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也称为“二模”)是针对广东省2024届高三学生的重要考试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语文试题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2023.11.3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摘编自《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求美派则在继承“诗缘情”“诗有别趣”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的张力(“无功利”)。这两种文学批评标准之争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这一论争才告一段落。
时至今日,文学批评所面对的作品和现象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这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天应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
恩格斯当年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由于其包容性为日后研究者留下了充裕的阐释空间,也使其在今天依然被普遍视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这不仅是基于中国文艺创作实际对“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的全新阐释,同时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提供了指导思想。
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中西对话不应像过去一样仅仅是对国外学术观点的翻译介绍或简单解释,而是应转变为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双向交流。具体路径包括但不限于邀请国外学者长期来华访问讲学,中国学者出国访学并与西方学界直接交流、发表外文论文与西方学者进行直接的理论对话等,在此过程中积极对外展示来自中国学界的最新思考和成果,真正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
历史已反复证明,拿西方的理论话语直接“剪裁”中国文学实践是行不通的。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学需要新的批评标准进行体系化的评价,且针对不同类型文学的批评标准应有不同的侧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文学,其不仅在本土飞速发展,而且已通过翻译初步产生了国际影响。因此,建构中国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已迫在眉睫。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显然需要考虑到文化、读者、市场与媒介等诸多因素,而非“市场标准”或“文化标准”能够简单概括。
任何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与建构都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相信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能够在今天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为契机,为促进世界人文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
(摘编自陈新儒《文学批评标准的西学之鉴与本土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B.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民族思想解放。
C.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真”与“美”的争论,在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才暂时停止。
D.“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和内涵,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应当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但二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有所不同。
B.求真派与求美派二者的文学批评理论都有对新的文学批评形式的借鉴与发展。
C.恩格斯所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时至今日依然发挥较大的作用与其包容性有关。
D.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不能直接拿西方的理论话语“剪裁”中国文学实践。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B.清代学者赵翼在《论诗》中提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C.唐太宗《帝范》中说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清代诗人郑板桥写道:“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一文化现象。(4分)
5.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歌天上来(节选)
韩少功
当年的老寅背有点儿弯,在椅子里坐久了,背上挤出几轮布的皱折,使上衣变得前长后短,一起身,后片像幕布一样向上拉吊。
当年的老寅在汽车站等了片刻,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看天色已晚,扛着他的竹椅四处找人问路,最后找到了县文化馆。①现在,他已经面对我们,让我们略略感到挑选词语的困难。比如他的脑袋小,不好说一个,更像是一粒; 眉毛粗,不好说两条,更像是两把; 耳朵倒很大,说两扇或者两页,可能更合适。文化馆的柳老师肯定是不大习惯这个一粒,挥挥手,说出去出去,这里没有人买椅子。
听对方申明自己是来报到的学员,柳老师才有些吃惊:你说你就是毛三寅?
“唔呵……”
“你就是边山峒的那个毛三寅?”
“唔呵……”
“慢点,你们那里没有另外一个毛三寅吧?”
②“村里的伙计把我家老大叫宽老倌,把我家老二叫宜老倌,把我就叫成寅老倌。我不喜欢这个名字,没有办法呵。”
小脑袋一脸的无辜。
柳老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之一,小县城里的大牌艺术家,经常在剧院舞台一侧指挥乐队。柳老师理论水平也高,经常哗哗哗地甩着扇子,把任何曲子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比如分析出一个主题两个形象三个发展四个特点五个什么什么,用有些学员的话来说,③随便捡根草都打得出一锅理论汤。
学习班的内容不光是培训,更重要的是创作:四天之内,每个学员都要交出一首歌曲,优胜之作将参加地区和省里的大赛。柳老师有些着急,但着急的时候居然偏偏少了一个人,走到老黄的房间里,只见床上一个大花被子隆起来,罩住了一个人形。
柳老师气得差点要晕过去,想把这只假鸡婆从鸡窝里揪出来,让他该去哪里就去哪里。他气冲冲找到馆长,强烈要求领导出面严肃纪律,把那个来混饭吃的小脑袋赶快轰走。馆长想了想,说边山峒的人你最好莫惹。柳胖子不明白这话的意思。馆长见柳老师还不明白民情,就说起当年边山峒剿匪,说那时各乡的土匪都降了,只有边山峒不降。他们情愿受火刑,皮子都烧炸了,也没有半句求饶。有的受剐刑,剐上一整天,死也不吭一声。馆长这话把柳老师吓得脸色灰白匆匆告辞,再也不敢提小脑袋。
柳老师没有料到的是,四天过去以后,老寅倒是真在床上孵出了鸡,一只金鸡。八个学员的作品之中,他的《犁田山歌》首屈一指。凭正统科班的见识,柳老师得承认,如果遮去作者姓名,他完全有可能会把它误当大师的杰作搬到课堂上去。
田里犁田是何人?
犁田硬要犁得深。
莫云古曰犁无三寸土,
如今犁田啰——
四寸浅了,五寸浅了,六寸浅了,
犁下七寸是黄金,
深耕才有好收成……
不过就是这么几句普通甚至浅白和零乱的词,如何可以谱得这样动人心魄?这真是奇了,怪了,邪了!
肯定是抄袭。柳老师恨恨地想着。不过,曲调中明明伏有本地山歌的素材,看上去不大可能来自外地的大师。他定定神,决定去找老寅查问个清楚。
柳老师付出了好茶、好烟,还有一顿饭,却听得云里雾里。他太不了解老寅。那一天老寅没有喝酒。照理说,人喝酒才醉,他这个人恰恰是不喝酒便昏,便乱,便野,便语无伦次信口开河。被烈日晒得晕头晕脑,就是老寅无酒时的思想。把舌头割去一截,就是老寅无酒时的语言。老寅嗜酒是从壮族山寨里开始的。当时他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到学院本科,是特招的农民学员,去广西参加社教和体验生活。他那时崇拜广西的米酒,崇拜广西的刘三姐,梦想着写出一部《刘三姐》那样的歌剧。太多梦想灌醉了他,使他在社教结束的时候,擅自离队而去,沿着壮乡歌声的余音去了云南,又糊糊涂涂去了什么缅甸以及印度,直到两年后戴着手拷满身虱子被押解回国。
回到家乡以后,他的酒瘾越来越大,宁可无饭,不可无酒,碰到衣袋里布贴布, 也三天两头要去酒坊,深深地嗅几下,好歹让鼻子止瘾。在喝醉的时候,他不但写得好音乐,还能清醒判断很多复杂的问题。若碰上音乐爱好者,他还说得清歌剧《刘三姐》的一切细节,对中外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不要看他的发声有点尖削,甚至有点娘娘腔,但这个时候的他随口唱出一个音,就是准确无误的中央C,或者是铁板钉钉的降B,根本用不着什么定音叉和定音笛,让行内人不得不服。他随手抄起一件乐器,无论胡琴、琵琶、笛子、芦笙还是唢呐,不说玩得天花乱坠,至少也耍得中规中矩。还有手里的石头,脚下的水,嘴里的一片树叶,桌上的筷子和碗钵,都常常被他折腾出声音,准确地说,是折腾出音乐。
多少年后,有一个记者想写篇民乐奇才的文章,到边山峒去访他,一进山就有各种离奇的景象竞相入目,让人晕眩和踉跄。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是来自现实。有时南瓜地里有一个瓜出奇地巨大,整整有桌面大,但其他南瓜该小的小,该死的死,它们各行其是从不引起人们的在意有时还有一大片燕子不知从何而来,栖在几面粗糙的墙上,使白墙突然变成全黑,如此吓人的景观却被人们视而不见,从不瞥上一眼。记者一路上心惊肉跳,发现山里的很多事物不是憨头憨脑随心所欲,就是胆大包天胡作非为,都是醉翻了一般,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生乱。他说,他已经知道老寅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老寅的曲子是怎么回事了。
记者后来没有访到老寅,据说是遭遇到了瘴气,两腿立即肿大和奇痒;又据说是糊糊涂涂迷失了方向,只好搭乘一辆运木头的汽车出山。
④这些说法,也没有得到过证实。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先描写了毛三寅的后背,再转向正面,寥寥几笔将人物出场刻画得活灵活现。
B.“奇了,怪了,邪了”简短有力,体现出柳老师对于《犁田山歌》既欣赏又不敢相信的心理。
C.“灌醉”生动形象写出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的忘我状态,使他被押解回国的情节变得合理。
D.文中多次提到“边山峒”,表现了边山峒人民的坚韧与倔强,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现在”“面对我们”打破了叙述者、故事人物与读者间的时空壁垒,呈现出多重叙事层次。
B.句子②中“老倌”称呼的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体现了韩少功在方言运用上的探索。
C.句子③中“随便”与“都”突出了柳老师的理论水平之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肯定。
D.句子④与上段记者的奇遇相照应,为老寅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8.选文倒数第三段颇有《百年孤独》的风格特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寻根”的代表人物,鲁迅、沈从文、韩少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学者评价认为: 鲁迅寻的是“国民劣根”,沈从文寻的是“生命之根”,而韩少功寻的是“传统文化之根”。请结合选文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晏子将使荆,荆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贤人也,今方来,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于是荆王与晏子立语,有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王曰:“齐人固盗乎?”晏子反顾之曰:“江南有橘,齐王使人取之而树之于江北,生不为橘乃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得无土地使之然乎?”荆王曰:“吾欲伤子,而反自中也。”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朝,乘敝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日:“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驿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 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号曰: “今天降祸于齐国,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矣?”
(选自刘向《说苑》)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景公A有马B其C圉人D杀之E公F怒G援H戈I将自J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坐,犯了什么罪?“坐”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意思不同。
B.得无,莫不是,该不会,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的“得无”意思不同。
C.寡人,诸侯王谦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的“寡人”意思相同。
D.社稷,国家,与《三国演义》第二回中“社稷立见崩摧矣”中的“社稷”意思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将“何为者也”理解为“干什么的?”,虽“精心设计”却答非所问,更显楚国君臣无德无能。
B.晏子擅长外交辞令,出使楚国时注意分寸,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其丰富的潜台词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C.圉人杀马,景公大怒,晏子也很生气,举戈站到杀马人面前,一口气怒斥了他当处死罪的三条罪状。
D.景公关心晏子出行,送他四匹马拉的大车,但晏子重视自己言行的示范作用,多次辞让,拒不接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赖君之赐,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于臣足矣。
(2)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
14.晏子卒,景公素服而往,悲痛万分,请结合材料概述晏子受到景公敬重的原因。(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一)
杜甫
汝迎妻子达荆州,消息真传解我忧。
鸿雁影来连峡内,鹡鸰①飞急到沙头②。
晓关险路今虚远,禹凿寒江正稳流。
朱绂即当随彩鹢③,青春不假报黄牛④。
【注】①鹡鸰,又作脊令,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鸟。《诗经·小雅》中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②沙头,地名,代指江陵。③彩鹢,头上画有鹢鸟的船。④黄牛,即黄牛峡, 在江陵附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之弟杜观已经接家人到达江陵,诗人得到消息,十分喜悦而作此诗。
B.虽然天气寒冷,两家人相隔路途遥远,但诗人认为兄弟团聚不会受影响。
C.亲人将聚,值得庆祝,诗人收到弟弟书信后立即穿上盛装乘坐彩舟迎接。
D. 末句中“青春”与诗人名句“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的“青春”涵义不同。
16. 清代王夫之评杜诗曰“悲喜于物显”,请结合诗歌颔联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中秦始皇极力开疆拓土,修长城,击匈奴,以致于“_,_”。
(2)《项脊轩志》中写到作者在修缮项脊轩时,种上了富有文人气质的花木,此句是“_”;还写到鸟雀与人和谐相处,此句是“_”。
(3)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五月渔郎相忆否”从对面落笔,主客移位,使得抒情更进一层。古代诗歌中还有不少相似的例子,如“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 2 小题,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 题。
10月8日,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缓缓熄灭,精彩纷呈的杭州亚运会圆满落幕。本届亚运会主火炬创新使用了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作为燃料,_A_,在全球大型体育赛事上也是首次实现了废碳的再生利用。
考虑到环保要求,能充当主火炬燃料的选择其实并不多,之前人们用得比较多的是天然气和氢气。但天然气燃烧后会排放出二氧化碳,且使用天然气的成本较高;氢气虽然是零排放,但又面临着存储、运输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挑战。①甲醇是智慧能源,②既可以由废气电再生而成,③也可以由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变而来,④还可以由垃圾、桔秆等生物质中合成,⑤既可以智慧地解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⑥又可以有效地应对能源缺失所带来的挑战。⑦若甲醇燃料应用规模达到3.5亿吨,⑧可将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降到约30%以下。
杭州亚运会选择零碳甲醇作为主火炬燃料,是对绿色新能源的科学探索与生动实践。以杭州亚运会为契机,零碳甲醇_B_,也点燃了中国能源多样化战略的“新灯塔”。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 题。
我一直认为父亲扶犁的样子是一幅最美的图画,头顶苍穹,脚踩大地,腰间系着一根草绳,微躬的身形和腿肚子上暴跳的青筋是一种力的显示。而他头上的那顶旧草帽和破衬衣上的几个洞,以及闪亮的犁铧掀起①黝黑而厚实的泥土,该是一部粗犷而壮美的图腾。
父亲是一个地道得不能再地道的农民。他用他的憨厚和纯朴,用他的汗水和心血种出了大麦、水稻、地瓜和玉米。他用这些粗粮作为他和他的一家生存的资本,并且心安理得地想用这种方法终老一生。他不是我的父亲,他是所有农民后代的父亲。在他的脚下,②肥沃的土地结出硕果,野花次第开放,生命无比绚烂。所以父亲用不着像退休工人那样养鸟养鱼养花,走到田野,田野是家;走到小溪,小溪是家;登上山顶,山顶也是家。鸟鸣鱼跃花开,什么都拥有了,所以父亲除了健康之外不再奢求什么。而健康,是因为可以多与土地亲近,多一些春播秋收的日子。
父亲像个豪情万丈的诗人一样,③大地作笺,锄头为笔,写出了一首首与大豆、黄瓜、小麦、青菜等有关的丰收的诗行。
20.请从语言运用特点的角度分析文中加点部分语句的表达效果。(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具有“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22.同样写“土”,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处语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 (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国藩说:“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底,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大意是:人们常说“平稳”二字值得玩味。天下事虽有走险招也能成功的,但终究不稳妥。所以君子应行事平稳,不冒进。
“稳”和“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现事物在动态平衡中渐进式发展的规律。“稳”是主调,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标。当然,“稳”,不是不动、不变;“进”,不是急进、冒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字。
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 19分)
1.【参考答案】B(3分)
【试题解析】“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错误,原文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创新风潮”与“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在概念内涵上有本质区别。同时,根据“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等表述可知“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在历史上很早就已经产生并发挥着影响。
2.【参考答案】A(3分)
【试题解析】两则材料都认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相同。
3.【参考答案】B.(3分)
【试题解析】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 一律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A项,意思是跟着别人走,最终只能落在别人后面,只有自成一家才能接近真实美妙的境界;B项,意思是诗歌和文章要紧随时代盛衰治乱的变化,没有一天不在趋时更新,与材料二的观点契合;C项,意思是只有放宽视野,定高目标,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D项,意思是要有以民为本、民生至上的情怀。
4.【参考答案】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体现了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和建构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息息相关。②在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参考答案】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批评标准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中汲取创造力,发挥“中国智慧”;③开展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中西对话,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④立足本土的文学实践,探索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体系。(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 16分)
6.【参考答案】D(3分)
【试题解析】作为“边山峒”的一员,毛三寅身上同样具有坚韧和倔强的性格特征,故“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说法错误。
7.【参考答案】C(3 分)
【试题解析】此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柳老师这样脱离实践空谈理论的知识分子的讽刺。
8.【参考答案】①“老鼠”“老猫”“南瓜”“燕子”本是乡村常见的景象,但“老鼠追猫”“桌面大的南瓜”等奇幻场景给文章增添了鲜明的魔幻色彩,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②这一场景与老寅醉后的创作状态相符,以魔幻表现现实,暗示老寅的曲子既是醉后生发,又深受边山峒的影响。③这种诡异的景象突出了边山峒原始的生命状态,具有浓郁的地方与民族特色。
(4) 第①点2分,答出第②点或第③点任意一点得2分。若答出“想象”“夸张”或“预叙”,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①鲁迅寻的“国民劣根”指的是旧中国人民愚昧而不自知的状态,如《阿Q 正传》中阿Q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中困住祥林嫂和鲁镇众人的贞洁观与鬼神观。②沈从文寻的“生命之根”指的是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方式,如《边城》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③韩少功寻的“传统文化之根”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展现,如《山歌天上来》中富有特色的方言与民歌要素,以及老寅这个学过现代理论却回归传统民乐创作的音乐家形象。
(6分,每点2分,其中解析1分,举例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10.【参考答案】BEG(3分)
【试题解析】正确断句为: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
11.【参考答案】B(3分)
【试题解析】“得无土地使之然乎”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两句中的“得无”,都是“莫不是,该不会”的意思。
12.【参考答案】C(3分)
【试题解析】C项中“晏子也很生气”错误,晏子是假装生气,借斥责圉人劝谏景公。
13.【参考答案】
(1)倚仗国君的恩赐,我能够穿暖吃饱,旧车弱马,对于我来说已足够了。(赖,依仗,依靠;敝,破旧;驽,衰弱、弱劣。“赖”“敝”“驽”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2)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节省衣服饮食之类的供养之物,以此为齐国人做个榜样。(临,管理,监管;养,供养之物,生活物资;先, 做榜样、做表率。“临”“养”“先”各1分,大意 1分, 共 4分。)
14.【参考答案】
①晏子心系国家,智斗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②晏子忠心劝谏,矫君之失,保护了君主的名声。③晏子以身作则,生活简约,净化了奢靡的社会风气。(3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要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件事,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子,是个有才能的人,现在他将要前来,我想要羞辱他, 有什么办法?”身边的大臣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晏子到来后,楚王与晏子站着谈话,有一个人被绑着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问:“这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 “是齐国人。”楚王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楚王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回头看着楚王说:“江南有橘树,齐王派人取来栽种在江北, 长不成橘树却变成了枳树。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江北的土地使它变成这样的。现在齐国人在齐国不盗窃,来到楚国就盗窃,莫非是(楚国的)土地使他这样的?”楚王说:“我想伤害你,反而伤害了自己。”齐景公有匹马,被他的马夫杀死了,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准备亲自去杀那马夫。晏子说:“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了,请让我替您数说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为我们国君养马却将马杀死,你的罪该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邻诸侯,你的罪又该死。”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爱的名声。”晏子上朝,乘坐的是破旧的车子,驾车的是弱劣的马。齐景公看见他这样就说:“嘻!先生您的俸禄少吗?为何乘坐的车子这样破旧不堪呢?”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能够穿暖吃饱,旧车弱马,对于我来说已足够了。”晏子出朝后,景公命大夫梁丘据送给晏子四匹马拉的大车,被晏子多次退回拒不接受。齐景公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来到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送的车马,那我也就不再乘车了。”晏子对他说:“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节省衣服饮食之类的供养之物,以此为齐国人做个榜样,即使这样还担心他们奢侈靡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如今(这)豪华车马,国君在上乘坐它,我在下也乘坐它,百姓中那些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在衣食方面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品行的人,我就没有办法来禁止他们。”(他)最终辞让(豪华车马)而没有接受。齐景公在淄河巡游,听说晏子去世了,齐景公着素服乘车,每逢驿站换马急驱前行,他自认为车走的慢,就下车快跑,下车后又知道不如乘车快,就又登上车,等他到达都城时已经四次下车快跑。他边哭边赶路,到了灵前便伏在晏子的尸体上嚎啕大哭说:“现在上天降灾祸给齐国,不施加给我而施加给先生,看来齐国的社稷危险了,百姓将向谁求告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15. 考答案】C(3分)
【试题解析】“立即”“迎接”理解有误。尾联的意思是“我”也要携家坐船出发去江陵,不必再派人给“我”送信。
16.【参考答案】
①颔联中,“鸿雁”喻指书信,暗合上句“解我忧”,表达了诗人收到弟弟书信的欣喜。②“鹡鸰”暗指自己,“急”字显示了诗人想要见到亲人的迫切之情。③鸿雁传信、鹊鸰急飞,表达了诗人与弟弟之间深厚的情谊。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分)
17.【参考答案】(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人至不去
(3)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遥
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
(6分,每句1分,如有错字、漏字、多字, 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 2小题, 10 分)
18.【参考答案】
A这在亚运史上是首次B不仅点燃了亚运会主火炬
(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19.【参考答案】
④“由”改为“从”(或删去“中”)
⑤“解决”改为“应对”(或在“环境污染”后补充“等问题”)
⑧去掉“约”或删除“以下”。
(6分,每指出序号并修改正确一处得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小题, 10 分)
20.【参考答案】“地道得”一词后加上“不能再地道”,以否定(补语/重复)的形式(1分),补充说明“地道”的程度之深(1分),强调父亲是极其地道的农民(1分)。
(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参考答案】
①无理:“他”明明是“我”的父亲,作者却说“他不是‘我’的父亲”,“他”也不可能是所有农民后代的父亲,作者却说“他是所有农民后代的父亲”; ②妙处:通过看似无理之语,表达了父亲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父亲,还代表着所有农民后代的父亲,突出父亲具有老一辈农民的普遍本质特征。
(3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参考答案】
①黝黑而厚实的泥土:写出“土”的颜色、厚度和密度,突出土的肥沃程度,写出了土地的生命力,蕴含着劳作时的希望; ②肥沃的土地:直接点明土地肥沃,与“结出硕果”紧密联系,突出“生命绚烂”,暗含丰收的喜悦;③大地作笺:将大地比喻成纸笺,与父亲像个“诗人”相呼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父亲在田间地头耕耘劳作的画面,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4分,第①、②点各1分,第③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3.【参考答案】略。
①命题说明: 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题,结合当下学生个人的发展、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旨在培养学生理性思辨、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②命题来源:根据当下的热点问题,如: 疫情下的国内经济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外争端的发生、当代青年“冒进”行为(如,部分网红现象等),从《__时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攻坚克难行稳致远》《解放军报:掌握“稳”和“进”的辩证法》《新华时评:“稳”字背后有深意》等文章中的观点来构思命题,命题具有时代性与思辨性。
③审题简析:本作文由材料、引导语和要求三部分构成。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段引用曾的观点,讲述个人应“行事”稳,不冒进,即使“天下事虽有走险招也能成功的,但终究不稳要”,从个人处事及行天下大事两个方面强调了一稳定的重要性”;第二段分别阐述了“稳”和“进”的内涵,同时提及两者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行文过程中,考生需在充分理解核心概念(“稳”和“进”)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二者间的关系,并体现出一定的思辨性。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 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略)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 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颖B材料新鲜⑩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⑩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应该如何复习
一、夯实基础重视积累
考生基础题得分不尽如人意。备考期间,考生要将复习落到实处。重视专题,按专题逐块复习。离高考只有三个月,有没有必要花一定的时间在字音形、词语、熟语、文学常识、名句名篇、文言实虚词等的积累上呢?当然有必要。任何可以拿到的分数,都不能放过,更何况这些基础与我们的语文素养息息相关。
二、扩大视野,加强语感
这次模拟考试题选材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以“农民工”话题的作文更是引导学生要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从答题情况来看,考生明显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以作文为例,很多考生只能对材料进行扩写,或者罗列现象,不具体、不典型、不深入,缺乏情感关照。在繁忙紧张的高三复习中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练习题”,这是不健康和不正常的应考方式。对高三语文复习而言,适当阅读美文,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否则,语感哪里来?思想哪里来?
三、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文字题方面的失分显示出有些考生语感不足、阅读能力不够,但也有部分考生并不是看不懂文章,而是不会分析题干,没掌握解题方法。18分的现代文阅读,因为答非所问、语焉不详而失分的不在少数。所以考生还要注意掌握方法,规范答题,真正发挥自己的水平。
高考语文答题方法
1 技巧一:合理分配时间
高考语文的题型较多,答题时间也应各有不同侧重,首先,面对选择题,大家要控制在5分钟之内解决,其次是阅读题,可以适当延长点时间,以免看错题干和内容,最后就是作文,留有充分的时间写作文,大家平时训练也比较多,按着基本套路走就可以,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不要死扣一道题而浪费时间。
2 技巧二:看清题干要求
很多性子急的考生,总是题干还没看清,就急着下笔,这不管怎么答都是会出现错误的答案的,虽说要控制好时间,但一定要在看清题干的基础上,高考语文的题干经常会出现让人容易理解错误的说法,因此把握好题干要求再去找寻答案是必不可少的。
3 技巧三:排除法
排除法多用于选择题上,通常对于一个题目的正确答案徘徊时,可先排除掉最不实际的答案,然后再考虑剩下的答案,从中根据题干要求再次筛选,一般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4 技巧四:确认干扰项
一般高考语文的考题设置干扰项,大多数就是以下几种情况,例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可以根据题目和答案来确定是否是这些干扰项,然后选择正确的答案。
5 技巧五:原文找答案
很多高考语文的阅读题目在第1、2题是比较容易的,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但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仔细阅读好再选择答案。
6 技巧六:词不离句
文言文以及诗词的作答,始终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