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时间: 淑娟20 分享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名人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名人故事

()

“偏食”王安石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历史名人故事

()

陶侃励志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故事启迪】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为。年轻人不应该放弃理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这些就是生活的动力。但是,愿望的实现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需要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因此,青少年都应该珍惜时间,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它、拥有它。

历史名人故事

()

被康熙杀掉丈夫孩子的建宁公主

建宁公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被处以极刑。似乎就在一瞬间,建宁公主成了“孤家寡人”,可这一瞬间却酝酿了好多年。    

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位公主:她虽然出身高贵,是皇家的金枝玉叶,却刁蛮泼辣,还有点施虐兼受虐狂的味道;她本来可以嫁入门户相当的贵族家庭,却为爱嫁给一个娶了七个老婆的无赖混混韦小宝。她就是建宁公主,那个有些疯癫的建宁公主。    历史上的她就是这样的吗?让我们走近她,为你还原那个“杯具”的建宁人生。  

还算快乐的童年    

在历史模糊的记载中,依稀能找到建宁公主一生中不多的快乐时光。    

建宁公主是皇太极的第14个女儿,她最开始的封号其实是和硕公主,13岁嫁给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14岁时晋封为和硕长公主,16岁时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来又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由此可见,这“建宁”并不是公主的名字,而是她的封号,而且是众多封号之中的一个。但由于“建宁”这个封号实在太出名,所以我们就沿用建宁公主好了。   

另外就是建宁公主不是康熙的什么妹妹,而是他的亲姑姑。建宁公主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她的母亲奇垒氏来自蒙古察哈尔部。当时察哈尔部统治者林丹汗与当时还是后金的大清对峙,后来察哈尔部归入后金,建宁公主的母亲奇垒氏应该就是皇太极在接收林丹汗家眷时来到皇宫的。奇垒氏的出身并不高贵,但应该也年轻貌美,可皇太极的心里只有宸妃海兰珠,所以应该不会太受宠。    

1643年,皇太极去世,当时女儿建宁公主还不到三岁。虽然皇太极去世了,可作为皇太极最小的女儿,建宁公主还是受到了孝端皇后和孝庄皇后的疼爱。随着满洲人的兵马开进了山海关,建宁公主也跟着自己的家人住进了紫禁城。    

对于建宁公主的童年,史书中不曾详细记载,但可以想见,不与其他人有利益冲突的她肯定是快乐的。    

被政治左右的婚姻   

与政治有关的婚姻,必定被政治左右。   

吴三桂和儿子吴应熊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想当年,要不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把清军放进山海关,满洲人的铁骑也许不会那么轻松闯进中原。    

虽然此后吴三桂帮助大清镇压了风起云涌的反清浪潮,但作为一位掌握大量军队的汉人,满清朝廷还是要防的。所以在顺治五年,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被留在京城,美其名曰入侍,其实就是做人质。

为了表示对汉臣与汉人的友好,并笼络几位朝中汉臣,顺治还安排了一场政治婚姻——他把13岁的建宁公主许配给了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建宁公主也成为大清历史上第一个下嫁汉人的公主。之后,顺治还把他的两位养女柔嘉公主与和顺公主分别下嫁给了另外两位藩王的儿子耿聚忠和尚之隆。    另外,为了奖励并稳住手握重兵的吴三桂,顺治皇帝还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精忠为靖南王,分别镇守云南、广东及福建,这就是著名的三藩。    对于建宁公主和吴应熊的婚姻生活,史料中没有太多记载。只是可以想象,作为入侍的“人质”,吴应熊小心翼翼地生活还不够呢,更不用说得罪大清的公主了。而作为政治婚姻的主角之一,受过良好教育的建宁公主也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想必与额驸的生活肯定也是相敬如宾的了。    顺治走了,康熙来了。    康熙的文治武功自不必说,忍耐力也不是一般人比得了的。康熙对于三藩不是没有想法,只是他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康熙十年,吴三桂六十大寿,康熙让建宁公主亲自去拜寿。媳妇给老公公拜寿很正常,可别忘了,建宁是公主,而吴三桂只是臣子!康熙的这一举动,足见康熙当时对吴三桂的政策还是施恩忍让。    生在帝王家,他们生活的天地就是那座城,并与城里的那些人做着“心理战斗”。建宁公主生在大清,嫁在吴家,她自然明白这次拜寿的意义。虽然生活得还算幸福,但她的日子也始终在提心吊胆中度过——她害怕哪天公公真反了,那她夹在夫家与娘家之间,该如何自处?    1667年,吴三桂想试探康熙对削藩有什么想法,就借口患有眼疾,要求辞去总管云贵两省的职务。康熙顺水推舟,将云贵两省的事物交于督抚管理。云贵两省的官员,早就是吴三桂的人,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等人上书请命,希望吴三桂仍总管滇黔事务,被康熙皇帝以吴三桂身体不佳拒绝。康熙的意思吴三桂看得很明白,于是开始在背地里扩充军力。    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上书,请求归老辽东,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可康熙以“藩王现存,子无移袭之例”拒绝了尚可喜以儿子袭爵的奏请。此事后两个月,吴三桂也假惺惺地向朝廷疏请撤藩。康熙很清楚吴三桂是怎么想的,也知道一旦同意吴三桂的撤藩请求,吴三桂很可能举兵造反。但为了实现未来的长治久安,康熙准了吴三桂的请求。    吴三桂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建宁公主的神经,吴三桂主动请求撤藩,还应承朝廷特使的行动让建宁似乎看到了和平的希望。然而12月,当吴三桂扣留朝廷派去的特使、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的消息传来,建宁公主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吴三桂反了!

历史名人故事

()

李莲英的服务之道 

难能可贵的是,李莲英“走红”后,还能够做到宽以待人,爱护下属。对于一般妃嫔宫娥、女官命妇,有了舛错,惹慈禧不高兴,他总是尽量美言遮盖,曲意回护,所以后宫许多人都对他心存感激。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这应该算是李莲英的心得和成功秘诀之一吧。

牢记教训,恪守底线

历史上,包括赵高、魏忠贤在内曾经不可一世的宦官,几乎没有善终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与外官和谐相处,要么结党营私、干预政事,要么仗势欺人、张扬跋扈,触犯了外官为官为人的心理底线。安德海就是李莲英的前车之鉴。

作为李莲英之前最受慈禧宠爱、信任的太监,安德海为人嚣张,招权纳贿,做事不留余地,结果自取其咎。同治八年,安德海一路招摇地去南方办置宫中用品,走到山东被巡抚丁宝桢拿获,以“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拘捕上奏,随即处死。生米煮成熟饭,慈禧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怪安德海过于狂妄了。安德海之死对李莲英震动很大,他充分吸取教训,深刻认识到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外官和宦官之间的关系,做到了敛财而不干政,营私而不结党,并且时时谨慎,处处低调。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886年,北洋海军建设初具规模,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员前来检视阅兵,慈禧拟派醇亲王奕譞。作为光绪的生父,城府很深的奕譞生怕慈禧猜忌他擅权,便主动要求让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陪同前去,以表示自己没有二心。慈禧也想趁机让李莲英出去见见世面,于是奕譞便作为朝廷正使、李莲英作为副使,前去视察北洋海军。太监作为朝廷钦差大臣外出视察,在清代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了堵住悠悠之口,李莲英出发前特意把慈禧破格赏赐的二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按理太监最高只能获得四品顶戴)。一路上,李莲英也丝毫不摆钦差大臣的架子,而是每天穿着朴实,拿着一支旱烟袋跟在奕譞的后面,随时装烟、递烟好生伺候,就连晚上洗脚,都亲自给奕譞打热水。李莲英牢记安德海的教训,回到住处则关门闭户不见一个访客,这让想要巴结他的地方官员大失所望。检阅的时候,李莲英也是刻意和奕譞、李鸿章保持距离,他拿着奕譞的大烟袋,低眉敛目,远远的跟着,让人误以为他是给奕譞站班伺候的。这次出差,李莲英给慈禧挣足了面子,慈禧后来喜滋滋地说:“总算没白疼他。”

事实上,处于风口浪尖的李莲英,无论如何做都不可能摆脱汹汹清议。不断有人上奏弹劾他“干预朝政,广植私党”,“妄自尊大,收受贿赂”,理当查处,等等。不过这些抨击最终都没什么结果,除了慈禧对他爱护有加外,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攻击都源自一些道听途说,没有真凭实据。清史学家分析得好,想谋官位的人大都走过李莲英的门路,但以慈禧贪权、喜怒无常的性格,就是李莲英也未必轻易敢去疏通。不过事情办成了,人们以为是李总管的作用,事情没办成,就是李总管不给面子,真真假假谁又能说得清呢?

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后,于宣统元年离开了生活52年的皇宫。总结来看,李莲英的服务受到了清廷的高度认可,当时内宫主政的隆裕太后,特准其“原品休致”(带原薪每月六十两白银退休)。李莲英死时,清廷还出1000两白银为他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一个太监做到这一步,夫复何求?又何必苛求?

历史名人故事

()

公元1688年,也就是历的清朝康熙27年,由于御史郭瑗的弹劾,一代权相纳兰明珠被捕下狱,罪名是“结党营私,负恩乱政”。

对于自己为何被拿掉,明珠很清楚。第一,郭瑗的弹劾处处都落在实处,他无可辩驳;第二,要拿掉他的人其实是康熙皇帝,郭瑗只不过是个枪手而已,辩驳也没有用。

对于自己的结果,明珠也很清楚,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个,自己人头落地,但不会牵扯上家人;第二个,康熙皇帝会法外施恩,留下他的性命,但会削职为民。

以康熙的宽厚本性来说,第二个结果的可能性更大。对于一般人而言,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但是,对于明珠这样的人而言,剥夺他的政治生命,比杀了他还惨,他不甘心。

这时候,明珠想起一个能救他的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政敌,时时都想置明珠于死地的一等公、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他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政治对手拉自己一把呢?

于是,他走了一步险棋。

这步险棋就是:让一个名为索党而实际上是明员上书,弹劾明珠“结党营私、动摇国本、图谋造反”。

从表面上看,明珠的这步棋走得很笨。按照郭瑗弹劾的罪名,明珠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自己人头落地而已,但按这个官员的罪名定罪的话,不光明珠的人头要落地,连他的家人也要被诛灭九族,他这是加重自己的罪名。

然而,明珠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一,以康熙的聪明,不可能相信明珠会造反。这样一来,就变成了索党借机攻击明党,这是康熙无法接受的。

第二,康熙以罪名拿掉明珠,只是想分化明珠的力量,他不想牵扯到明党的其他官员。明党的其他官员为了明哲保身,就不会全力拯救明珠,也就避免了朝廷动乱。然而,索党官员弹劾明珠结党谋反。谋反啊,可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了,就会必然地牵扯到明党的其他官员身上。明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必然会全力地保护明珠。这样一来,就不是明珠一个人面对康熙了,而是整个明党在面对康熙。

第三,在索党与明党相争的关键之时,如果再处罚明珠,那就证明索党获胜,从而会造成索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身为上者的康熙无法接受的。因此,他必须保住明珠,保住明党和索党的力量平衡。这样,明珠的性命和政治生命也就保住了。

事情发展的结果正如明珠所料。这个官员上书弹劾后,索党一见这是个彻底去除明党的机会,纷纷上书弹劾明党。明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也纷纷上书为明珠辩护。结果,原本只是弹劾明珠的经济案件,变成了索党与明党大结算的政治事件。无论谁胜谁负,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伤害。

康熙为了维护大局,为了保住朝中力量的平衡,不得不对明珠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他只免去明珠的大学士之职,不久之后,又让他担任内大臣,依旧留在自己的身边。在这个职位上,明珠一做就是20年,直到康熙47年去世。

明珠的这招棋,不仅他用过,其他许多人都用过。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有这样一个理论:一个稳固的政治集团,只能有一个一号人物,众多的三号人物,不能在中间再有一个二号人物,对于上位者而言,维护权力的平衡最重要,不能让一个党派独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对于下位者而言,敌对势力的存在同样也是重要的。有了敌对势力,才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否则,自己就成为上位者的威胁,等于是引火烧身。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

中国历史名人励志故事大全

历史名人故事精选

中国历史人物励志故事大全

10个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集锦

中国常见历史故事【5则】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5则】

古代名人传奇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

49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