中的新闻事实。(以时间为线索,概括新闻事实)(板书)

  5、(重点)学生讨论:筛选文本中的背景材料,讨论: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之间的关系,背景材料对阅读新闻有什么样的作用?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讨论,明确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的完美融合,对于阅读理解新闻有着很大的作用。

  6、(重点)学生讨论:筛选文本中作者的主观评价,讨论:新闻中主观评价的作用?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讨论,明确分主观评价在新闻中反映出作者的主观倾向,有一定的情感价值引导。

  7、拓展练习:

  阅读课外通讯:《治好腿,我最想去跳舞》

  要求:从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主观评价三方面入手,筛选信息,整合观点。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课外训练,强化阅读新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新闻。

  二、课后反思(请学生反思本课所得,整理收获)

  教师通过多媒体整理课后反思。

  eq oac(○,1) 新闻最重要的是具备真实性特点。

  eq oac(○,2) 新闻与通讯的区别。

  eq oac(○,3) 阅读通讯要从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主观评价三方面入手。

  eq oac(○,4) 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之间的关系。

  eq oac(○,5) 通讯中主观评价的作用。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有所收获,及时总结,将知识扎实学懂。

  三、作业

  1、文章:《新闻与通讯的区别与文体写作》

  2、文章:《历史铭记回归时刻》

  3、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请以此为新闻主题,写一篇通讯。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消息和特写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与一般消息的异同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及

  时间计划 一、视频导入(5分钟)

  二、教学过程:复习回顾(3分钟) 文本梳理(8分钟)

  细读文本(20分钟) 语言特点 (3分钟)

  三、作业(1分钟)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黑板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入香港回归视频(现在高一的孩子大多是1996年出生的)。

  在当时,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这么多的世界级媒体和报道,结果只有一篇被选进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那它该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来重温一下那个历史性时刻。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就有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所以,对于新闻的几大要素同学们都应该不陌生,首先先来回顾一下有哪几大要素?

  标题(正标、副标题)——必有

  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文本梳理。

  现在大家速读一遍,拿起笔,按照新闻的5大要素分析一下本文,整体感知一下本文的情感。(以提问方式进行)(或者让学生缩写新闻)

  1、先看标题,作者怎么不说“别了大英帝国”呢?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活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别了,永远不会再见的意思,对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来说,当然不想再相见。倒装句式,更强调了香港回归,一雪国耻,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委婉含蓄中透着嘲讽。

  2、导语第1段,写了什么?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

  3、主体2-10段,又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几个场景?

  ——主要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前的主要过程。着力写了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4、结尾第1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5、现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都有了,那背景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画出来,并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三

  ?初识《别了,“不列颠尼亚”》,感觉似曾相识不禁想起旧人教版上的另一篇文章——毛泽东的《别了 司徒雷登》标题同样采取了倒装句式,将“别了”放在句首,具有突出强调的意味此文章的特点之一之二,此篇作者周婷、杨兴是四人组合,这四位新闻界的高手联合,让我迫不及待的读下去本文语言真实、准确、生动,视角独特,与一般的新闻作品相比,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新闻的特点便是真实、准确,以实录为主,而《别了,“不列颠尼亚”》堪称实录性新闻的典范之作

  新闻性文章的阅读,我认为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把握关键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文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的引导为辅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新闻知识的掌握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英国米字旗、香港行政区区旗

  1841年鸦片战争这个以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全世界都在向东方聆听一个声音,它响彻寰宇,向世界宣告: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历史记载了这一时刻,我们也深深地记住了1997年7月1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2.本文选自新华社出版2000年版《通讯名作100篇》,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作者为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检测文体常识

  1.什么是新闻

  2.新闻的分类

  3.新闻的主要特征

  4.新闻的结构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根据新闻的组成部分,概括本文的结构。(个人为单位,查找信息,然后回答,时间2分钟)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1)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2-10) 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最后一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大家概括的还不错,接下来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把目光回归到1997年香港回归的一个场景(中英易帜视频,3分钟)

  3.假如你是新华社一位记者,亲眼目睹了这个难忘的时刻,你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播报这一新闻?

  明确:香港回归真振奋人心的大事,这个时刻是雪耻辱,长志气,振国威的时刻,所以一定要用自豪、高亢的语调来播报。(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导语部分)

  五、再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3篇

2.八年级学习方法指导

3.初中学习方法指导

4.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范文3篇

5.语文师范生实习自我鉴

6.教育生实习自我鉴定例文5篇

7.大专实习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8.小学五年级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精品教案

9.别了不列颠尼亚练习题及答案

10.高中语文人教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正文

41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