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汇总
每个历史成语的形成都有一段真实的历史史实,它反映了政治、军事、文化、民间风尚、道德及理想。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成语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成语故事(一)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用不屈与铮铮傲骨铸就一颗忠心
【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
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苏武明明没有死。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成长心语】
历史学家吴晗曾写过一篇《谈骨气》的文章,其中提出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所谓骨气就是做人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明是非、知荣辱,不拿原则做交易。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苏武用不屈的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历史成语故事(二)
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时刻保持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
【出处】《礼记·檀弓下》。
【释义】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一个自尊的人,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别人轻蔑的怜悯。通常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不断,百姓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再加上天灾,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田地干裂,庄稼旱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只得到外面去逃荒要饭。
有个富人名叫黔敖,家里囤积了很多的粮食。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始终无动于衷。这时,他的一个家奴向他建议:如果在这个时候施舍给那些饥民们一点吃的,他们必定会感恩戴德,便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于是,黔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每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看着他们争抢,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一天,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了过来。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从他摇摇晃晃的步伐便看得出他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黔敖看见他,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他大声吆喝道:“喂,过来吃吧!”语气中充满了得意。黔敖本以为这个饥民一定会感谢他的好意,谁知,那个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敖又叫道:“嗟,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慢慢地走到黔敖的面前,仰起头注视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愧,说不出话来。
【成长心语】
中华民族历来都崇尚有骨气、有志气的人。一句“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曾为多少仁人志士所赏识,也激励了许多人为免受“嗟来之食”而奋发自强,这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但是,时下在市场经济求利的心理支配下,很多人却开始对这种精神嘲弄和鄙视。不要说真的贫困交加,就是衣食无忧,也要伪装成贫困的人来博取别人的同情心骗取钱财,心安理得地过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生活。人性的弱点是吃馋坐懒,一旦丧失了自立精神,就像一株缠树的藤条,再也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和勇气了。
历史成语故事(三)
趋炎附势
趋炎附势:要尊重别人,先要尊重自己
【出处】《宋史·李垂传》。
【释义】趋:奔走,巴结;炎:热,显赫,指权势;附:依附,依靠。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用于指斥那些巴结、投靠有权有势者的行为。
【历史典故】
李垂,字舜工,山东聊城人,北宋官员。咸平年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职。他曾编写了三卷《导河形胜书》,对治理旧河道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庸俗风气非常反感,因不肯同流合污而得罪了许多权贵,一直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之人,他用卑劣的手法获取了宋真宗的欢心,从而掌握有大权,加上他玩弄权术,排挤异己,最后独揽朝政。许多想要升官发财的人见他炙手可热,便都争相吹捧他、奉承他,希望可以获得他的赏识,平步青云。
有人见李垂从来不去刻意地讨好丁谓,十分不解,便问他为何从未去拜谒过当朝的宰相。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以身作则,公正地处理政事,反而仗势欺人,实在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这话很快就传到了丁谓的耳朵里,丁谓对此非常恼火,便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了。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台,而李垂则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都想推举你做知制诏。不过,当今的宰相还不认识你,你是不是应该去拜访他呢?让他认识认识你,一定会有好处的。”李垂淡淡地回答说:“如果我三十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但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见到有的大臣办事不公,就当面指责他,以我现在的年纪,又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提携呢?”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新任宰相的耳朵里。结果,他再次被排挤出了京都。
【成长心语】
在生活中,美丑、贤愚、善恶、强弱、贫富、成败、得失等等,都会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之差。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人,难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则难免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这种“高度”的比较,往往影响着人们的心态,控制着人们的心理平衡。看透“高度”的比较特性,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自己,身在高处的时候,既能看到低处的踏实又能看到低处的苦痛,不得意忘形,不忘乎所以;身在低处的时候,能看到高处的荣耀又能看到高处的风险,不自轻自贱,不自暴自弃。这是因为,要尊重别人,先决条件就是要尊重自己。
历史成语故事(四)
奴颜婢膝 奴颜婢膝:骨气是一个人的“脊梁”
【出处】(唐代)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释义】奴:奴才;颜:面孔;婢:女仆;膝:膝盖,借指下跪。像奴才一样的谄媚脸孔,像女仆般讨好地下跪的膝盖。形容奴才相十足,无耻地谄媚、奉承他人的样子。
【历史典故】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破了汴梁(今河南开封),并俘虏了徽宗和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耻”。事变后,钦宗赵桓的弟弟赵构,在大臣们的帮助下,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当起了皇帝,建立了南宋王朝。此后,又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苟延残喘,对金人提出的无理要求全部答应。到了宋理宗时,任用奸臣贾似道为相,而使得朝政更加混乱。
贾似道,字师宪,因其姐姐被选入宫中做了贵妃,依靠裙带关系才得以入朝为官。贾似道此人极善奉迎之事,很快就做了地方大官,之后,升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鄂州被蒙古人围困。贾似道领兵增援,还没开战,他就私下向蒙古人称臣纳贡。得到了实惠的蒙古人,很快就退了兵。贾似道却谎报此战“大捷”,理宗不明究竟,还升他做了右丞相。之后,他用计除掉异己势力,独揽了整个朝政大权。
理宗死后,度宗即位,贾似道被加封为太师,朝中一切政事都在他的私宅中商议。襄陽被围四年,他只是一味地向蒙古乞怜。朝中的大臣们大多都是他的心腹,只有一个叫陈仲微的人敢站出来揭露他的罪行。陈仲微,字致广,曾因得罪贾似道而被罢官。他复官后,依然上书指责时政,说:“君道相业,两有所亏!”批评国君和宰相的昏庸,还说宋徽宗和宋高宗的时候,也是如此,君是昏君,相是奸相,那些佞臣们起初竭力奉承皇帝,享受荣华,到头来却又投降敌人,向敌人称臣。陈仲微要求宋度宗和贾似道等人以徽宗、高宗时的旧事为鉴,切勿把国家大事继续耽误下去。陈仲微在其向度宗的谏书中,用“俯首吐心,奴颜婢膝”来形容那些奸佞的权臣。
【成长心语】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从这一句千百年来流传的话语中,我们便可窥得历代人们心中的一种观念——骨气是一个人的“脊梁”。越是面对沉重的苦难,越是要挺起我们的脊梁。心手相连、团结互助、永不言弃、众志成城,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骨气。我们之所以崇拜那些流传千古的英雄,是因为他们都有不屈的“脊梁”。但在这个世上,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像软骨动物一样,随意地改变自己,他们没有可以挺立的“脊梁”,没有值得称道的骨气,所以,他们的人生是可悲的。
历史成语故事(五)
曾子杀猪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韩非子》里记述了一篇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子的老婆要上街,小儿子也要跟着去。曾子的老婆怕街上人车太多,不想带他去,就哄他说:“如果你听话,妈妈就给你买好吃的东西回来。”小儿子说:“我要吃肉肉。”曾子的老婆就顺口说:“好,妈回来后给你杀了咱家那口大肥猪,给你煮好多的肉肉吃。”小儿子一听非常高兴。
过了一阵子,曾子的老婆从街上回来,听到猪叫声,只见曾子把猪用绳子紧紧地捆着,准备杀猪。她急忙上前阻止说:“又不是逢年过节,你杀猪干什么?”曾子回答说:“你不是对儿子说,他只要不跟你上街去,就杀咱家这口大肥猪给他吃肉肉吗?”曾子的老婆笑着说。“我是哄小孩子玩的呀?”曾子严肃地说道:“你这样对待孩子是不对的,孩子的心如同一张白纸,你不能沾污这张白纸啊,现在如果不杀猪,你就是欺骗了孩子,也就是教孩子去欺骗别人。做母亲的欺骗了自已的孩子,做儿子的以后就会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他不相信你,你今后还怎样教育他呢?”
曾子说完,就把猪给杀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历史成语故事汇总相关文章:
★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 历史成语故事十则
★ 历史成语故事5个
★ 历史成语故事5篇
历史成语故事汇总
上一篇:中国南北朝历史简介
下一篇:历史成语故事及意义说明精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