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用正确观点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ppt展示)
1、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2、关于《战国策》(ppt展示)(结合导学案“温故而知新”、完成预习部分)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3、背景 (结合导学案上学生“已勾画”简单了解)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4、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句读。(ppt展示)
给下列字注音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朗读。(全班朗读,纠错、听录音朗读,第三次朗读)
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4、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划分大致的结构。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 划分大致的结构。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第二课时
三、先解题。后梳理内容,学习字词。(高潮——廷刺)
四、研习课文
(一)Ppt展示:第三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主要描写了哪些场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自读课文第三、四部分,思考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明确:
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
计见秦王(10—12自然段)
顾笑武阳(13自然段)
秦廷搏击(14—16自然段)
倚柱笑骂(17自然段)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1)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3)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五、梳理内容,学习字词。(开端——缘起)
(一)ppt展示(开端:行刺的缘起、探究分析: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式下发生的?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 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六、梳理内容,学习字词。(发展——行刺准备)
七、ppt展示:(发展:行刺的准备。探究分析:
(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明确: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 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 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 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二
【设计说明】
根据必修模块的整体安排,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学习,要求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同时,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化繁为简,从而提高阅读概括力、表达力和鉴赏力。因此,无论是单元教学设计,还是单篇教学设计,都应该在把握高中三年五个必修模块的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贯彻本单元的教学思想,较全面地体现编者的意图。
文言文教学,首要的是守好“本”,吃透“本”,夯实“本”。在所选编的经典文本中去发掘知识积累点、能力增长点、眼界开阔点。那种动不动就“弃本拓展”、“忘本延伸”,湖光掠影,蜻蜓点水,课文学得很虚浮的做法,对学生并没有多少益处。
教学设计,还要将整个课文的学习目标准确化、明朗化、具体化,并分解落实到分课时教学过程中去。整个教学,从总目标、分课时目标到活动过程、作业训练,都要能相互照应,一脉贯之,很好地执行新课程理念和单元教学要求。切忌方案设计空有好理念,但本身却没有纳入到“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框架内来思考,来寻求活动的铺张点,走进课堂后,不好执行,不能操作,结果,自然就“走调”了。这对一线教师没有多少帮助。
基于这样的教学思想,我在设计《荆轲刺秦王》的教学时,充分立足于可操作、可执行、不玄乎,力图以理解词句含义、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为重心,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梳理和概括,并让学生体会由繁到简的精练过程,组织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中学习古人的精神与智慧。希望通过所构想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生成落实,能让学生真正获得提要钩玄、梳理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梳理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并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能根据需求,抓住关键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4、能评价荆轲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5、能例说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进而了解《战国策》文章特色。
【教学重点】
1、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并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
3、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教学条件】 投影仪,PPT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梳理并积累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重点实虚词、固定用法等文言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刺客吗?
师生齐背初中所学《唐雎不辱使命》相关语段: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还有一位呢?
出示课题:荆轲刺秦王
二、背景提示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正音正字:
长侍(shì)足下 樊於期(wūjī) 骨髓(suǐ) 燕(yān)国 切齿拊(fǔ)心
匕(bǐ)首 忤(wǔ)视 厚遗(wèi)蒙嘉 鄙(bǐ)人 夏无且(jū)
以药囊提(dǐ)轲 被八创(chuāng)倚(yǐ)柱 箕(jī)踞以骂 目眩(xuàn)
2、明确学习重点和方法:
(1)结合注释,独立疏解句意。标出未能理解的句子,讨论解决。
运用“提要钩玄”(把握关键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方法解决以下两项:
(2)勾画出表明故事发展的语句,并能口译句意,整体梳理。
(3)勾画出能表明人物性格的语句,口译,并能做出分析。
四、结合注释,独立疏解句意。标出未能理解的句子。
要求:先独立疏解——再同桌探讨——然后小组辨析——最后师生共解
【师生共解时,要特别关注一些文言知识。学生没有疑惑的地方,不必再讲解。学生有疑惑的,教师要点拨。教师自己应做好知识梳理或制作知识卡片(附后)】
五、作业:
梳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实虚词、固定用法等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运用提要钩玄读书的方法,勾画出表明故事发展的语句,并能口译句意。
2、在整体梳理故事中,体会化繁为简的过程,训练概括力和表达力。
【教学流程】
一、运用“提要钩玄”(把握关键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方法,勾画出表明故事发展的语句,并能口译句意,整体梳理故事。
1、教师搭桥——提出以下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六个问题筛选语句,理解课文。
①标题揭示了荆轲刺秦的事实,那么荆轲是如何具体刺杀秦王的?
②秦王戒备森严,荆轲怎么能够接近秦王呢?
③行动之前,燕太子、荆轲做了哪些刺秦准备?
④是什么原因促使荆轲准备刺秦呢?
⑤荆轲刺秦的结果怎样?
要求:由独学到合学。
【同学们先独立疏解——再同桌探讨——然后小组辨析——最后师生形成共识。】
①标题揭示了荆轲刺秦的事实,那么荆轲是如何具体刺杀秦王的?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被八创。
②秦王戒备森严,荆轲怎么能够接近秦王呢?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行动之前,燕太子、荆轲做了哪些刺秦准备?
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遂自刎。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 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令秦武阳为副。
④是什么原因促使荆轲准备刺秦呢?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⑤荆轲刺秦的结果怎样?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左右既前,斩荆轲。
2、在理解了以上六个问题的基础上,请同学们以“刺秦”为主线概括梳理文章内容(故事梗概):
讨论交流后,作如下梳理,并齐读强化,理解句意: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刺秦原因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刺秦条件
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乃得闻教!” 遂自刎。于是太子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使工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刺秦准备
荆卿怒斥太子,请辞决!遂发。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刺秦诀别
既至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贿赂宠臣)。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进见秦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逐刺秦王)。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被八创(被秦所创)。——刺秦经过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左右既前,斩荆轲。——刺秦结果
3、进一步梳理故事梗概(然学生体会概括归纳、由繁到简的过程)
秦兵至燕南界 ——刺秦原因
需有信物:樊将军首、督亢地图 ——刺秦条件
私见於期—於期自刎—预求匕首—配备副手 ——刺秦准备
怒斥太子—易水诀别—既祖取道—就车而去 ——刺秦诀别
贿赂宠臣—进见秦王—逐刺秦王—被秦所创 ——刺秦经过
壮烈献身:左右既前,斩荆轲 ——刺秦结果
二、复述故事,加强理解。
1、同桌之间轮流复述与倾听。注意对关键语句的筛选与组合。
2、抽同学在全班复述。
三、作业:
背诵“易水诀别”。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运用提要钩玄读书的方法,勾画出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口译句意,并能作出人物评价,体会民族智慧和精神。
2、能举例说明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进而了解《战国策》文章特色。
【教学流程】
一、抽同学展示背诵(“易水诀别”部分),教师激励、评价。
二、运用“提要钩玄”(把握关键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方法,勾画出能表明荆轲性格的语句,口译,并能做出分析与评价。
1、要求用“我读出了一个 的荆轲,依据是(原文): ”的形式表达,同时强调对原文原句的翻译。
要求:先独立疏解——再同桌探讨——然后小组辨析——最后师生形成共识。
参考:
①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荆轲。依据:“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评:在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下,挺身而出。说明他深明大义,爱国报恩。
②一个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荆轲。依据:“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评:能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冷静地分析,抓住事件的要害。
③一个果敢勇决、侠肝义胆、擅长辞令、精明多智的荆轲。依据:“私见樊於期”,接着“三问”:“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评:这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将军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结果,让樊将军慷慨献身。足见荆轲的精明睿智。
④一个不畏权势、正直刚烈、重义轻死的侠士荆轲。依据:“荆轲怒,叱太子:‘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绝矣!’”
评:荆轲是一个轻生死、重承诺,“士可杀不可辱”的侠士,具有耿直刚烈的性格。
⑤一个慷慨悲壮、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荆轲。依据:“至易水送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评:这一描写,充分展现了一个慷慨赴死、义无反顾的悲壮之士的形象。
⑥一个胆大心细、行事周密的荆轲。依据:“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评:这一举动表明荆轲深谋远虑,豪侠而不莽撞,善于借助外力为自己行事服务。
⑦一个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荆轲。依据:“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评:荆轲临危不惧,沉着镇定,机智应对,在不露痕迹中化险为夷。
⑧一个英雄虎胆、视死如归的荆轲。依据:“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左右既前,斩荆轲。”
评:荆轲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勇于自我牺牲,是效忠国家、勇于斗争、宁死不屈的勇士。
2、提供资料,了解历史名人评荆轲
陶渊明咏荆轲(见读本)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咏荆轲》:“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3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补充 ?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课文分析:
一、本文结构:
按内容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
(1)、简介背景。(1节)?(2)、准备“信物”。(3--4)?(3)、准备武器。(5节)
(4)、配备助手。(6节)
2、诀别。(7--10)
(1)、怒叱太子。(7--8)?(2)、易水悲歌。(9--10)
3、刺秦。(11--19)
(1)、计见秦王。(11--13)?(2)、勇刺秦王。(14--18)?(3)、壮志未酬。(19)
按情节发展分为
开端 行刺缘起1-2
发展 行刺准备3-9
高潮 廷刺秦王10-17
结局 荆轲被斩 18
二 内容分析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
胆识超人,气魄非凡
③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
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思考:④荆轲与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求取信物 详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略
⑤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
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
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
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
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⑥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太子催促荆轲 荆轲怒叱太子
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刚烈英勇
⑦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有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侧面烘托
烘托出人物形象,
表现出人物精神
课文精彩片段分析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白衣冠?
?2?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课文精彩片段分析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8,课文怎样描写秦廷行刺的场面的?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英雄虎胆、威武壮烈的英雄形象。
9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舍生忘死 反抗强暴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小结人物形象
荆轲:刚烈忠义、有勇有谋、果敢机智、视死如归的侠义之士的形象
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樊於期:豪爽慷慨 义勇刚烈
秦武阳:外勇内怯
秦 王:贪婪怯弱
四 ,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五 ,主要艺术特点:
①善于描写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动作。
②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