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么才能考好高考历史
菜么才能考好高考历史
现今在历史的学习和考察上已不再是过去的简单粗暴的“背多分”的时代,但要能够做到调动运用知识去阐释或论证历史问题,对于考试范围内的必备知识点一定要记忆,知识体系是一定要有的。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
历史的理解和效率——课堂学习。
历史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向课堂要效率,紧跟老师的思路走。如果你对老师关于某一重难点知识的讲解的忽视,就很难去深入理解知识点本身的本质特征,当面对具体问题和新的材料情境时,就无法有效的对问题进行解答。我们在课堂上对于老师强调的常规知识点要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讲述过程,使用的语言,强调的关键点,而不能简单记笔记了事。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运用的图片、引用的材料,能够起到深化理解知识点的作用。对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历史的厚度和根基——知识体系。
现今在历史的学习和考察上已不再是过去的简单粗暴的“背多分”的时代,但要能够做到调动运用知识去阐释或论证历史问题,对于考试范围内的必备知识点一定要记忆,知识体系是一定要有的。
首先,知识点的背诵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由每个具体的知识点记忆入手,把相关的知识点形成横向或纵向的线,再把知识线与知识线进行有效的关联,最终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网络。
例如我们在学习文艺复兴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要从背景、过程及影响等维度去全面掌握知识点,细节化落实记忆;
进而总结西方思想近代化是由古希腊人文精神产生为起点,经中世纪长期封建王权和宗教思想束缚后,近代思想解放的先声文艺复兴再次突出人的地位、价值,再经近代宗教改革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终至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使近代思想走向成熟。伴随思想的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发展及成熟,欧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断发展,并表现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及完善。
政治、经济及思想的三条主线,构建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近代化。同时,欧洲的近代化带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中国相对比较被动,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不断探索中艰难前行,中外结合形成面。由点到线到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梳理, 终将形成紧密牢固的知识网,并能轻松解答相关历史问题。
其次,如何让自己记忆的知识点达到有效记忆的层面呢?每天记,要量化,反复记,印象深。切忌积攒许多知识点,突击记忆或短期记忆,因为在没有高考前知识必须一直在你的脑海里。要点化记忆,并配和教材阅读。对于教材的阅读一定要获取有效的信息,教材中的文字表述是由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共同组成的。我们要能够快速抓住知识成分,并在解答问题时能准确命中“采分点”,而语法成分仅起到联结知识成分的作用。
例如“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这句话中,能作为采分点的知识点只能是“反帝”“反封建”“革命”这三个词,其余都是语法成分起连接作用。由此而知,经过筛选甄别,真正需要有效记忆的量缩小很多。这也不实为是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
历史的广度和高度——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高考在试题的命制上也会关注并体现这五大学科素养。我们要对核心素养有基本的概念理解,进一步深入体会并运用学科素养解决历史问题。
唯物史观是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是学习历史应该具备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这些都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灵魂。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所在,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是整个历史认识过程的必经阶段。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时序观念,还要有历史地理的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的变迁、延续、进步的意义,并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
我们以工业革命为例,从四个不同层级培养时空观念素养。
第一层次,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知道工业革命起止时间的各种表达方式,能够看懂历史地图,明确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的准确的地理位置和区域范围。
第二层次,以工业革命期间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线索,梳理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概括出各个阶段的标志性特征,尝试从英国的空间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来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原因。
第三层次,在18世纪中后期即工业革命这一独特的时间框架内,以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为线索,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及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个层次,用专业的时间术语和空间概念,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冲突与碰撞,深刻理解全球化,正确评价中国近代史所经历的艰难而又曲折的近代化历程。
史料实证是其他要素得以达成的途径,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史料实证时一定要遵循五个重要原则,分别是论从史出、孤证不立、史论结合、提高全面运用史料的能力及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时代背景及阶段特征。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历史解释时要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逻辑关系的叙述。
家国情怀是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只有使五大学科素养有机配合,才能深刻理解命题意图及深入解题。
历史考试的现实与因应:方法论。
纵观北京历史考试的试题,主观题成为学生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决定高考成绩的重要因素。高分生不满意自己的得分率,中等生在解答材料题上处于“无路可循”的状态,低分生更是避而不答的现状。我一直认为,历史主观题没有模板,但是有解答的方法和套路。因为模板会固化人的思维和能力,而方法能够让你“有章可循”。主观题的训练在精,不在多,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与老师建立伙伴关系,不断沟通与反馈,借助老师的知识与经验,提升做题的收获感。我们在经过一定量的主观题训练后善于归纳主观题的不同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主观题,总结解答的要领和原则。
以北京卷的主观题为例,可以分为中西对比题、概括特点题、阐释及论证题、解读题及史学素养题等等,熟悉每一种题型的特征,并按照要求进行有针对的解答。这里以论证题为例进行说明,论证题从写作手法上应该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首先要阅读材料,提炼观点(总论点),下面还要提炼两个分论点;其次每个分论点运用符合要求的2—3个史实进行论证,在具体表述时切忌生硬的罗列史实,要做到运用史实去证明论点,也就是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要对你的整个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和升华。清晰的解题思路,完整的答题结构,精准的学科语言,优秀的试题呈现。
我们从向课堂学习要效率,到落实基本史实形成知识体系,再到历史学习过程中深谙学科素养,形成历史思维应对历史考试的方法,最终历史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本文仅以此抛砖引玉,望莘莘学子,坚定信念,循序渐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
最早的“中国”两个字的出处
今天,我跟大家讲讲应该怎么来学历史,其实我不是讲学历史的具体方法,我是要讲明白我们今天怎么来看待我们现有的历史,这样你才能够正确地学习。
历史跟其他学科有什么最大的区别呢?
那就是它必须要有历史事实。
比如,我今天在这里给各位展示的是已经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青铜器,这个青铜器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很多青铜器上是有文字的,我们称它为铭文。
也就是当时的人把一些他们认为最需要记录的内容在青铜器上用文字铸在上面,因为那个时候保存文献内容是不容易的,没有纸,一般只能把文字写在竹简、木简,或者刻在骨头上,龟板上,或者写在丝织品上,但这些都是不容易保存的。
所以,他们最重要的文字会刻在青铜器上或者石头上,这样他们认为就可以传给子子孙孙了。
所以,有一些青铜器称之为国之重宝,这不仅是它本身价值很高,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重要的历史,要让子孙都知道。
这上面记录了什么呢?
有这么一篇文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红颜色涂的四个字,意思就是我把中国当我的家了,这是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中国”两个字的出处。
这篇文字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说武王在攻克了商朝的首都以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把中国当我的家了,统治了那里的民众。
根据这些文字我们可以肯定这篇铭文是周王的儿子写的。他攻克了商朝的首都,意思就是商朝的首都当时可以称为“中国”,为什么称为中国呢?那时候把大大小小的城,那些居民点都叫“国”,这样的“国”很多,就产生了“万国”,比喻很多。很多国里面哪个国最重要呢?国王住的地方,最高统治者住的地方,这个国才可以叫“中国”。当然等到周武王自己成为最高统治者,那么他住的地方就是当时的“中国”,“中国”两个字是这么来的,这就是证据。
我们也可以肯定这件青铜器就是周成王的时候铸造的,就是公元前11世纪后期,离现在三千多年了。
2
古人为何记录历史?为谁而记?
古代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精力来记录历史呢?
他们这个历史到底是为谁记的,显然不是为了今天给我们写论文作为资料的,或者给我们编故事作为依据的。
他们当时记录是为了向他们所信仰、所尊敬、所依赖的天、神、祖先,向他们报告。
刚才讲到武王占了商朝的首都,灭了商朝,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把记录的内容报告。
所以,有了重要的事,他们要写在丝织品上,然后烧掉,意思就是要让老天爷知道。有的要铸在青铜器上,或者刻在碑上,放在那里,让祖宗、神、天看得到。有的觉得放在一般的地方,不够高,老天爷离得太远,所以跑到山上去,所以,古代帝王要跑到泰山去祭天,因为当时认为泰山最高。
甚至后人曾经在河南嵩山上发现武则天当时把有些内容报告上天,是铸在黄金的金册上,埋到嵩山顶的。
为什么要向天、祖宗、神报告呢?
因为当时的人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很有限,所以他们希望依靠天、神、祖宗来保佑自己,所以要把自己做的告诉他们。万一做了什么不对的事,也要向他们报告,请求他们的宽恕,继续保佑你。
那谁来记呢?一开始这种事都是巫师来做,因为一般人没法跟神、天沟通。
我们现在看到商朝留下甲骨文,甲骨文上面刻的都是人们想要问的内容,行军打仗吉还是凶,吉就出兵。
有一块甲骨文上面写,晚上天阴了,还能不能打到象,因为当时气候比现在温暖,估计是国君要打猎,天阴了,还能不能打,这样的事情要问神,谁来问呢?只有巫师才有这个能力。
但后来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因为这个部落扩展成了国家,成了政权,统治的范围大了,要问的事情和要记录的事情多了,这样巫师忙不过来了,就产生了专门的“史”。
史最早是一个职业,史官。“史”是象形文字,是一个人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块记录的板,这个就是“史”。
那么怎么记呢?一定要如实地记,因为这个你是跟老天爷、跟祖宗汇报的,欺天可是大罪,得罪了老天爷他不但不会保护你,还会惩罚你。所以,作为“史”,职业道德就是要如实记录。
连国君本人也不能干涉他,标准的配置就是在国君的身边至少有两个史官,一个负责记录他的言论,一个负责记录他的行,做的事。一个记言,一个记行,记的内容要放在一个密封的柜子里,不能让国君本人看,要等到他死了或者下台了,要编他的历史,这时才当众打开这个柜子,把这些资料拿出来,有专职的史官把它整理出来。
3
修史传统的根源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为什么中国早在先秦春秋时候就已经有了那么完整的历史记录的规则,有了对历史这么敬畏的传统呢?
其实,它的根源还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为了证明君权神授,是为了解释天命。
我们现在讲天人合一,我们把它解释为人跟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个解释当然很好,但是这个解释是后来从宋朝开始有关学者慢慢这么解释的。
一开始提出天人合一是要证明皇帝的权是神、天授给他的,所以,皇帝的合法性是来自天、神,天跟人是一致的,天通过它的代表来传达天意,来代表天意,这个人是谁?皇帝,所以,皇帝叫天子,天的儿子,他当然是代表老子的,他的权哪里来的,他的政权合法性不是选举的,也不是靠武力打出来的,实际上是靠武力的,但是要告诉大家是天授给他的,是神授给他的。
所以,历史记录的内容就要能够解释这个天命,比如一个朝代兴盛了,一个皇帝一个真命天子出现了,什么使他出现的呢?天。这个朝代灭亡了,为什么灭亡呢?也是天决定的,因为他失去了老天爷的庇佑。那么,天通过什么表达呢?通过有关的历史记录。
所以,中国这么重视历史的根源就是,实际上这么多的朝代,这么多皇帝,他们都要让你了解、让你相信他们是得到了天的任命,天的授命,天的保佑。
我们看中国的历史,往往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所谓的祥瑞,就是极祥的预兆。还有一部分是灾异,异常的天气,异常的天象,灾难。
这说明什么?
往往一个朝代兴盛,开国皇帝诞生,或者重大事情发生了,你就可以查到很多吉祥的征兆,比如记载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灭了秦朝,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星排成一条线了。某某皇帝出兵的时候,早上起来紫气东来。
相反,一个朝代灭亡了或者皇帝犯了错误,昏庸无道,就有一系列的灾害。我们现在查到的记录最早的一次大地震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夏朝最后一代君主的时候。第二次记录具体的地震是周朝最后西周周幽王的时候,不仅地震,岐山也崩了,这说明气数已尽,完了。
还有我们一直讲中国是记录太阳黑子最早的,在春秋已经记录了,但是为什么当时记录太阳黑子呢?太阳代表谁?国君,太阳黑子说明国君有问题,要反省了。
对国君影响最大的是日蚀,太阳完全被遮蔽了,这还了得,而且日蚀可以预报,所以,史官往往兼有天文官的作用,或者有专门的天文官,天文官观测这些就是为了保障国君的安全,所以,他们必须正确预报日蚀,还要预报日全食还是日偏食,如果预报不准或者没有预报就是死罪,所以这样很多史官就对天文这方面的研究、测量都非常重视。
那预测出来了怎么办呢?皇帝就要采取特别的措施,这是上天对你的警告,听到这个预报,首先衣服要穿素服,还有不能坐在正殿,要到一个光线暗一点的小房间闭门思过。要减膳,本来经常有音乐伴奏的,乐队要停下。也不能再亲近女色,同时要号召大臣们提意见,批评他。有时候皇帝还要自己跟天下承认错误,这样来取得天的宽恕。
地震也是这样。所以,你看为什么中国对地震记录那么多呢,我们可以说是世界上记录地震资料最多的,因为这是天意,所以要记录。
东汉的张衡发明了这个仪器,使你能够得到正确的记录。有很多我们今天认为他们当时是为了科学研究的,其实,它背后是为了这样一种特殊的需要。
4
修历史能够更好地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
修历史往往能够更好地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巩固统治。
我们知道清朝到了乾隆年间已经天下稳定了,准备要修自己的历史,一般这样的本朝史只积累资料,于是正式有了国史馆,开始编人物传记了。
怎么编呢?有一个创举,就是设立了《贰臣传》,把谁记录在里面呢?明朝那些投降清朝的人,只要是投降清朝的,原来明朝的官统统放到“贰臣传”,让后人知道这些人是叛变自己的主人,投奔大清的。这些人大清也承认他们的功劳,但是现在天下稳定了,要否定他们才更加有利于稳定。从传统价值观念讲背叛自己的祖国和组织,投降敌人,这是要否定的。
相反,把曾经抵抗过清朝,无论是被杀的、自杀的,只要是明朝的官员,统统列进《忠臣传》。不仅在中央朝廷这样做,还下命令全国各地在编修方志的时候,凡是当年抵抗大军而死的,明朝时候有官职的,一律进《忠臣传》,女人进《节妇传》。
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教育大家忠于现在的皇帝,告诉他们像明朝那些投降的人虽然给大清立了功,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不忠于原来的皇帝,这是一个否定。
特别是对基层,我们知道中国的基层传统文化、社会秩序,主要是靠一批乡绅、一批地方上的知识分子维护的,清朝入关遇到激烈的反抗,嘉定、扬州,甚至几次被屠城,地方上那些正经的乡绅、知识分子,几乎都被杀了,家也都被毁了,那么这个基层社会靠谁来维护呢?往往就是那些地痞流氓。
现在宣布这些人是忠臣烈士,那么整个县到基层,原来的那些乡绅、那些家族、地方上的知识分子,以及由他们传承的孔孟之道的价值观念得到恢复和维护。
这一步棋为清朝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使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完全接受清朝作为得天命的朝代了,而且跟他们原来怀念明朝已经一点不矛盾。
当时清朝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公开了袁崇焕事件的真相。乾隆的时候公开说他是明朝的忠臣,当时为了斗争的需要我们用了计谋陷害他,现在应该给他平反昭雪,下令在北京给他建庙,袁崇焕有一个部下家里世世代代守着这个庙。这个事件的公开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
我们知道最后镇压太平天国不是满洲的八旗兵,也不是蒙古的旗兵,而是汉族的知识分子,左宗棠、曾国藩这些人,带领他们的汉人的军队,最后把太平天国镇压了,就是靠这些知识分子,他们要维护传统价值观念,维护儒家学说的信念。
其实曾国藩他们与其说要维护异族的统治,不如说是认为清朝已经代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要维持下去。
太平天国打的旗号当时被认为是邪教,而且洪秀全刚刚起兵就破坏文庙,而且把孔子、孟子的牌位扔到粪坑加以侮辱,把儒家经典称为妖术,把读书人抓来不允许他们读书。
所以,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的文稿里面讲的,我们的祖宗孔子、孟子在九泉下痛哭,如果我们再不起来镇压他们,我们以什么脸见我们的祖宗。
要是清朝不是通过修历史,通过这样的舆论工作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价值观念的继承人,维护传统文化,曾国藩他们怎么能够把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代表呢?这就是维护这个历史的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它的传统就是为现实服务的,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是为了证明这个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所以,以前有一个说法叫做要灭一个国就先要灭它的史。
菜么才能考好高考历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