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题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作为一门必学的科目,历史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想在考试中取得满意成绩,赶紧加强复习吧。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备考复习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题【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固基题组]
1.[2016·沧州月考]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1377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明太祖采取这些举措的真正目的,故应排除。
2.[2016·沧州摸底]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答案 C
解析 此题实际是问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C项所述为正确答案。
3.[2015·安庆模拟]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此设置( )
①强化了君主专制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 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军机处的设置迁移了中央核心决策机构,强化了君主权力,故①正确;军机处独尊皇权意志,简略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故②正确;军机处结构简单,有官无吏,节约财政开支,减少运行成本,故③正确;军机处置于宫内,严禁外人进入,保障了决策的机密性,故④正确。
4.[2016·临川月考]康熙帝曾训斥议政王大臣说:“今闻会议之事尚未具题,在外之人即得闻知。”雍正帝曾告诫大学士等说:“凡大小臣工,面奉谕旨,皆国家政务,不当轻泄于外。”为解决这种困境,清朝统治者( )
A.设内阁,置六部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军机处
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清朝为政务保密而设置机构。根据史实可知C为正确答案。
[提能题组]
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内阁无实权,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矛盾,故A、B、D三项说法不正确,选C项。
6.[2016·武胜月考]《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
答案 B
解析 由“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可知,他认为明朝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B项正确。
7.[2015·北京东城二模]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元朝 D.清代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中“外朝中枢机构,内廷臣属或机构”可知该朝代应该存在内、外两种机构,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朝廷机构,故A项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只存在一种机构,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一省制,不存在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C项错误;清代在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独立于六部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形成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D项正确。
8.[2016·河北名校高三联考]乾隆时人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答案 D
解析 内阁和军机处都是中央机构,不存在分管地方和中央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重要,而非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故B项错误;内阁“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见其也处理军务,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乾隆年间人们以为军机处重要,但是内阁也秉成例而行,很多重要事情均由它决定,说明了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20分)
9.[2015·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荀子《荀子·臣道》
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韩非子《韩非子·南面》
材料二 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辏(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
——(宋)何坦《西畴常言》
材料三 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良好君臣关系的表现。(6分)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4分)
答案 (1)相同:人臣要效忠君主。
不同:荀子认为如果对君主有利可以抗命;韩非子则主张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服从。
(2)表现:君主胸怀宽广;大臣正直敢言;政治风气良好。
(3)不同:宽恕;严厉。特征:专制独裁;随意武断。
(4)因素:传统思想的影响;君臣的个人因素;君主专制体制。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综合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忠顺而不懈”和韩非子的观点“从主之法”可以得出人臣要效忠君主;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和韩非子的观点“人臣要从主之法……而莫怀余力于心”来作答。第(2)问,从君主、人臣和当时政治氛围三个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态度来看,前者宽恕或宽容,后者严厉;第二小问,根据教材中皇帝制度的特征来作答。第(4)问,结合本题第(2)问和历史传统思想、君主专制体制特征来作答。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题【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固基题组]
1.[2016·沧州月考]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1377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明太祖采取这些举措的真正目的,故应排除。
2.[2016·沧州摸底]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答案 C
解析 此题实际是问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C项所述为正确答案。
3.[2015·安庆模拟]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此设置( )
①强化了君主专制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 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军机处的设置迁移了中央核心决策机构,强化了君主权力,故①正确;军机处独尊皇权意志,简略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故②正确;军机处结构简单,有官无吏,节约财政开支,减少运行成本,故③正确;军机处置于宫内,严禁外人进入,保障了决策的机密性,故④正确。
4.[2016·临川月考]康熙帝曾训斥议政王大臣说:“今闻会议之事尚未具题,在外之人即得闻知。”雍正帝曾告诫大学士等说:“凡大小臣工,面奉谕旨,皆国家政务,不当轻泄于外。”为解决这种困境,清朝统治者( )
A.设内阁,置六部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军机处
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清朝为政务保密而设置机构。根据史实可知C为正确答案。
[提能题组]
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内阁无实权,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矛盾,故A、B、D三项说法不正确,选C项。
6.[2016·武胜月考]《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
答案 B
解析 由“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可知,他认为明朝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B项正确。
7.[2015·北京东城二模]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元朝 D.清代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中“外朝中枢机构,内廷臣属或机构”可知该朝代应该存在内、外两种机构,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朝廷机构,故A项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只存在一种机构,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一省制,不存在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C项错误;清代在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独立于六部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形成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D项正确。
8.[2016·河北名校高三联考]乾隆时人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答案 D
解析 内阁和军机处都是中央机构,不存在分管地方和中央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重要,而非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故B项错误;内阁“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见其也处理军务,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乾隆年间人们以为军机处重要,但是内阁也秉成例而行,很多重要事情均由它决定,说明了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20分)
9.[2015·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荀子《荀子·臣道》
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韩非子《韩非子·南面》
材料二 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辏(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
——(宋)何坦《西畴常言》
材料三 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良好君臣关系的表现。(6分)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4分)
答案 (1)相同:人臣要效忠君主。
不同:荀子认为如果对君主有利可以抗命;韩非子则主张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服从。
(2)表现:君主胸怀宽广;大臣正直敢言;政治风气良好。
(3)不同:宽恕;严厉。特征:专制独裁;随意武断。
(4)因素:传统思想的影响;君臣的个人因素;君主专制体制。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综合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忠顺而不懈”和韩非子的观点“从主之法”可以得出人臣要效忠君主;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和韩非子的观点“人臣要从主之法……而莫怀余力于心”来作答。第(2)问,从君主、人臣和当时政治氛围三个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态度来看,前者宽恕或宽容,后者严厉;第二小问,根据教材中皇帝制度的特征来作答。第(4)问,结合本题第(2)问和历史传统思想、君主专制体制特征来作答。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题相关文章: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题
上一篇: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最新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