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历史的简介
历史2113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5261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4102世界观、道德信1653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清朝历史,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历史(一)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以畜牧渔猎为生。明朝后期,在女真族出现了一位出色的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他的统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击败。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明崇祯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兵入关。此时皇太极已死,其子世祖福临在摄政王多尔衮的辅佐下,于同年五月攻占北京,四个月后清朝将都城迁至北京,开始了它在关内的统治。
世祖顺治皇帝在位的十几年里,清朝的统治者一直忙于消灭李自成的部队及一些明朝的残余力量。到顺治十八年,吴三桂率军入缅,消灭了明朝最后一支力量,清朝才彻底征服了中国。明朝降将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因灭明有功,分别被封为云南、福建、广东的藩王。公元1662年,顺治帝薨,其子玄晔在辅政大臣敖拜、索尼、苏克萨哈等人的辅佐下登基即位,年号康熙,是为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一直由辅政大臣主持,致使敖拜结党营私,严重危害了皇帝的统治。康熙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成功的翦除敖拜及其党羽,开始亲政,先后平定了"三藩"叛乱、准葛尔部叛乱、西藏叛乱;招抚台湾郑氏家族;击溃进入东北的沙俄军,与之签定《尼布楚条约》,使得清朝的统治得以加强。在经济方面,康熙帝废除原先满人执行的圈地制度,并且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减少农民的赋税,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农业的发展。
康熙之后,继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统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国力更加昌盛;又以承德避暑山庄为行宫,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对外族的统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
公元1796年,八十八岁的乾隆皇帝将帝位让于其子仁宗颙琰,年号嘉庆,自己为太上皇。嘉庆皇帝不如康熙帝与乾隆帝一样有作为;他在位二十五年,在统治上一直延续其父的政治方针,清朝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
公元1821年,嘉庆帝卒,由道光皇帝即位,是为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间,西方各国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的经济市场,他们以鸦片来敲开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人们深受鸦片毒害。1838年,道光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东主持禁烟。林则徐到广东后,打击烟贩,没收鸦片达两百多万斤,又在虎门当众将其销毁,即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之后,英国于1840年以保护侨民为名对中国宣战,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元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一般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此时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战争伊始,道光帝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同时又将林则徐治罪,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1842年攻占吴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与英国签定《南京条约》。此后,法国和美国也效仿英国,与中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夏条约》,中国的门户从此被打开了。
公元1851年,清咸丰帝即位,在同年一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太平天国”。 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1853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此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数次北伐与西征,但由于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军的石达开部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此后,太平天国后期虽然有李秀成、陈玉成等将领的极力支撑,但清政府经过几年的剿乱战争,天国都城天京于1846年被曾国藩所部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宣告失败。
清朝历史(二)
清朝12位皇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我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有12位皇帝,享国共268年。在这12位皇帝中,有雄才大略的,有碌碌无为的,也有懦弱无能的,抛开历史因素不谈,都说相由心生,光从皇帝的长相,就能看出清朝的国运。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25岁起兵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建立后金,割据辽东,是清朝的奠基人。
清太宗皇太极(1592年—1643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清朝的开国皇帝,在位十七年,这期间不断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于明朝作战,为满清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清世祖顺治(1638年—1661年):皇太极的第九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6岁登基,在位期间努力发展生产,恢复战乱后的经济,整顿吏治,重视发挥汉官的作用,全国领土除东南沿海外基本得到统一,但24岁就英年早逝。
清圣祖康熙(1654年—1722年):顺治的第三子,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期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康熙皇帝的功绩大家都耳熟能详,除掉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葛尔丹都取得了胜利,为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作出过重大贡献。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
清世祖雍正(1678年—1735年):康熙的第四子,44岁继承皇位,在位13年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财政,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等,并创立秘密立储制度,雍正也是清朝最勤劳的皇帝。
清高宗乾隆(1711年—1799年):雍正的第四子,是我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最长的皇帝,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在位期间使得康乾盛世达到了顶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多民族得到统一。但乾隆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清朝开始走向衰败。
清仁宗嘉庆(1760年—1820年):乾隆的第十五子,在位25年,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死后才独掌大权,嘉庆本人比较痛恨贪官,一上台就除掉了和珅,但嘉庆在之后的肃贪中成效甚微,清朝各地民族矛盾突出,如白莲教叛乱等,嘉庆只能算得上守成之君,清朝出现了中衰。
清宣宗道光(1782年—1850年):嘉庆的第二个儿子,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进一步衰败,虽然他做了一些努力,如严禁鸦片,厉行节俭,但由于能力有限,还是发生了著名的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朝和西方差距逐渐加大。
清文宗咸丰(1831年—1861年):道光皇帝的第四子,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权的君王,在位期间为挽救清王朝的危机,重用汉族官吏曾国藩平叛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等,但内忧外患不断,与西方签定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咸丰在世的时间也不长,31岁就去世了,而他最有名的是娶了个厉害的女人——慈禧。
清穆宗同治(1856年—1875年):咸丰帝的长子,6岁登基,母亲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位13年,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镇压了太平天国的起义,但19岁就去世了。
清德宗光绪(1871年—1908年):光绪皇帝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生母是慈禧的妹妹,因同治死后无子,因此继承皇位,在位期间,慈禧把持朝政,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割地赔款,戊戌变法运动,触动了慈禧的权利,因此慈禧重新垂帘听政把光绪软禁了起来,后来提前慈禧一天暴亡,享年38岁。
清宪宗宣统(1906年—1967年):宣统皇帝是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位末代皇帝在位期间结束了清朝的国运。
清朝历史(三)
在我们的印象中,王朝的灭亡往往是因为昏君奸臣扰乱朝纲,从而引得天下百姓揭竿而起,而提到清王朝灭亡的原因时,史学界普遍认为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以及统治者的问题。
可是近来,金一南将军在一次宣讲中,在谈到清朝历史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清朝没有昏君也没有奸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生不逢时、没有先进的装备和生产力,所以打败不了侵略者。
对此相信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金一南将军会出此言论呢?
金一南将军
金一南将军他当时是这样讲的,他认为汉族王朝的规律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就是开创基业的前几世是励精图治的,但到第五世开始便会逐渐懈怠,直至王朝灭亡。而清王朝则不是这样,从康、雍、乾盛世,到道、咸、同、光衰世的转换极快,中间只隔了一个嘉庆皇帝。
由于这种衰亡并不是传统的几世而衰,所以金一南将军认为清朝的衰亡,统治者并没有问题,因为皇帝并没有明朝的某些皇帝一样不理朝政,反而是各个都励精图治,包括几个衰世皇帝也是如此。
康熙皇帝
按照金一南将军引用著名学者柏杨的话来说,就是:
“清王朝将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能干,了解并努力完成他们的责任,三分之一的也都属于中等才智,像明王朝那样草包恶棍型君主,清王朝一个也没有。中国还没有一个王朝出现过这么多具有很强能力而又肯辛勤工作的帝王。”
就比如几个衰世皇帝,道光皇帝穿过带补丁的裤子,皇后过生日时用打卤面来招待客人,并且力排众议、全力支持林则徐禁烟,但就是这样的皇帝,因为军事实力的薄弱,导致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咸丰皇帝继位后,将“防三渐”作为座右铭:第一,防土木之渐(防止大兴土木);第二,防宴安之渐(防止大吃大喝);第三,防壅蔽之渐(防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达),可就是这样的皇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时也失败了。
鸦片战争
同治皇帝也继承先辈遗志,励精图治,重用洋务派,光绪皇帝也同样如此,为了挽救大清,甘愿交出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变法维新,可就是这样,该败还是败。
那么为什么清朝有这么多能干的皇帝却还是打不过侵略者呢?金一南将军把原因归结为:对手太强大,他们的对手不再是那些落后的周边邻国,而是更加强劲的对手;他们生不逢时,倘若他们生在别的朝代,那都可能是英明君主。
金一南将军
事实上,很多人对此都不能理解,但不得不承认,金一南将军说的有道理,弱国无外交,自古如此,清王朝落后,就要挨打,这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避免,所以对手太强大的确是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们还要思考为什么清王朝会如此落后,要知道在明朝时,中国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军事实力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
当时的北美洲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欧洲还处于中世纪末期,一片混乱,可时隔两百年,北美成了自由民主大地,欧洲有了日不落帝国,几千人就能将清王朝打的落花流水。
这让我们不禁有所疑问,这两百年里,清朝的这些“不昏之君”究竟在干什么?
清朝的确没有昏君,但也没有明君,也就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中国历来提倡尊重“祖法”,但清朝尤甚。清朝与日本一样,起初都是被列强欺负的国家,但日本善学习懂变通,于是日本强大了,强大到一个藩属国去欺负宗主国。
而清朝呢?康有为上书求变法之时却得到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答复而不能面见皇帝。倘若有一个君主能够推翻“祖宗之法不可变”这一言论,历史又会怎样发展?倘若有一君主能够放下骑射的情怀,放下自大的心理,结局又将如何?
戊戌变法
清朝后期也的确没有奸臣,但是权力不在大臣之手的同时,又岂在皇帝之手?慈禧手握大权,却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话语,作为一个统治者却如此卖国,这简直比那些贪官污吏更加可恶。
而曾国藩、李鸿章等大臣忠的是清朝,而不是中国,他们不是中国利益的守护者,而是出卖者,这样对于国家的错误认知,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统治者让他们做什么他们才能做什么,这样的大臣也是可悲的。
皇帝不是糊涂皇帝,大臣也不是糊涂大臣,但最后还是灭亡了,为什么呢?将其归咎于对手实力强确实太过片面化了。国家不是一日便能富强,也不是一日便可衰弱,但两百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太多了。对手实力强确实是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自己实力弱、自己实力为什么弱、对手实力为什么强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清朝历史(四)
清朝历史中包含哪些民族特色
大家知道,清王朝是从东北兴起的,由女真的后裔首先创建的一个较小的民族政权,后来在与明朝的搏斗当中慢慢壮大起来,最后取而代之,于1644年建立了统一的大清王朝。
那么,它跟被取代的明朝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清朝的民族特色。明朝是在推翻征服者(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基础上建立的。所以明朝在一开始打出的旗号,就是清除蒙元的影响。最典型就是朱元璋的四句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这是朱元璋《谕中原檄》里面提出来的。
当然,原本里面也有不同的说法,比方说“恢复中华”最初叫“光复中华”,不管怎么样,不影响基本意思。很显然,他这是采取民族革命式的立场,来组织这场反元运动的。所以在他确立的明朝帝国,政治架构其实是以中国先秦理想的国家模式为他的模式的。明朝帝国的政治结构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是“华夏+四夷”的模式。
所谓华夏,就是以居住在长城以内的中原地区的汉族为中心,各个边疆民族住在汉族的周边。明帝国在边疆以外,而且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守在四夷”。“守在四夷”是儒家的传统理论,认为汉族作为文明高的一方,应该是居住在国家中心的位置,少数民族因为文化落后,应该住在国家的边缘区域。
所以在明朝对待国内其他民族的策略,是实行怀柔政策。最初设立卫所,比方说在东北,女真就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卫所,任用少数民族的人士担任卫所的首长。但是这些少数民族人士的首领,一般不被允许来到京城,而是在明朝确立的边防界限之外活动,最多允许进入到边界的城市。所以,他们基本上没有机会跟明朝的主体民族——汉族进行接触。
当然,明朝也曾在特殊时期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柔和的政策,比方说,曾经封蒙古的俺答汗为顺义王,曾把三卫的首长迁到明朝的近边地区居住。但是从总体来看,明朝是排斥边疆民族的。
作为最初明朝辖下的满洲,满洲这个名称出现得很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说是从李满住这个人名来的,但他其实是女真族的后裔。女真族的后裔在15世纪末慢慢强大起来以后,开始内部的统一事业,就是从努尔哈赤开始的。努尔哈赤首先统一了建州的内部,随后又统一了邻近的两大女真部落。一部分是所谓的海西女真的四部;另外一部分是更远的靠近黑龙江地区的野人(东海)女真的一些部落。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满洲的政权。
满洲政权对外的国名有变化,最早他们称自己为“后金”,后来改为“大金”,1636年以后又改为“大清”。这个政权从1636年以后,已经带有了明显的学习汉文化的色彩,比如在确定国号的时候,“大清”就是针对他要反抗的大明。
我们知道,明和清在字面的含义上都是接近的,清明清明,政治清明,所以他蕴含着对抗、分庭抗礼的意味。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个政权从一开始就是以多民族的多元共存作为自己的特色的。大家知道,女真的部落虽然很多,但是人数很少,要跟明朝对抗,那它必须尽快地吸纳周边的各种各样的部落。
属于自己同一个文化的女真的部落,那自然是发展的重点;跟自己邻近的有共同点的部落,比方说蒙古人,也成为它积极吸收的部分。在金国时代,满洲政权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女真后裔做基干,同时吸收蒙古人,再后来吸收了一部分辽东汉人的民族。所以在入关以前,满洲人建立的政权其实已经是以满、蒙、汉三族为主要民族。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族系,比如说北方的通古斯人的一些民族,像索伦人这样一些部落。
入关以后,它的民族性得到了加强。为什么呢?因为有人统计过,在入关之初,八旗系统的人口不超过20万人。从战斗力上来说,这是一支精兵,但是如果要统治明朝辖下的广大版图,区区20万人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在入关之初,在跟明朝鏖战的时候,清朝对北方民族基本上采取的就是源源不断补充的政策,不断的把北方其他族系的民族,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吸引或者加入到八旗队伍里面,这些人叫做“新满洲”。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是女真人,但是他们毕竟跟女真人的文化是相近的,在习俗、语言上,在各个方面属于一个大的系统,叫“北方族系”系统,所以把他们全部纳入到满洲这个阵营当中,来跟明朝争夺天下。这个过程从1644年到1681年,经历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这三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先跟李自成作战,然后跟南明的势力作战,夺取明朝的版图。
从民族层面来判断,清朝初年的民族关系,可以用康熙皇帝使用过的几个概念来表述一下。
第一个概念是“首崇满洲”,尊崇满洲。满洲作为征服者,是主体部分,是这个政权的主人,所以当然首先要得到重用,在社会、政治地位上要得到优先。
其次,康熙皇帝使用的概念叫“满蒙一家”。这个概念讲的是什么呢?就是满蒙两个民族是要融为一体的,通过什么办法呢?通过满蒙联姻,通过政治上的结盟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有关满蒙联姻,国内已经做过非常充分的研究,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的《清朝的满蒙联姻研究》,这部著作有六十多万字,非常详尽地归纳和阐述了清朝满蒙两个民族通婚联姻的过程,分析了他们的影响。
那么简单地说,在整个清代,满蒙两个民族是持续不断地大规模地联姻。联姻首先是清朝皇室带头,从努尔哈赤开始,到皇太极,到顺治,这几代皇帝都带头跟蒙古贵族通婚。努尔哈赤有两个妃子是蒙古族的;皇太极封的五宫后妃全部都来自蒙古;顺治有一半的蒙古血统,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是蒙古科尔沁部贵族的女儿,顺治的两个皇后都是科尔沁贵族的女儿。
所以从皇帝这个角度来看,一直到乾隆皇帝还有蒙古人的妃子。当然皇后已经不是了,康熙的皇后就不是蒙古人,雍正也不是,乾隆也不是,但是他们都有蒙古人的妃子。而且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有蒙古的血统,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这样的联姻有将近七百次(我说的不光是皇室,还有满洲的贵族大臣,但是以皇室为主),涉及到内蒙古、外蒙古和西蒙古的很多个部落,以内蒙古为主,特别是科尔沁部。
清朝历史(五)
由满州贵族建立起的大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康乾盛世时国力的发展也曾震惊世界,可这样的盛世下却藏着覆灭的危机,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矛盾都成了大清覆灭的隐患。
之后大清自以为天朝上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可以说是让中国彻底落后于世界了,再加上慈禧太后对中国长达48年的统治,一度以软弱的政策向英法等国不断妥协,甚至想要再次垂帘听政下诏立3岁的溥仪为帝,这样的统治怎能不衰败?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不得已宣布退位,清王朝近300年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同时也是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点。
在清朝亡国后,溥仪作为最后一任皇帝一样被人操控了几十年不得安宁,而那些籍籍无名的十多万大清皇室贵胄又如何安身立命?
那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阿哥格格们,只懂争宠的皇后妃子们,从纸醉金迷般的奢靡生活跌落神坛,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曾无意翻过几页民国时期的报纸,王子皇孙死于城门外,公主贵妇坠入烟花院的花边新闻屡见不鲜,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剧。
1920年5月23日,上海的《民国日报》上曾刊登了一篇《今日之旗人生活状况》,大致将清朝亡国后的满州人的生活状况分为了以下四大类:
1.贵官派,就是说那些享受《优待条例》的皇室宗亲,这些人虽然有些家底,但是入不抵出,更是因为少不经事,“众家丁分肥",预计"将来不至穷死不止”;
2.谋生派,在皇室宗亲之中也有勤求有强者,可以自立,“此派为旗族中之尚佳者”,逐渐可与其他各族同化;
3.劳动派,以汉军旗人居多数,普通以人力车为谋饭之计,生活困顿但尚能自存;
4.待死派,就是指那些注定“老死牖下”的赤贫者。
曾经不学无术的满人贵族子弟,又没有赖以生存的技能,日子过得更是举步维艰,有头脑有志气的人学起了做生意,有的卖蔬菜水果、卖鱼肉,有的街头卖艺等,然而更多的人是流落街头、沿街乞讨、挖掘祖坟,饿死街头的大有人在。
也会有一些善于谋算的,带着钱财移居海外,而当时清朝的珍宝就这样被他们带走,流落海外。
改名换姓,定居故乡的大有人在,满洲的起点是在东北,在清亡后有近三万的贵胄回到了故乡,改名换姓重新生活。
富贵梦还没醒,贪恋权贵的也有不少,想要继续拥有钱权,甚至不惜通敌卖国以求荣,成为日本人的汉奸,这样的人在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上画上了丑陋的一笔,这不只是影响了他们自己,甚至影响到了子孙后代。
这群满族贵胄,不管曾经在清廷有着何等尊贵的身份,不管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在清亡后,都历经了很长一段丑陋黑暗的生活。
关于清朝历史的简介相关文章:
★ 清朝历史文化
★ 清朝的历史小故事
★ 清朝人物
★ 武训传为什么被禁
关于清朝历史的简介
上一篇: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下一篇:历史故事的成语以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