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数学>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

时间: 燕纯0 分享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一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教学重难点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则条件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这时B是A的必然结果,则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如果A既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又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则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同时B也是A成立的充要条件。

  (二)充要条件的判断

  1若成立则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2.若且BA,则A是B成立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B是A成立必要且非充分条件。

  3.若成立则A、B互为充要条件。

  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分两步:

_

 (1)充分性:把A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B;

  (2)必要性:把B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A。

  二、范例选讲

  例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在△ABC中,p:A>B q:BC>AC;

  (2)对于实数x、y,p:x+y≠8 q:x≠2或y≠6;

  (3)在△ABC中,p:SinA>SinB q:tanA>tanB;

  (4)已知x、y∈R,p:(x-1)2+(y-2)2=0 q:(x-1)(y-2)=0

  解:(1)p是q的充要条件 (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4)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练习1(变式1)设f(x)=x2-4x(x∈R),则f(x)>0的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是( C )

  A、x<0 B、x<0或x>4 C、│x-1│>1 D、│x-2│>3

  例2.填空题

  (3)若A是B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要条件,D是C的必要条件,则A是D的 条件.

  答案:(1)充分条件 (2)充要、必要不充分 (3)A=> B <=> C=> D故填充分。

  练习2(变式2)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则命题丁是命题甲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例4.(证明充要条件)设x、y∈R,求证:|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证明:先证必要性:即|x+y|=|x|+∣y∣成立则xy≥0,

  由|x+y|=|x|+∣y∣及x、y∈R得(x+y)2=(|x|+∣y∣)2即|xy|=xy,∴ xy≥0;

  再证充分性即:xy≥0则|x+y|=|x|+∣y∣

  若xy≥0即xy>0或xy=0

  下面分类证明

  (Ⅰ)若x>0,y>0则|x+y|=x+y=|x|+∣y∣

  (Ⅱ)若x<0,y<0则|x+y|=(-x)+(-y)=|x|+∣y∣

  (Ⅲ)若xy=0,不妨设x=0则|x+y|=∣y∣=|x|+∣y∣

  综上所述: |x+y|=|x|+∣y∣

  ∴|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例5.已知抛物线y=-x2+mx-1 点A(3,0) B(0,3),求抛物线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

  解:线段AB:y=-x+3(0≤x≤3)-----------(1)

  抛物线: y=-x2+mx-1---------------(2)

  (1)代入(2)得:x2-(1+m)x+4=0--------(3)

  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等价于方程(3)在[0,3]上有两个不同的解.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二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

  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b是 (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

  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设计意图: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从而突破难点。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A?{x?N|1?x?8}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新知,体会三种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对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回顾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种表示方式。

  作业: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

  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五.板书分析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三

  一.说教材

  地位及重要性

  函数的单调性一节属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的必修内容,在高考的重要考查范围之内。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在研究函数时经常要注意的一个性质,并且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对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上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又可加深对函数的本质认识。也为今后研究具体函数的性质作了充分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正确表述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的概念;

  (2)了解能用图形语言正确表述具有单调性的函数的图象特征;

  (3)明确掌握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与步骤;并能用定义证明某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4)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艺术美,养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对函数单调性的有关概念的本质理解。

  难点是利用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证明或判断具体函数的单调性。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尝试运用“问题解决”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力图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与接受,进而完成对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不断探索,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核心归结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然后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的学习理解,最终把问题解决。整个过程学生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尝试的动态活动之中;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的习惯。

  四.说过程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点拨、启发、引导为教师职责。

  设置问题情景

  [引例]学校准备建造一个矩形花坛,面积设计为16平方米。由于周围环境的限制,其中一边的长度长不能超过10米,短不能少于4米。记花坛受限制的一边长为x米,半周长为y米。

  写出y与x的函数表达式;

  求(1)中函数的值。

  (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

  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⑴第一问为了复习回顾函数的表达式;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设计

高考数学集合教案大全

2020高中数学等比数列教案设计大全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大全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

高中数学三年如何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集锦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集锦大全

高中数学如何教学设计

45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